摘要:石蒜是石蒜科石蒜属的模式种,是中国的原生植物,有着神奇的传说,可2018年8月下旬我在上海植物园的石蒜栽植区,却只看到了石蒜属的忽地笑、鹿葱、长筒石蒜、中国石蒜,没有看到石蒜,很是遗憾。
2025年9月上旬,我在南京旅游时终于看到了“彼岸花”石蒜。
石蒜是石蒜科石蒜属的模式种,是中国的原生植物,有着神奇的传说,可2018年8月下旬我在上海植物园的石蒜栽植区,却只看到了石蒜属的忽地笑、鹿葱、长筒石蒜、中国石蒜,没有看到石蒜,很是遗憾。
这次到南京旅游,我在钟山风景区的美龄宫、明孝陵先后看到了石蒜。它平地挺出一根光秃秃茎杆,茎杆下边没有一片叶子,茎杆顶上却有多朵火一样鲜红的花儿。那花儿的花瓣皱缩翻卷,长长的花蕊弯曲上挺,形象太独特了,会让你看过一眼就难以忘记。
这么好看的花,为什么在居民小区和一般公园都难以见到?原因有两点:一是绿化美化效果太差。石蒜属植物的核心特征是“花叶不相见”——春季长叶(叶片像杂草),夏季叶片枯萎休眠,秋季从空地上突然抽茎开花,冬季又回归地下鳞茎状态,一年只有不到一个月的观赏期(单朵花大约开一个多星期),其余时间除了春季可见到叶子,其它时间都是空地,因此公园和小区物业都不愿种植。二是有“彼岸花”的意象。它花色血红,形态怪异,“花叶不相见”,很容易引发人们关于“生死两隔”的联想,加之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石蒜被人称为“彼岸花”、“两生花”、“死人花”、“幽灵花”,人们更不愿意种了。
来自华南植物园官网
石蒜最初被文人记载,还是没有这种意象。它最初的名字是金灯,最早记载它的是南朝的江淹(“江郎才尽”中的江郎),他在《金灯草赋》说:“金灯丽草,铸气含英”“乃御秋风之独秀,值秋露之馀芬。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葩而不群。”感觉这评价都高于菊花了。
唐代薛涛在《金灯花》诗中写道:“阑边不见蘘蘘叶,砌下惟翻艳艳丛。细视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宫。”薛涛都把它比作仙宫奇葩了。
但与薛涛同时代的段成式就对它评价很差,他在《酉阳杂俎》中说:“金灯,一曰九形,花叶不相见,俗恶人家种之,一名无义草。”这里段成式不仅表达了个人的看法,还记载了当时的民俗,人们都聚焦了它“形态变化大”、“花叶不相见”的特征,把它视为“无情无义”的代表,有人胆敢种植,就会被其他人厌恶。看来它不受待见,也是有传统的了。
而今,在“无义草”的基础上,又叠加“彼岸花”的意象,则是受了日本文化的影响。由于石蒜的盛花期恰逢日本的“秋彼岸”时节,所以日本称其为“彼岸花”。随着中日文化交流,这个名字也开始在中国流行。
虽然日本在江户时代就已称石蒜为“彼岸花”,但这个名字在中国流行要晚得多,1918年初版的《植物学大辞典》“石蒜”条目中就只提到“日本名曼珠沙华”,没有提到“彼岸花”。可知在二十世纪初期,“彼岸花”还不是石蒜广为人知的别名。
辞典中提到,“曼珠沙华”这个广为人知的石蒜别名也出自日本。我觉得中国人接受这个别名时,可能考证得不够,因为“曼珠沙华”在佛经中指的是红莲花,而非石蒜。说石蒜是“曼珠沙华”是日本人的附会。
“曼珠沙华”是佛教中的天花(“天雨四华”之一),石蒜如果是“曼珠沙华”确实是高大上了,但可惜只是个误会。
《中国植物志》说,石蒜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野生于阴湿山坡和溪沟边;庭院也栽培。鳞茎含有石蒜碱、伪石蒜碱、多花水仙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等十多种生物碱;有解毒、祛痰、利尿、催吐、杀虫等的功效,但有小毒;主治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肾炎水肿、毒蛇咬伤等;石蒜碱具一定抗癌活性,并能抗炎、解热、镇静及催吐;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为治疗小儿麻痹症的要药。
植物智说,石蒜Lycoris radiata (L'Hér.)Herb.为石蒜科石蒜属植物。俗名有灶鸡花、老死不相往来、平地一声雷、曼珠沙华、老鸦蒜、彼岸花、龙爪花、蟑螂花、两生花、死人花、幽灵花、舍子花等。
来源:花木春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