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他们眼中,如今关于外星生命的核心疑问,早已不是“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人”,而是“这些外星生命的种类,说不定比地球上70多亿人的总数还要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或许你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会觉得它更像科幻电影里的台词,而非严肃的科学讨论。
但事实上,这正是许多天体生物学家在学术会议上、研究论文里认真探讨的话题。
在他们眼中,如今关于外星生命的核心疑问,早已不是“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人”,而是“这些外星生命的种类,说不定比地球上70多亿人的总数还要多”。
这个看似大胆的结论,绝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天文学、化学与生物演化论这三门学科交叉论证后,推导出的合理推测。
那么,支撑这个观点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如果外星人真的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至今连一丝踪迹都没发现?它们又可能藏在宇宙的哪些角落?
要理解“外星生命种类可能极多”这个结论,我们得先推翻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地球并不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生命孤岛”。
我们生活的地球,围绕着一颗G型恒星(也就是太阳)运转,作为一颗岩石行星,它恰好拥有液态水、厚厚的大气层,以及能让生命存活的适宜温度带。
这些条件听起来像是为生命量身定制,但放在宇宙的尺度上看,其实普通得像沙滩上的一粒沙。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截至2023年,人类已经确认发现了超过5300颗位于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也就是“系外行星”。
在这些系外行星里,至少有2000颗处于“宜居带”中——所谓宜居带,就是指行星与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理论上能让行星表面维持液态水存在的区域,而液态水正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生命诞生基础。
如果把视野从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扩展到整个银河系,情况会更令人惊叹:通过“德雷克公式”(一种用于估算银河系内可能存在智慧生命的文明数量的公式)进行推算,仅在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可能具备生命存活条件的宜居行星数量,就超过了1亿颗。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计算:即便在这1亿颗宜居行星里,只有1%的行星真正孕育出了生命,那也意味着银河系中存在100万颗“生命星球”。
更重要的是,生命本身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坚韧”——过去我们总以为,生命需要温和的阳光、适宜的气温才能存活,但地球上发现的“极端生命”,彻底打破了这种认知。
这些细菌生活在温度高达350°C的环境中,周围没有氧气、没有阳光,只有大量富含硫化物的高温海水,但它们不仅能存活,还能繁衍后代。它们不需要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是完全依靠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生存。
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意识到:生命的“生存底线”远比我们预想的更低,只要有液态水和稳定的能量来源,生命就有可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中诞生。
换句话说,生命的“化学配方”其实非常“耐折腾”,并非只有地球这样的环境才能“调配”出生命。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能孕育生命的“厨房”,那宇宙中这样的“厨房”可能遍地都是,每一个“厨房”里,都可能有一口“正在冒泡的锅”,锅里正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生命。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就算宇宙中有很多生命星球,也不至于“外星生命种类比地球总人口还多”吧?
毕竟地球上已知的生物种类,也不过几百万种。
但你别忘了,生命一旦在某个星球上诞生,接下来等待它的,将是一场持续“亿万年”的演化“试错游戏”,而演化的核心机制。
“无数次基因突变+自然环境的极端筛选”,最终会催生出惊人的生物多样性。
从最早的原核生物(比如细菌)诞生至今,地球上已经演化出了超过860万种已知的生物物种。
而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发布的研究报告估算,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发现的生物种类,可能还要超过2000万种。
这还只是在地球这一颗小小的蓝色星球上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同样的演化机制,复制到银河系中那100万颗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上,情况会怎样?
哪怕每一颗生命星球上,只演化出1万种独特的生物物种,那整个银河系中的生物种类总量,也会达到千亿级别——这个数字早已远超地球总人口的数量。
更关键的是,不同星球的环境差异,会进一步放大这种“生物种类爆炸”的效应。
比如,一颗大气中富含氨的星球,可能会演化出以“单氮呼吸”为基础的“氨基生态系统”,那里的生物呼吸的不是氧气,而是氨;
一颗重力只有地球十分之一的低重力星球,可能会出现能够在空中悬浮飞行的生命,它们的身体结构可能像风筝一样轻盈,不需要粗壮的骨骼支撑体重;
一颗永远处于黑暗中的星球(比如被恒星潮汐锁定,始终只有一面朝向恒星,另一面永远是黑夜),可能会孕育出完全不需要视觉的生物
因为它们靠感知声波、电磁信号来定位、交流,甚至可能演化出“声波语言”或“电磁语言”。
早在2007年,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就提出了“异构生命系统”模型,专门对不同星球环境可能孕育的独特生命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建模。
模型显示,这些不同形态的生命不仅在理论上可行,甚至可能具备完整的生态系统。
所以,如果你觉得“地球生命已经很复杂、很多样”,那只是因为你还没见过宇宙这个庞大的“生命展览馆”。
在那里,每一颗生命星球都是一个独特的“展厅”,展厅里陈列的生命形态,可能会颠覆你对“生命”的所有认知。
当然,最核心的疑问依然存在:既然宇宙中的外星生命种类可能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至今一个都没见过?
这其实是“费米悖论”的经典问题——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曾提出:如果宇宙中充满了智慧文明,为什么它们没有主动联系地球,或者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
要解答这个疑问,我们首先要明白:绝大多数外星生命,可能根本不具备“主动联系地球”的能力。
以地球为例,从地球诞生到人类发明无线电通信技术,足足花了将近45亿年的时间。
而人类能够向外太空发射“可被监听”的无线电信号的时间,至今也不过100年左右——这段时间在宇宙尺度上,就像“一秒钟”那么短暂。
更重要的是,这些无线电信号的传播范围,目前也只有100光年左右,而银河系的直径超过10万光年,100光年的范围,只相当于银河系直径的0.001%。
换句话说,我们的“信号”连银河系的“一角”都没覆盖到。
而对于宇宙中的大多数生命星球来说,它们的生命可能还处于“低级阶段”——比如像地球早期的藻类一样,只能在水中进行简单的代谢活动;
或者像地球上的鱼类一样,虽然有了更复杂的身体结构,但依然没有发展出智慧,更别提发明通信技术了。
它们就像宇宙中的“沉默者”,虽然存在,却无法发出任何能被我们探测到的“信号”。
就算有些星球上的生命,已经发展出了“技术文明”,它们使用的通信方式,也可能不是我们能理解或探测到的。
比如在2020年,哈佛大学的阿维·勒布教授就提出过一个假设:宇宙中的高等文明,可能根本不会使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因为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有限,而且容易被宇宙中的尘埃、磁场干扰。
它们可能会选择用“中微子”(一种质量极小、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或者“量子纠缠”(两个量子粒子无论相距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改变,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改变)来进行通信。
而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探测到中微子通信或量子纠缠通信的信号——这些信号对我们而言,几乎等同于“隐形”。
除此之外,我们目前搜索外星生命的“策略”,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全球最主要的“寻找地外文明计划”(简称SETI),主要依靠射电望远镜监听宇宙中的“窄带信号”。
所谓窄带信号,就是指频率范围非常集中的电磁信号,科学家认为,这种信号更可能是智慧文明发出的“人工信号”,而非宇宙中的自然信号。
但问题是,银河系中存在超过1000亿颗恒星,而我们的射电望远镜,至今连其中0.01%的恒星周围区域都没有扫描完。这就像你站在一片广阔的沙滩上,只捡起了几粒沙子,就说“这片沙滩上没有贝壳”一样——显然不符合逻辑。
所以,我们至今没发现外星生命,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的“探测能力”还太有限,就像一个“瞎子”在寻找“声音”
——我们既看不见远处的“生命星球”,也听不见它们可能发出的“特殊信号”。
其实,我们还需要改变一个认知:人类并非宇宙中“智慧的巅峰”。
从概率的角度来看,人类可能只是宇宙中众多生命演化路径中的一个“偏远小分支”。
2023年,《自然·天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由美国天体生物学家杰森·赖特撰写的论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如果我们把宇宙中所有可能的生命演化路径,比作一棵巨大的“演化树”,那么地球生命只是这棵树上的一个小枝杈。
这条枝杈的路径是“碳基生命→多细胞生物→神经系统→智慧→技术文明”。
但在这棵“演化树”上,还有无数其他的枝杈:比如可能存在“硅基生命”(以硅元素为基础的生命,而非碳元素)、“液氨生命”(生活在液态氨环境中的生命)、“漂浮生命”(没有固定身体结构,像云朵一样漂浮在气态行星大气层中的生命)、“集群智能生命”(由无数个微小个体组成,整体形成一个智慧体,比如像“蚁群”但拥有更高智慧的生命)……仅仅在科学家构建的理论模型中,可能存在的生命构型路径,就超过了100亿种。
而我们目前对“生命”的定义——“以碳为基础、有细胞结构、能进行新陈代谢、能遗传变异”,可能只是宇宙生命图谱中一个非常小的“角落定义”。
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可能存在一种完全不符合这个定义的生命,但它们依然是真实存在的“生命”。
所以,当科学家说“宇宙中的外星生命种类可能比地球总人口还多”时,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毕竟,我们只是生活在宇宙中一颗普通行星上的“人类”,并非宇宙的“裁判”,没有资格用地球的标准,去定义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形态。
最后,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或许未来某天,当人类的探测技术足够先进,真的发现了外星生命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问“它们长什么样”,而是问自己“是否准备好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生命’这个概念”。
宇宙从来都不缺少生命,缺少的可能是我们对“生命多样性”的想象力。
而真正的科学精神,从来不是否定未知,而是不断打破认知的边界,去探索那些“可能存在的事物”——这也是科学家们始终对“外星生命”充满好奇的原因。
信息来源https://m.douyin.com/share/video/7050427078860213517/?scene_from=douyin_h5_flow&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为什么科学家认为宇宙中的外星人种类,比地球总人口还多?_东方周末科学家揭示:宇宙中的外星人种类或比地球总人口还多!_人类_文明_技术(搜狐网) 为什么科学家认为:宇宙中的外星人种类,比地球总人口还很多?(网易新闻)来源:走了就是走了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