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这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包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教育新生态提供了方向指引。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重在以智能化塑造专
新重庆-重庆日报 董骏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这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包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教育新生态提供了方向指引。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重在以智能化塑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助力学生精准化个性化学习、打造优质化集成化资源平台、构建科学化体系化评价机制,实现教育生态的智慧重构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智能化塑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先行者、技术赋能的实践者、融合创新的开拓者,要主动适应新角色,承担新使命。一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善用人工智能完成学情诊断、作业批改等程序性工作,聚焦提升批判性思维、情感共鸣与伦理价值等不易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核心素养,成为“懂技术、懂教育、懂人心”的未来教师。二是创新教学模式。依托学科大模型构建科学知识、能力目标、教学行为“三维立体”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通过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以智能化助力学生精准化个性化学习。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其核心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一是提供精准的学情分析。通过收集在线学习时间、作业提交情况、课堂互动频率等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有效生成学生学情画像,为学生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学习路径、理解课程内容、促进知识掌握。二是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全息幻影成像等技术,构建“无边界学习”“师—机—生”协同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三是建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设云端学校、智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人工智能+X”实验教学中心、“一站式”数智学生社区等,构建新型教学组织形态,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
以智能化打造优质化集成化资源平台。资源平台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的重要载体。一是构建优质资源共享体系。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布局,以国家平台为枢纽,集成各级优质平台、资源、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数据融通。建设涵盖德智体美劳五大板块的精品资源,建设覆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职业能力提升的终身教育资源库。二是搭建资源集成平台。打造集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教学沟通、教学标准于一体的智能化协作平台,发挥优质资源集成效应;增强平台开放性,创新资源新形态,完善精准化、智能化的检索与推荐机制,满足教育教学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三是优化资源筛选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上线、应用、评价和退出全周期管理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资源评价标准,分级分类开展动态评价,完善专家评估和用户反馈机制,推进资源精品化、体系化、专业化,构建高质量资源供给生态。
以智能化构建科学化体系化评价机制。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机制科学重构,是重塑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根本旨归。一是识别评价对象。基于人工智能的灵活性特点,收集多空间、全过程、多模态的综合性评价数据,绘制师生综合画像,精准、动态识别师生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实现教、学、评同时开展,促进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的精准化、专业化、可视化。二是完善评价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动态采集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实施、教研进展,以及学生任务完成程度、协作交流过程、情绪心理表现等数据,开展多维度的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评价,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三是构建动态评价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评价机制由静态、标准化评价框架向动态、个性化评价范式转型。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本文为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9JDSZK153成果)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