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茬稻在生长过程中,倒伏早衰、空秕粒多是较为常见的反常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与质量,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深入剖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提升晚茬稻种植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晚茬稻在生长过程中,倒伏早衰、空秕粒多是较为常见的反常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与质量,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深入剖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提升晚茬稻种植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一、晚茬稻倒伏早衰、空秕粒多的原因
(一)品种因素
部分晚茬稻品种自身抗逆性差,抗倒伏和抗早衰能力不足。如一些早熟品种,叶片寿命较短,生长后期叶片易发黄早衰,光合能力下降,影响灌浆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导致空秕粒增多 ;且其茎秆细弱,机械强度低,难以支撑后期生长的重量,遇风雨等恶劣天气易倒伏。
(二)气候因素
1. 温度:在晚茬稻生长关键期,若遭遇低温,会影响水稻的生理活动。例如在抽穗扬花期,低温会使花粉活力降低,影响授粉受精,增加空秕粒。灌浆期低温则会减缓灌浆速度,导致籽粒不饱满。而高温天气,在抽穗扬花期会使水稻呼吸作用增强,消耗过多光合产物,影响受精;灌浆期高温还会缩短灌浆时间,造成早衰,降低千粒重。
2. 光照:晚茬稻生长后期,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光合产物合成减少,无法满足水稻生长和灌浆需求,致使空秕粒增多,同时也会使植株生长细弱,易倒伏早衰。
(三)土壤因素
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不足,尤其是缺乏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以及锌、硼等微量元素,会影响晚茬稻的正常生长。例如,氮肥不足会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早衰;钾肥缺乏会使茎秆柔弱,抗倒伏能力下降;微量元素缺乏则会影响水稻的生理代谢,导致空秕粒增多。
2. 土壤质地与结构:质地黏重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差,根系生长发育受阻,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减弱,易造成早衰和倒伏。而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易流失,后期易出现脱肥现象,导致水稻生长不良,空秕粒增加。
(四)栽培管理因素
1.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大,晚茬稻群体内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间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导致个体生长细弱,茎秆柔软,易倒伏。同时,光照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使光合产物积累减少,增加空秕粒,还会导致植株早衰。
2. 施肥不合理:一是基肥不足,追肥不及时,导致水稻生长后期脱肥,出现早衰现象。二是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会使水稻植株徒长,茎秆柔弱,抗倒伏能力差,且易贪青晚熟,增加空秕粒。
3. 水分管理不当:水稻生长过程中,水分管理至关重要。例如,长期深水灌溉,会使土壤缺氧,根系活力下降,导致早衰和倒伏。而在孕穗期和灌浆期缺水,则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灌浆,增加空秕粒。此外,排水不畅,田间积水,也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五)病虫害因素
1. 病害: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会严重影响晚茬稻的生长。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导致叶片枯黄、早衰,严重时会引起倒伏。稻瘟病会使叶片、穗部等部位发病,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运输,导致空秕粒增多,严重时整穗枯死。
2. 虫害:稻飞虱、二化螟等害虫吸食水稻汁液,会导致水稻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早衰,严重时造成倒伏。稻飞虱还会传播病毒病,加重水稻的危害程度。二化螟钻蛀水稻茎秆,造成枯心、白穗等,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二、解决晚茬稻倒伏早衰、空秕粒多的办法
(一)品种选择与处理
1. 选用优良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抗倒伏、抗早衰、抗病虫害能力强,且生育期适宜的晚茬稻品种。如在气候多变地区,选择适应性广的品种;在土壤肥力较低地区,选择耐瘠薄品种。同时,优先选择经过审定且在当地表现良好的品种。
2. 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病能力。采用晒种、选种、浸种消毒等措施,如用强氯精等药剂浸种,可有效防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
(二)优化栽培管理措施
1.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条件,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来说,肥力较高的田块,种植密度可适当稀些;肥力较低的田块,密度可适当密些。例如,对于分蘖能力强的品种,可适当稀植,以保证个体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促进通风透光,增强抗倒伏能力。
2. 科学施肥:一是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如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 - 2000公斤、复合肥30 - 40公斤,为水稻生长提供长效养分。二是合理追肥,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适时追施分蘖肥、穗肥和粒肥。分蘖肥以氮肥为主,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穗肥在幼穗分化期施用,氮、磷、钾配合,促进穗大粒多;粒肥在齐穗后施用,以钾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防止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如在孕穗期喷施硼肥,可提高结实率。
3. 精准水分管理:水稻生长前期,保持浅水层,促进分蘖。分蘖末期,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抗倒伏能力。晒田程度以田面出现微裂、白根外露为宜。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养根保叶,防止早衰,促进灌浆。收获前7 - 10天断水,便于收割。
(三)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1. 农业防治:一是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残体,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二是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例如,实行水稻与旱作轮作,可有效降低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几率。
2. 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如稻飞虱、二化螟等。还可采用防虫网覆盖,防止害虫迁入稻田。
3.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可防治二化螟等害虫;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防治水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4. 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掌握好用药剂量、时间和方法,避免滥用农药。例如,在纹枯病发病初期,可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稻飞虱发生时,可选用吡蚜酮、呋虫胺等药剂。同时,注意交替使用农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四)应对异常气候措施
1. 低温防御:在晚茬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如遇低温天气,可采取灌深水保温的措施,水层深度保持在10 - 15厘米,以提高田间温度,减轻低温危害。还可在低温来临前,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水稻的抗寒能力。
2. 高温防御:在高温天气下,于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期间,进行田间灌跑马水,降低田间温度,提高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高温对水稻的危害。同时,喷施叶面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
(五)及时补救措施
1. 倒伏补救:水稻发生倒伏后,对于轻度倒伏的田块,可采用人工扶直的方法,并适当培土,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对于重度倒伏的田块,不要强行扶起,以免损伤茎秆和根系。可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穗部发芽和霉变。同时,喷施杀菌剂,如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等,防治病害发生。
2. 早衰补救:对于出现早衰迹象的晚茬稻,及时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等,每隔5 - 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 - 3次,补充养分,延长叶片功能期。同时,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吸收养分。
3. 空秕粒补救:在水稻灌浆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复硝酚钠等,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提高结实率。还可结合喷施叶面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减少空秕粒的产生。
晚茬稻倒伏早衰、空秕粒多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在种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气候应对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晚茬稻的高产、稳产和优质。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