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沈阳地下纵横交错的地铁网络里,千万乘客的安全出行,离不开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2025年沈阳工匠、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变电工程师鞠高峰便是这条“电力命脉”的守护者。深耕行业15年,他用一次次技术突破筑牢安全屏障,用毫无保留地分享带领团队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
在沈阳地下纵横交错的地铁网络里,千万乘客的安全出行,离不开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2025年沈阳工匠、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变电工程师鞠高峰便是这条“电力命脉”的守护者。深耕行业15年,他用一次次技术突破筑牢安全屏障,用毫无保留地分享带领团队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的责任与担当。
城市的高度在云端,城市的根基在匠心。每一寸精准,都是安全的基石。
——鞠高峰
初心启航:
从拆解零件到守护地铁供电“命脉”
鞠高峰与电气技术的缘分,始于童年时长辈维修设备的工作台。他说,“看着损坏的电器被拆开、检测、更换零件,最后‘重获新生’,感觉特别神奇。”这份好奇让他成了家里的“小修理工”,闹钟、手电筒、收音机,凡是带线路、能发光的物件,都逃不过他的拆解。哪怕因拆坏父亲的收音机挨揍,他仍忍不住继续琢磨。
2010年,鞠高峰加入沈阳地铁集团,成为一名SCADA系统检修员。面对复杂的供电系统,他深知:“地铁供电系统就像人体的心血管,一旦出问题,关乎所有乘客的安全。”这份认知让他在日复一日的设备巡检、故障排除中,找到了职业价值的坐标。
匠心锤炼:
在故障与反思中磨练真本领
一次设备突发故障,鞠高峰研究了半天仍毫无头绪。但是,老工程师到场后,仅用几分钟就精准定位故障点并完成修复。初入职场的挫败,让鞠高峰认清“技术不是纸上谈兵”。他说:“那种差距感让我既挫败又清醒,知道必须沉下心来,在实践里打磨真本事。”他从此开启了“蹲点式”学习,跟在老工程师身边记细节,追着请教难题,反复练习操作,直到形成肌肉记忆,能脱离图纸快速诊断故障。
针对知识盲区,他在业余时间自购电子元件,一遍遍验证电路原理;为突破软件瓶颈,他从零开始学习C语言、Python编程。两年间,他不仅从技术新手成长为骨干检修员,更逐步成长为兼具硬件调试与软件开发能力的电气全栈工程师。
创新破局:
用自主研发为老旧设备注入“智能基因”
鞠高峰认为,工匠精神既要精益求精,更要勇于创新。面对进口设备的技术壁垒和维修垄断,他毅然带领团队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蓄电池组是地铁供电系统的“应急心脏”,但传统监控系统无法实时监测单体电压,仅靠人工巡检,效率低且隐患难以排查。一次电压异常事件让他萌生改造念头,“能否将蓄电池单体电压数据接入电力监控系统?”没有现成方案,他就自学研究、反复试验,最终实现蓄电池运行状态的实时可视化监控,显著提升供电系统运行可靠性。
浑南车辆段单导装置的改造,更是他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该系统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实现三大突破:将单导装置监控功能完全融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显著提升设备可靠性,大幅降低故障率,以及形成可推广的老旧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案。该项目节省大量维修成本和时间,成为行业内的改造范例,为同类设备升级提供了扎实的技术路径。
截至2024年底,其创新工作室通过供电系统技术优化,为公司节省运营成本900余万元。2025年,他成立的电子维修工作室,已修复34类403件故障设备,总价值超500万元,真正实现“以创新降本、以技术增效”。
匠心传承:
让技术在“传帮带”中延续
“真正的工匠,既要自己跑得快,也要带动一群人跑起来。”这是鞠高峰常说的话,也是他始终践行的准则。2012年,在公司支持下,他牵头组建“修旧利废”小组,将多年积累的维修笔记、故障案例整理成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同事。2023年,小组升级为沈阳市“鞠高峰职工创新工作室”,他成了更多年轻工程师的“技术导师”。
展望未来,鞠高峰表示,企业给予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将用努力回馈。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他期望年轻工程师们始终保持求知初心,锤炼攻坚克难的韧劲,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他将倾囊相授,与更多青年工程师携手,为沈阳城市交通及中国轨道交通事业贡献更多工匠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封葑 实习生:袁怡 摄影:王雁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