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症,正在年轻化——近日,湖南省癌症防治工作推进会上发布的全省肿瘤登记最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省癌症发病率从35岁后快速升高,呈现年轻化趋势。而早在2020年,一项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的论文就以15~39岁年轻人为研究对象,揭示了2007~2016年十年间
每年的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而最近,“年轻人带癌上班”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榜,让这一个在抗癌与生计间拉扯的群体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癌症,正在年轻化——近日,湖南省癌症防治工作推进会上发布的全省肿瘤登记最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省癌症发病率从35岁后快速升高,呈现年轻化趋势。而早在2020年,一项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的论文就以15~39岁年轻人为研究对象,揭示了2007~2016年十年间,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事实。
为什么带癌上班?年轻人答案各不同:有人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而继续工作,有人将工作视为对抗病耻感的盾牌,也有人从疾病的淬炼中重新审视人生……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就以这个热点话题展开了采访,记录带癌上班的年轻人逆境重生的故事。
故事工作让她从疾病中抽离,重启人生
很少有同事知道,祝安是一名“带癌上班”的70后女销售。
2018年8月,在长沙定居的祝安参加了一次社区免费组织的“两癌筛查”,社区医生的一句话,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我们怀疑你的乳腺部位有肿瘤,请尽快去上级医院复查确认”。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祝安频繁请假,奔走于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和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反复检查后,她最终确诊乳腺癌Ⅱ期。
这个结果对祝安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从门诊出来后,她在医院门口的长椅上嚎啕大哭,也想了很多:“当时两个孩子一个刚刚进入大学,一个刚刚进入高中,正是人生关键时刻,父母都还健在,需要养老……”更何况,她早已决定向丈夫提出离婚,净身出户。
祝安术后7年,回归了正常生活。
“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患癌,也不能丢工作!”两个小时后,祝安擦掉了眼泪,决定一边工作一边抗癌。很快,祝安接受了乳腺癌治疗手术,切掉了一侧乳房。此后,她开始了一边化疗一边上班的日子。
祝安告诉记者,手术后要接受化疗治疗,每21天一次,一次需要住院两到三天。每到化疗的时候,她就向领导请假,带着和工作相关的书籍到医院住院,一边治疗,一边看书。化疗并不好受,多次化疗已然让祝安面色苍白,但她只能强忍着痛苦,每天化妆、精心打扮,“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精神一些”。
或是请假过于频繁的缘故,祝安的老板还是跟她约谈了。她将体检报告递交公司,原以为会换来“被劝退”。没想到,老板和同事都宽慰她,在工作上对她给予了一些便利,还常常前往医院照顾她、为她送去热饭菜。
身边人的支持,让她安稳地度过了术后5年。而除了一开始现实物质的考量,她也渐渐发现,工作与抗癌不是非此即彼的两面。相反,工作提供的价值让她得以从疾病中抽离出来,重新开启自己的人生——3年前,祝安离开了原本的销售团队,同事看到了她积极抗癌、努力生活的劲头,为她重新介绍了一份中医产业相关的工作,没有以前那么拼命,但祝安能更坦然地面对疾病带来的影响。
“我的两个孩子现在以我为榜样!”向上的祝安还成为了不少病友的“心理导师”。“她们总是担心孩子、工作,觉得患癌就人生无望了,我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病友们积极面对,早日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不想拖累父母,她尝试各种副业
确诊直肠癌时,赵梦珍正在江西读大四。
“最开始的症状是便血、排便次数增多,没胃口、经常感到乏力。”而这些信号,被当时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实习的赵梦珍给忽视了——她意向的运营岗位竞争激烈,她希望通过倍于他人的努力能够转正。“直到在网上刷到了‘21岁女大学生确诊癌症’的科普视频后,我才发现,科普博主提到的症状竟然和自己身上的一模一样,去了医院检查才确诊。”
听到消息,赵梦珍和家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还这么年轻,怎么会和癌症扯上关系?”震惊之后,她开始焦虑。一方面,是放疗期间的痛苦,食欲不好、呕吐、没有力气是家常便饭,头发也是一把把地掉,走两步就喘。另一方面,是对前途的迷茫。因为治疗,她放弃了转正机会,也没时间和精力找“下家”。
于是,父母带赵梦珍回了湖南农村老家休养,并定期前往长沙治疗。治病休养对于家境普通的赵梦珍来说不是小数目。“手术和化疗期花了10万出头,因为贫血,还需要做高强度营养治疗,这又是2万多元的费用。”
赵梦珍在长沙进行治疗。
一次,赵梦珍在饭桌上发现母亲长了很多白发,父亲的背也因为外出打工弯了不少,她偷偷抹起了眼泪。于是,她开始上网寻求帮助。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她刷到了不少和她情况一样的同龄人,一边抗癌一边努力工作、生活,视频和帖子下的评论也大多在告诉她“癌症不是一条绝路”。
“为了给我治病,家里人承受了太多,我决定等身体好了,出去工作存些钱,不说给父母养老,至少不要拖累他们。”一年后,赵梦珍点开了招聘软件,开始投递简历,找了十几家公司,无一例外地碰壁了。她一开始很诚实,说自己是因为生病才会有一年的空窗期,当面试官得知她正在抗癌后,赵梦珍收到的往往是“与岗位不适配”的通知。“他们也许是担心我无法胜任工作,也担心我的病情万一复发后会频繁请假、甚至辞职。”
后来,赵梦珍用“考研”“考公”的理由应对企业对于空窗期的疑问,找到了一个离家较近的食品企业的后勤行政岗位,工作内容清闲简单,不用加班和出差。她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方便上班,父母有时也会过来照顾她。
但赵梦珍会下意识地保留和同事的交往距离。“我的外表差不多恢复了,同事们都看不出来我得过癌症。”她还会把复查时间尽量选定在周末,这样不需要编造借口向领导请假。
这份工作对于赵梦珍来说,没有兴趣支撑,纯粹是为了谋生。她的薪资不算高,刨去房租、水电、物业、日常生活开销,每月省省能存下一千五百元左右。除此以外,赵梦珍还尝试过各种副业:美工、剪辑、线上捣腾二手商品,甚至还想趁节假日去人多处摆摊。“是癌症,就有复发的风险。所以只要体力还跟得上,我就要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想办法赚钱。”
担心因病情和公司产生纠纷
“我是两年前体检时查出来的胃肠间质瘤(GIST)。”确诊后,30岁的销售刘琦英没有向领导和同事隐瞒自己的病情。
刘琦英查过《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企业对大病员工有法定6-24个月的医疗期义务,医疗期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确定。而医疗期内公司不能辞退员工,否则需支付赔偿金。“刚知道得病那会,我确实想过离职拿补偿金。”
这种想法在深思熟虑之后被打消了。首先,胃肠间质瘤(GIST)与胃肠癌不同,胃肠间质瘤对化疗、放疗均不敏感,需要通过长期服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而自己未婚未育,经济压力虽然不算大,但为了治病,刘琦英需要公司提供的职工医保。
其次,刘琦英担心自己离职后的境况。女性未婚未育,还得过大病,再想找一份新工作只怕会比较艰难。因此,对她而言,即便要承受癌症带来的身体与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也决定要坚持在岗。
但这不是一件容易事。“我是服装销售,一天站店、对货、发货,有时还要加班到很晚。”一段时间后,她的身体因高强度活动亮起了红灯,频繁出入医院时只能拜托同事代班。一次,领导旁敲侧击地问刘琦英身体的状况。“我感觉她是想劝我主动走,我也不太好意思老麻烦同事。”
刘琦英坚持了1个月,最终还是离职,选择先专心治疗。治疗中,医生劝她,如果有机会,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不会妨碍健康和恢复,也许在工作中,能产生新的精神寄托,暂时忘记疾病带来的焦虑和烦恼。
一家化妆品店给刘琦英提供了岗位,但再次求职时,她陷入了坦白病情与否的纠结:主动“交代”自己的病史,有可能找工作艰难;不坦白,如果公司发现了会不会产生纠纷?刘琦英从病友那里听到过类似的案例:劳动者在入职前曾患重大疾病,用人单位得知后以欺诈为由直接与其解除了劳动关系,双方由此产生纠纷。“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劳动者胜诉了,但也丢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
考虑再三,刘琦英选择暂时隐瞒。相对于放疗及化疗药物明显副作用,如脱发、恶心、呕吐等,靶向药物的副作用较轻,如皮疹、腹泻、水肿等。她的身体恢复得还算不错,甚至偶尔能上夜班。但刘琦英只把这份工作当成是一种过渡,原因很简单——这家化妆品店没有为她购买五险,刘琦英的治疗开支报销来自新农合医保。而从报销比例来看,职工医保要比新农合高。她想“骑驴找马”,再找一份能为她提供职工医保的工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现状越来越多年轻人求诊肿瘤科
早发性癌症在近年来激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管理的“五大洲癌症发病率”数据库显示,从2002年到2017年,中国15~39岁人群患癌发病率增长明显。年轻人群中,女性更容易患癌。2002年,每10万人中年轻女性癌症年发病率为200,2017年增长至510.2,翻了不止一倍。
防癌科普中国行发布的《中国中青年防癌科普报告》也显示:在15~39岁期间,女性比男性患癌风险高出50%。在年轻患癌群体中,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每10万中国年轻女性中,每年约37人会患上此癌。此外,还有乳腺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类癌症。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每天都会接诊不少年轻患者。
记者从湖南省肿瘤医院了解到,2024年湖南省癌症发病率为330.05/10万,与上年度发病水平相近。癌症发病率从35岁后快速升高,有年轻化趋势,其中甲状腺癌、乳腺癌等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主任肖立新告诉记者,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我接诊过最年轻的患者,第一次来门诊就诊时才20岁出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高度紧绷、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家族遗传因素都有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21年至今,前来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年轻癌症患者有585人。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高娅文认为,癌症年轻化趋势也可能是因为接受检查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检出率增加。
年轻人带癌上班,背后原因不容忽视
4月14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搜索“带癌上班”等关键词,发现诸多带癌上班的年轻人愿意将患乳腺癌、脑胶质瘤、胃癌等疾病后的经历发布出来,分享自己的生活在抗癌与工作之间反复跨越,并努力让两者做到无缝衔接的艰辛过程。
小红书博主“小小楠”把自己患癌后的职业轨迹详细地进行了介绍与分享,吐槽自己患癌后被裁员的经历,把自己作为案例,给其他病友们提供可以参照、能产生共鸣、具体详实的指南;博主“黄嬷嬷”患有脑胶质瘤4级,坚持发布带癌上班“打卡视频”,分享自己的食谱、周末,她常说的话是“努力成为太阳”。而这些分享贴的评论区,大多都是同龄女孩鼓励的声音:“癌症让人猝不及防,但这不是人生的休止符,也许是另一种新生。”
在“小红书”平台,许多“带癌上班” 的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谷玉良分析,年轻人“带癌上班”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重原因:经济压力、职场竞争、寻找社会归属感。
“癌症是难重症疾病,治疗花费大,且多数治疗药物未在医保报销名录,年轻人面临较大治疗经济压力。”此外,癌症治疗需要漫长的周期,脱岗治疗可能给带来职位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不利影响,“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也会让他们找到社会归属感和人生价值,对病情有一定好处”。
“目前,癌症患者的保障相对较为完善。”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为癌症患者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保障,如医疗报销、医疗救助等,除此之外,一些单位还提供补充性互助医疗保障;社会捐助和慈善基金方面也有相关的救助渠道。
“当然,构建完善的癌症患者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谷玉良分析,可针对特殊困难对象,将一些治疗费用较高的免疫疗法与靶向药尽快纳入医保报销名录,健全重大疾病患者一定时间内带薪治疗机制,保障重大疾病患者治疗期间的职业权益,建立健全社会捐助、慈善公益、单位医疗互助、商业性医疗保障等多重医疗保障措施,提高针对重大疾病如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力度。
声音合法合规处理患癌群体劳动关系
刘静(湖南锐杰律师事务所律师)
通常来说,患癌员工与企业产生纠纷的可能情况有多种。例如以出勤率不足等理由拒绝批病假,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地点,在病假中以钉钉、邮箱等方式催促劳动者返岗,不返岗就认定劳动者为旷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以合理的理由请假,公司应当批复准许;若公司需要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地点,需要和劳动者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拒绝,公司不能依此辞退劳动者;若公司在病假中要求劳动者返岗,劳动者有权继续休病假不返岗,公司以劳动者未及时返岗构成矿工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涉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向公司主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若遇企业违法解雇,劳动者应当在工作中注意留痕,不要随意删除和上级沟通的聊天记录等,请假条建议拍照存档。可以到公司注册地(工商登记地址)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向公司主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一定的医疗补助费,以及可能还存在未支付的工资、未休年休假的加班工资等其他相关费用。
员工患癌,对于员工自身来说,是一件十分不幸和无奈的事情;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是一大损失。但企业应当合法合规地处理患癌员工的劳动关系,不得在医疗期内解除合同。医疗期满,员工需参照工伤的相关规定,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确定等级,若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不适合返岗工作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对于患癌的员工,应倡导正确对待疾病,将健康置于首位,患病后及时就医。在职场中,与单位、家人等就疾病保持正常的沟通交流。确保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同时,也要学会自我接纳和心理调适,注重职业规划,避免职场盲目性,为职业晋升透支健康。
编后患癌不是人生绝路,而是一次特殊考验
癌症,曾被视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然而在这些年轻的“带癌上班”群体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别样的坚韧与希望。他们在抗癌与生计间力求平衡,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不屈。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癌症并非绝路,而是人生的一次特殊考验,换一种活法,以更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或许能在困境中寻得新生。
这些年轻人的选择背后,是经济压力、职业焦虑与社会认同的复杂交织。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以“带癌上班”为切口,打破对疾病的沉默。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治疗日记、职场经验,甚至组建互助社群——这些行动不仅是为了抱团取暖,更是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癌症患者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我们可以让这份坚韧不必总以孤独为代价。于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癌症患者的保障体系;于企业层面,可以给予癌症员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根据员工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岗位和工作量,让他们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为企业贡献力量;于社会层面,相关组织和机构可以拓宽社会捐助渠道,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于我们每一个人,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爱的眼神,每一处包容都将成为托举他们的力量。
来源:今日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