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
【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一处处经典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一座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厂房被夷平,武汉市的大工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的踪迹?
——周国献
武汉缝纫机厂宿舍区(周国献2019年3月拍摄)
武汉缝纫机生产始于1957年。
据《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记载,1957年,武汉市第一缝纫机修配生产合作社开始试制家用缝纫机,1958年上半年制造出第一台样机。
1958年9月,第一缝纫机修配生产合作社改为武汉市国营建国缝纫机制造厂,正式生产家用缝纫机。
建厂初期,仅有5台旧机床和台钻、手摇钻等简单工具。
1958年底起,用半年时间生产出大桥牌JA1-1型家用缝纫机50台。
1961年,武汉市轻工业局将民权路原武汉电池厂厂房拨给缝纫机厂,生产缝纫机机头、机架。1962年已能生产1800架。
1963年,轻工业部投资47万元,在关山油篓口兴建厂房,增加工人和设备。
1964年,生产设备增加到202台(套),年产量达到7518架。
1965年10月,武汉缝纫机厂和江锋机械厂等5家工厂组成武汉缝纫机总厂,开始专业化协作生产,当年生产缝纫机12790架。
1969年开始,投资250多万元,再度兴建铸造、电镀、总装和工模等车间,自制双轨流水线生产弯头、底板等设备,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73年达到年产7万架水平。
文革期间,生产受到极大影响,1967年至1978年的12年间有7年亏损,其中1976年亏损达149万元。
1978年9月,改组武汉缝纫机总厂,由关山总装厂和10个配件厂组成。
1980年起由轻工业部、省、市投资、贷款,兴建新机壳车间和其他设施,形成年产35万架的生产能力。
1980年年产缝纫机19万架,结束亏损局面,利润总额219万元;1982年年产32.29万架,占全省缝纫机总产量的48%,在全国15个城市中居第7位,利润总额410万元。武汉缝纫机厂成为轻工业部12家家用缝纫机重点厂家之一。
1983年缝纫机行业逐渐出现产大于销的局面,产品出现积压。
1984年缝纫机生产逐月减少,最终停产,转向多种经营。
1985年3月,武汉缝纫机总厂撤销。
1985年,武汉缝纫机厂有职工1358人,固定资产原值1728万元,生产缝纫机10万架,工业总产值125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159万元,产品销售税金45万元,亏损53万元。
2019年3月作者前往关山油篓口拍摄时,武汉缝纫机厂厂房早已拆除,原厂址上修建了现代森林花园商品房小区,原缝纫机厂宿舍仍保留原貌,时光似乎已经停滞。
武汉缝纫机厂原址上兴建了现代森林花园(周国献2019年3月拍摄)
.
.
(说明:此贴为重新整理发布,2019年4月18日原贴手机端已不可见。)
.
武汉的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工业遗址。“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无法磨灭的基因,必须得到保护与传承。”(《武汉近代工业史》(上下卷))
武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的一个缩影。正如以色列摄影家纳达瓦·坎德(Nadav Kander)在接受关于他的长江摄影专题的专访时所说:“在经历一段拍摄后,我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时,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城市急切地想要发展,却忽视了历史传承,忽视了城市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在城市急速发展的关口,为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影像记录迫在眉睫。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定下摄影专题的题目《大武汉》,并开始有计划地重点拍摄武汉工业遗产,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处武汉市老工业旧址。项目初期,以宽幅接片方式拍摄老工业旧址废墟为主,通过比较一致的摄影语言去呈现这些城市发展中的疤痕和印记,强化“大武汉”的悲壮感;后来扩展到事无巨细对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市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失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现存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作者希望通过拍摄和发布“大武汉系列”,引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武汉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回望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寻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周国献
.
特别声明:
1.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载请勿声明原创,并请注明出处及保留作者姓名,否则视为侵权。
2.“大武汉系列”中偶尔会在各种志书等资料中翻拍部分老照片,因原刊载老照片的书籍大多没有注明照片作者,在头条文章里只能注明图片来源是哪一本书籍,无法为原作者署名,敬请谅解!若有异议,请随时通过留言等途径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或者通过分享的“黑镜头”头条文章进入今日头条App。
然后,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关注“黑镜头”头条号:
(2)方法二: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昵称存在同名情况),认准如下“黑镜头”LOGO,再点关注。
谢谢大家!
.
来源:黑镜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