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国承认了!白宫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特朗普大错特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04:56 3

摘要:9月20日深夜,一篇来自《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罕见报道,在美国政坛和学术圈内引起不小震动。这是罕见的“自我打脸”——美媒承认,白宫长年奉行的对华战略方向,可能从根本上是错的。

9月20日深夜,一篇来自《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罕见报道,在美国政坛和学术圈内引起不小震动。这是罕见的“自我打脸”——美媒承认,白宫长年奉行的对华战略方向,可能从根本上是错的。

文章直言——美国高层一直笃信的一套逻辑,即“中国要取代美国,建立自己的世界秩序”,其实根本没有事实依据

听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愣一下:这不就是过去十年,从奥巴马“亚太再平衡”到特朗普贸易战,再到拜登的“战略竞争”,几乎已经写进美国国安战略的核心叙事吗?

是的,现在他们自己承认——这可能是一次重大情报与认知误判

【9月20日,美国时间下午3点】,《外交政策》刊文,标题已经相当刺眼——“白宫必须承认:中国并未试图取代美国”

报道援引了多位前官员、智库学者的分析:

中国更像一个“维持现状型大国”。对外战略以国内发展和区域稳定为核心,并不谋求全球霸权。对所谓“重塑国际秩序”的热衷,被美国过度解读。

文章甚至用了比较刺耳的一句话:【美国在过去几年“编造”了一个威胁,用来为自己在亚太的军事扩张寻找理由】。

而这种“虚构的战略假想敌”,带来的后果就是——美国的行动反而在推高冲突可能性

要看清这次“认知拨乱反正”的意义,就要回到过去八九年的时间线上。

2017年,特朗普上台,把中美关系的基调从“合作+竞争”几乎一夜之间改成了“全面对抗”。他发起史无前例的中美贸易战,对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声称要迫使中国“改变行为”,但实际上美国贸易逆差并未收窄,反而美国农民、制造业首当其冲受损。

2018年开始,华盛顿走向另一条“安全化”道路:几乎所有与中国相关的议题都被高度安全化——从5G到学术交流,从稀土供应到留学生签证,全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问题在于,这套框架默认一个前提:中国必然会取代美国成为霸权。于是,无论中国的动作是否出于防御或经济考量,美国媒体和政客都会用“扩张”“威胁”来包装。

到了拜登时期,虽然外交辞令更讲究,但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仍把中国定义为**“唯一有意图且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这依然是特朗普时期认知的延续版。

直到最近,美国内部一些战略界人士发现:这条假设可能压根没成立。

根据《外交政策》的分析,美国判断中国的战略动机时,犯了至少三大错误:

将经济规模增长等同于霸权意图
美国习惯从自身历史套用逻辑:既然自己在20世纪崛起后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那么中国GDP逼近美国时,也必然会走同样的轨迹。但他们忽略了,中国现代战略文化底色是“防守型”,以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为第一目标。过度关注军事投射能力
美国国防部年年推出“中国军事力量报告”,强调解放军造舰数量、导弹射程,却很少客观看待这些建设是针对本土防卫(如台湾、南海)的事实。换句话说,中国的军事布局,更多是区域反介入而非全球扩张。误读台湾、南海议题
在北京,这些都是内政和主权问题,并不具备谈判交换属性。但美国长期将其视为“可议价筹码”,这在中国视角中是对红线的挑战。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战略误判带来的现实后果,正在加速显现。

【首先】美国在印太地区推进的军事部署——四边安全对话(QUAD)、美英澳安全联盟(AUKUS)、强化日韩军力合作——都以“中国威胁论”为核心动因。这些动作,正在给解放军带来更大的被包围感,被迫加快战备。

【其次】在经贸领域,美国一方面维持数千亿美元的对华关税,另一方面推动所谓“去风险化”,试图排除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参与——这不仅没有切断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反而促使中国在芯片、能源、航空等领域加倍自主化。

【更深层的问题】是信任的流失。一旦误判成为政策基础,所有沟通都会被怀疑和防御替代,任何摩擦都可能被误解为挑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者警告:“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宿命,而是被误判一步步推出来的

在这篇报道被引用时,不少评论直指——特朗普是“方向性错误”的放大器。

他的三大“致命误判”

贸易战误伤自己
美国农产品大量滞销,中国转向巴西、俄罗斯等供应国,导致美国农业失去部分长期市场。即便后来签署“第一阶段协议”,关税并未全部取消,美国出口商的信任度受创。科技脱钩破坏全球供应链
从制裁中兴、封锁华为,到禁止美企向中国供应关键芯片,美国推动的科技封锁没有阻止中国科技进步,反而逼出中国的全链条自研计划。外交孤立反得反效果
特朗普政府要求盟友在5G等问题“选边站队”,但欧洲、东南亚等不少国家并不愿完全跟随美国,与中国保持合作。

有评论尖锐指出:【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在对华战略层面,很可能起了反作用】。

那么,《外交政策》这种在华盛顿颇有影响力的刊物,选择在此时发声,意味着什么?

有三点值得留意:

美国内部“对华鹰派一致”正在瓦解
从今年年中开始,部分商界、学术界声音频繁出现——要求不要完全切断与中国的合作通道,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全球金融稳定等议题上。军事与外交在赛跑
五角大楼仍在推动印太军力增强,但国务院、部分智库在游说白宫考虑“竞争+接触”的混合战略。此次《外交政策》文章,正是为政策调整试探舆论。2024年美国大选后的新变量
如果2024上台的是一位更倾向务实主义的总统,对华政策可能从对抗回到“有条件合作”——而这篇文章,很可能是提前布设的舆论场地基。

在中国这边,态度早已多次重申:

不主动挑战美国地位;不寻求输出制度模式;坚守发展权和主权底线。

尤其在台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可总结成八个字:【反对分裂,拒绝干涉】。这也是《外交政策》所强调的——如果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持续玩火,所有接触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而在经贸层面,中国依然保持“开放合作”的姿态——从今年的进博会到多轮中美经贸高层会谈,都显示北京愿意恢复正常对话。

基于目前的信号,可以推演接下来可能出现的三种方向:

战略缓和(概率中等)
美国承认部分误判,选择在经贸与气候议题上恢复高层机制化对话,同时在军事议题上维持谨慎竞争。维持现行对抗模式(概率较高)
国内政治压力(尤其是大选中的反华民粹)让白宫无法明显收缩鹰派立场,这意味着更多“双轨”操作:一边合作,一边遏制。擦枪走火升级(概率低,但风险高)
台海、南海等敏感水域,一旦发生意外军事摩擦,双方可能迅速陷入强硬姿态互锁。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美国对华政策走过了一个从接触到竞争的弧线,如今,《外交政策》的这番直言,像是在敲一记警钟。

现实是,中美双方都无法轻易摆脱彼此影响——全球资本、贸易、供应链、气候治理,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波及全世界。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可控边界,在分歧中保留对话通道
如果白宫真的愿意承认误判,并做出现实调整,这或许是未来十年避免大国冲突的转折点。

但问题是——在美国高度撕裂的政治氛围中,这样的理性空间,还能留到什么时候?

这件事,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你认为美国这次的“认知修正”,会带来中美关系的拐点,还是只是一次舆论试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参考资料: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Must Admit: China Doesn't Want to Replace the US", Sep 20, 2025.《纽约时报》:Biden’s Strategy Toward China Faces Internal Criticism as Costs Rise, Aug 2025.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2025年9月20日文字实录。US-China Trade Dat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7-2025.《环球时报》社评:美国应正视自身对华判断的偏差,2025-09-21。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