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虚拟自行车比赛让相隔千里之外的群体同台竞技;可折叠智能跑步机满足人们居家日常锻炼需要;智能攀岩装备可动态调整运动强度;新一代“AI健身助手”能实时监测心率……体育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模式创新日新月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虚拟自行车比赛让相隔千里之外的群体同台竞技;可折叠智能跑步机满足人们居家日常锻炼需要;智能攀岩装备可动态调整运动强度;新一代“AI健身助手”能实时监测心率……体育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模式创新日新月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让体育企业看到了体育产业数字化的机遇。新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加速,不断激发体育消费活力。
数字体育新业态不断涌现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创新,不断拓展体育消费新场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看到,机器人足球和搏击、虚拟现实运动设备、智能健身装备等集中亮相。数字体育新业态,拓展了体育消费的时空边界。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体育经济与价值管理分会理事张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已经在竞技训练、场馆管理、赛事转播、与体育观众互动等领域逐步落地。例如,人工智能用于运动员表现分析与伤病预测;云赛事和虚拟观赛拓展了受众边界;智慧场馆实现了客流、能耗、安保的精细化管理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体育数字化的技术推广提供了支持。
北京瑞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卫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人工智能将改变训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并形成科学选材、育才的完整系统。例如,我们自主研发的中国鹰眼人工智能系统产品,未来会覆盖所有体育项目,为各个项目提供人工智能裁判服务,部分项目甚至会完全由系统执裁。在科学训练方面,也会更有针对性。”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体育产业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新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发展很快,但总体上来看,许多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或者是在一些相对专业的领域。例如,在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方面,大规模应用还亟待解决商业模式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虚拟赛事能否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取决于供给侧商业模式的创新。
体育数字化前景被看好
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体育消费场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将给体育产业的变革带来哪些机遇?张涛认为,与传统体育产业相较,数字化使体育产品从“单一器械”向“设备+数据+服务”转变:体育器材被嵌入传感器与云平台后,成为可持续服务终端,产品功能向训练/康复/社交扩展;体育消费场景从线下场馆扩展到家庭、社交平台与元宇宙式的虚拟场景,带来长期订阅、平台化分发和内容电商等新商业模式。体育用品制造业将面临从单纯代工转向“软硬件+数据运营”的机遇,未来可以借助数字服务提升附加值与客户黏性。这些将催生体育赛事IP化、数字健身生态以及基于数据的精准营销等新业态。
樊昕宇认为,体育数字化是随着算力提升、算法提升以及虚实结合技术的成熟所形成的必然趋势。体育用户有机会体验物理世界无法实现的数字运动项目,在数字运动中从“需要坚持”变成“主动参与”。这让不同年龄段的用户都能在运动中既减压又减肥,在运动中获得情绪价值,还可以让“亲子运动”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或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同时,在商业场景中,对于B端线下消费综合体形成流量聚合效应。未来,这种形式的新运动、新消费,将会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王裕雄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很多体育用品将走向“终端化”,即成为物联网技术的一个终端。未来,体育制造业的竞争将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基于产品这一终端所提供的服务内容的竞争。“体联网”将和“车联网”等一样,成为“万物互联”网络中的组成部分。对于消费端而言,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打破人们参与运动的时空约束,实现线上线下、现实和虚拟空间消费融合。
“我对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王裕雄说。他认为,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能够解决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痛点,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够产生新的价值。未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重塑体育产业生态。
多措并举推动体育数字化发展
如何更好地支持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王裕雄建议,可以通过加快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来引领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另外,还要推动智慧健身步道、智慧器材发展。在全民健身领域,支持智慧化社区健身房,推动健身服务的数字化发展。
张涛认为,加快体育数字化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推动数据共享、接口标准与安全规范落地,降低跨平台合作成本。二是扶持“软硬结合”型企业和中小型创新主体。通过财政补贴、采购支持与试点赛事等方式实现规模化,鼓励体育器材制造企业加入软件服务,形成“产品—平台—内容”联动。三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闭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训练与内容个性化水平,用虚拟现实技术或者增强现实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并通过平台化运营、订阅与赛事生态等,把消费转化为长期价值。
“政策与市场并举、标准与创新并重,将是体育数字化走向规模化、商业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张涛说。
来源:中国锻造进出口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