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身着蟒袍的中年男子正俯身在一张宽大的案几前,手持狼毫,蘸墨挥毫。他的动作行云流水,笔锋起落间透着一股内敛的力量。案几上铺着一张洁白的宣纸,上面是一幅尚未完成的《积学明礼》。
乾隆四十三年初夏,北京紫禁城养心殿。
一位身着蟒袍的中年男子正俯身在一张宽大的案几前,手持狼毫,蘸墨挥毫。他的动作行云流水,笔锋起落间透着一股内敛的力量。案几上铺着一张洁白的宣纸,上面是一幅尚未完成的《积学明礼》。
"和爱卿,朕听说你又添置了几处庄园?"乾隆皇帝站在他身后,语气平和却带着不易察觉的试探。
男子手中的毛笔微微一顿,但很快又恢复了流畅的书写节奏。他是和珅,当朝权倾一时的大学士,也是乾隆最为倚重的心腹。
"回万岁,臣近来确实购置了几处田产,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庄子。"和珅不慌不忙地回答,手中的笔继续在纸上游走。
乾隆踱步到案几旁,俯身欣赏和珅的书法。"写得好,真好!这一手'馆阁体',朕看连赵孟頫也不过如此。"
和珅谦恭地放下毛笔,起身行礼:"万岁过奖了。臣不过是勉强学些皮毛,哪敢与前贤相比。"
乾隆摆摆手,目光却落在了和珅袖口露出的一角玉佩上。那是一块罕见的和田白玉,温润如脂,价值连城。
"这玉...是新得的?"
和珅神色不变,轻轻拂了拂袖口:"是臣从一个西域商人手中淘来的小物件,若万岁喜欢,臣愿意献上。"
乾隆笑了:"不必了。朕只是好奇,和爱卿的俸禄,何以能支撑如此阔绰的生活?"
殿内气氛骤然凝固。和珅,这位在历史上被称为"千古第一贪官"的人物,此刻正面临着一次隐晦的考验。
然而,和珅脸上的表情丝毫未变,他微微一笑,拿起案几上的那幅尚未完成的书法作品:"万岁,您看这'积学明礼'四字,臣写得如何?"
乾隆的注意力被巧妙地转移了。他接过宣纸,赞叹道:"端庄大气,势态规整。和爱卿的字,真是越发精进了。"
这一刻,谁能想到,这位写出如此清雅书法的大臣,日后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贪官?而他的书法作品,却会在两百多年后的拍卖会上,以每字价值二十多万的天价成交?
这就是和珅,一个用书法美学狠狠打脸"字如其人"说法的历史人物。
"心正则笔正"真的成立吗?
自唐朝以来,"字如其人"的说法便深入人心。柳公权面对唐文宗的询问,直言不讳地回答:"心正则笔正",将书法与人品紧密联系在一起。孙过庭在《书谱》中更是详细论述了人的性格如何影响书法风格:"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
这种观念影响深远,以至于后世对贪官、奸臣的书法评价,往往不由自主地掺杂了对其人品的厌恶。然而,和珅的书法艺术,却给这一传统观念当头一棒。
乾隆四十五年冬,和珅府邸。
纪晓岚捧着一卷刚从和珅处借来的赵孟頫真迹,爱不释手。"大人这收藏,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他由衷赞叹道。
和珅笑而不语,亲手为纪晓岚斟了一杯热茶。纪晓岚虽然与和珅政见不合,却不得不承认和珅在文化艺术上的造诣。
"晓岚兄,你可知道世人常说'字如其人'?"和珅忽然问道,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
纪晓岚放下茶杯,谨慎地回答:"此言自古有之,书法乃心灵之显现,自然与人品相通。"
和珅轻笑一声:"那么,你看我的字如何?"
纪晓岚一时语塞。和珅的书法造诣,在京城文人圈中是公认的高超,就连乾隆也赞不绝口。但和珅的为人处世、贪婪成性,同样是众所周知的。
"大人的字...端庄清雅,笔力遒劲。"纪晓岚最终如实回答。
和珅意味深长地说:"那么,我这个人,应当也是端庄清雅,笔力遒劲的了?"
纪晓岚不禁哑然。这就是和珅的矛盾之处——他的书法充满文人气息,清丽雅致;而他的为官之道,却贪婪无度,与其书法风格截然相反。
事实上,和珅的书法成就,绝非偶然。他为了迎合乾隆对赵孟頫法帖的喜好,苦练"馆阁体",不仅如此,他还广泛临摹欧阳询、颜真卿、文征明等名家的作品,打下了扎实的书法根基。
和珅的书法特点鲜明:笔画匀称精到、端庄大气、势态规整。每一笔都恰到好处,让人挑不出毛病。他的作品美得直观、清晰,既有古人的笔法神韵,又带有简明清丽之风,做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千古第一贪官"的双面人生
乾隆五十年春,紫禁城乾清宫。
乾隆正在批阅奏折,和珅侍立一旁。忽然,乾隆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和爱卿,这份江南水利奏折,朕看得头疼,你来代拟旨意吧。"
和珅恭敬地接过奏折,提笔蘸墨,在旁边的黄绢上写下批复。他的笔锋行云流水,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一篇措辞得当、语气威严的批示。
乾隆接过一看,满意地点头:"好,就这样。和爱卿,你的字越来越像朕了。"
"臣不敢忘万岁教诲,日日临摹圣笔,只求能得其形似而已。"
乾隆微微一笑:"不只是形似,连神韵都捕捉到了。以后这类奏折,就由你代朕批阅吧。"
和珅心中一喜,表面却不动声色地叩首谢恩。从这一刻起,和珅获得了一项特殊权力——代替皇帝批阅奏折。这种权力在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也为他日后的巨额敛财提供了便利。
谁能想到,正是这位能写出如此清丽雅致书法的大臣,在被抄家时,查出的财富约为8亿至11亿两白银,囊括3000多处地产,以及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和奇珍异宝。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当时清朝国库的储备,足以证明和珅"千古第一贪官"的称号并非虚言。
然而,和珅能够在乾隆朝独揽大权二十余年,绝非仅仅依靠谄媚和心机。他确实才华横溢,不仅精通书法,还擅长诗词、绘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多才多艺之人。
乾隆曾这样评价和珅的书法才能:"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书,唯明切断。"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和珅书法的特点——既能书写规整的馆阁体,又能通晓汉隶、篆书等古体,同时还精通军中公文的书写格式。
《佛说无量寿经》:贪官的虔诚
乾隆五十二年秋,和珅的私人书房。
一盏青铜油灯在案几上静静燃烧,和珅手持细毫,专注地在一卷洁白的宣纸上书写。这是《佛说无量寿经》的抄本,已经完成了大半。
和珅的侍从小心翼翼地进入书房,为他添加灯油。"大人已经连续书写三个时辰了,要不要休息片刻?"侍从轻声问道。
和珅没有抬头,手中的毛笔依然在纸上流畅地移动:"不必了,今晚我要将这一卷完成。"
侍从退下后,和珅终于放下毛笔,揉了揉酸痛的手腕。他看着面前的经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作为一个贪婪成性的大臣,他却在抄写佛经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虔诚与专注。
这部《佛说无量寿经》抄本,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和珅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整卷经文笔画匀称精到、端庄大气,势态规整,每一笔都完美得让人挑不出毛病,美得非常直观。
和珅的这种矛盾性格——一方面贪婪无度,一方面又能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高尚的精神追求,恰恰说明"字如其人"的理论存在局限性。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划分。和珅的书法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度,正是因为他在艺术领域确实投入了真情实感,而非仅仅为了讨好皇帝的表面功夫。
《积学明礼》:每字价值二十万的传奇
和珅的另一幅传世名作《积学明礼》立轴,更是他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全文共计29个字,去掉落款的8个小字,正文内容一共21字。这幅看似简单的作品,在2005年北京瀚海拍卖会上,达成了660万元的惊人成交价,平均每字价值20多万元。
乾隆五十五年春,乾隆在圆明园召见和珅。
"和爱卿,朕想为即将完工的清漪园题写一副对联,你有何建议?"乾隆问道。
和珅思索片刻,回答:"臣以为,'积学明礼'四字,最能彰显万岁崇文重教的圣德。"
乾隆点头赞许:"此言甚善。不过,朕想看看和爱卿如何书写这四字。"
和珅领命,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了"积学明礼"四个大字。他的笔法沉稳有力,字形端正大方,既有馆阁体的规整,又不失个人风格的灵动。
乾隆看后,赞不绝口:"好字!和爱卿,你将这四字扩展成一幅立轴,朕要将它悬挂在清漪园的主殿。"
和珅回府后,精心构思,最终创作出了这幅《积学明礼》立轴。他在正文中写道:"积学明礼,敦本尚实。勤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短短二十一字,却包含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核心理念。
讽刺的是,和珅在作品中强调"俭以养德",而他自己却是历史上最为奢侈豪华的贪官;他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己却在官场上恣意妄为,贪赃枉法。这种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艺术创作与个人品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模仿皇帝笔迹:权力的另一种象征
和珅书法才能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他能够模仿乾隆的笔迹,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一特殊技能,不仅展示了他超凡的书法造诣,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权力和信任。
乾隆五十八年冬,乾隆已经决定将皇位传给嘉庆,但仍保留太上皇的实权。一日,乾隆因感风寒卧床不起,却有紧急军情需要批复。
"传和珅来。"乾隆虚弱地说道。
和珅很快到了养心殿,乾隆将军情奏折交给他:"朕身体不适,这份奏折你代朕批复吧。记住,要用朕的笔迹。"
和珅接过奏折,在旁边的案几上挥毫泼墨。不一会儿,一份乾隆"亲笔"批示就完成了。乾隆检视后,满意地点头:"连朕自己都分辨不出这是你写的。"
和珅谦恭地回答:"臣不过是模仿圣笔的皮毛而已,若能瞒过万岁的法眼,实在是臣的荣幸。"
乾隆笑道:"和爱卿,你知道朕为何如此信任你吗?"
和珅低头不语,等待皇帝继续说下去。
"正是因为你有这样的才能,却从不越界。你能模仿朕的笔迹,却从不擅自行使这项技能。这比你的书法更让朕欣赏。"乾隆意味深长地说道。
和珅叩首谢恩,心中却暗自盘算着这项特殊技能能为他带来的便利。事实上,和珅确实利用这种能力,在某些时候"代行皇权",为自己谋取了巨大利益。这也是他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如此庞大财富的原因之一。
---
艺术与道德:一个永恒的悖论
和珅的书法艺术成就与他的贪腐恶行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艺术评价应该与道德评价分离吗?
乾隆六十年,和珅府邸。
纪晓岚再次拜访和珅,此时的和珅已经是权倾朝野的第一大臣,而乾隆也即将退位。两人在书房中品茶论字,气氛表面和谐。
"大人新作的《积学明礼》,我有幸一见,实在是当代书法的典范。"纪晓岚由衷赞叹道。
和珅微微一笑:"晓岚兄过奖了。不知你对'字如其人'之说,现在作何评价?"
纪晓岚沉思片刻,谨慎地回答:"书法乃艺术,艺术有其独立的评价标准。或许,我们不应将道德评判与艺术评价过度混淆。"
和珅意味深长地看了纪晓岚一眼:"那么,你认为后人会如何评价我的书法?"
纪晓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大人认为,艺术能否救赎一个人的灵魂?"
和珅闻言,神色突然变得复杂。他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卷自己书写的《佛说无量寿经》,轻声说道:"也许,我写这些经文,正是为了寻求某种救赎吧。"
这一刻,和珅似乎展现出了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在贪婪的外表下,或许也有对精神救赎的渴望。这种复杂性,恰恰说明了人性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划分,艺术创作也不应该被创作者的道德所绑架。
历史的反思:打破"字如其人"的迷思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仅仅二十四天,和珅就被新皇帝嘉庆以贪污罪名逮捕,抄家后赐自尽。和珅的巨额财富震惊了整个清朝朝野,也为他赢得了"千古第一贪官"的称号。
然而,和珅的书法作品却在后世获得了极高的艺术评价。这种鲜明对比,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字如其人"这一传统观念的局限性。
从艺术角度看,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有其独立的评价标准。和珅的书法之所以被后世推崇,正是因为它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他的作品笔画匀称精到、端庄大气、势态规整,既有古人的笔法神韵,又带有简明清丽之风,做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古人所言"字如其人",实际上更多是指性格、喜好不同所造就的风格差异,而非简单地将书法与道德绑定。质直的人写出径直不遒的字,刚硬的人写出倔强无润的字,矜持的人写出拘束的字,这些都是性格与书写风格的自然映射,与道德评价无关。
和珅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在道德上有严重缺陷的人,仍然可能在艺术领域有卓越的造诣。这并不矛盾,因为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结语:艺术的独立性与人性的复杂性
和珅的书法艺术成就,狠狠地打脸了"字如其人"的简单化说法。他的作品美到骨子里,饱含君子、文人之风,甚至很多专业书家也无法比肩。这种艺术成就与他贪婪成性的官场行为之间的巨大反差,提醒我们不应简单地用道德标准来评判艺术价值。
2005年,和珅的《积学明礼》立轴以660万元的高价成交,平均每字价值20多万元。这一价格不仅体现了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也说明了艺术评价已经逐渐摆脱了对创作者道德的过度关注。
和珅的书法与人生,构成了一个永恒的悖论:一个"千古第一贪官",如何能写出如此清雅脱俗的书法?这个悖论的存在,恰恰证明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看待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或许,和珅在书写那些端庄大气的字迹时,内心确实有着对美的真诚追求;或许,在贪婪成性的外表下,他也有对精神救赎的渴望。这种复杂性,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在欣赏和珅的书法作品时,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对其历史评价的成见,单纯从艺术角度去感受其中的美。这种态度,不是为贪官辩护,而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来源:迪迪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