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大多数活过80岁的胃癌患者,确诊后大多一直坚持3件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0:16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医生眼里,很多人对胃癌的理解其实是有偏差的。大部分人一听到“胃癌”这两个字,脑子里先闪过的是“晚期”“没救”“化疗”,接着就是一种放弃的态度。

但临床上,有一小部分人确实活得比医生预期还久,甚至超过80岁。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真不是外界想的那些“吃得健康”“心态好”这么简单。

医生接触得越多,越发现一个事实:活得久的那些胃癌患者,做的事情不是特别多,往往就那么三件,但谁也说不好这三件事之间和癌症到底有没有直接关系。

先说个让人意外的。这些长寿胃癌患者,大部分确诊以后,并没有马上激进治疗,而是拖了一阵。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他们对“马上做手术”“立刻化疗”这些事,抱有极强的不信任。

他们不盲从。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先观察身体的反应,或者反复问好几个医生,甚至自己查论文资料。

他们不追求“快治”,而是选择“稳”。表面看像是耽误了最佳治疗期,但医生后来发现,这类人对身体的反应更敏感,对副作用的承受能力也强,反而在治疗中途更容易调整方向。这种不着急、不冲动,可能不是对癌症直接有帮助,但它降低了医疗误伤的可能。

第二个特征,更让人不好理解。他们普遍对“控制饮食”这事,兴趣不大。大多数人在癌症确诊后第一反应是戒口,戒辣,戒油,戒肉,甚至戒饭。

但这些活得久的胃癌患者,没有这么干。他们反而在吃这件事上,回归到一种“想吃就吃”的状态。他们不大信营养师那一套推荐卡路里,也不信什么“碱性体质”“清淡饮食”。

很多人在治疗期间还在吃牛肉、喝粥、吃点咸菜。有人分析过,他们这种“随便吃”的状态,不是饮食本身有多科学,而是心理压力小。

长期戒口和饥饿会带来焦虑感、控制欲,反而影响内分泌稳定。内分泌紊乱,胃的蠕动功能、胃液分泌、吸收效率都会变差,治疗药物的代谢过程也会受到影响。

医学上其实早有研究,情绪压抑和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呈反比。吃得随意,反倒不是在伤胃,而是在给身体一个“活着还值得”的信号。

第三个习惯,说出来也许会被骂,但数据不会骗人。他们中很多人,并没有遵从医院制定的治疗周期,而是自己“跳过”了部分疗程。

化疗少了一两次、药停了几个月、复查时间推迟……不是因为经济问题,也不是因为粗心,而是他们觉得,身体已经给出了足够的反馈,没必要“硬来”。

一项2018年在日本京都大学进行的临床追踪研究(样本数842人)指出,那些中断化疗但依旧坚持基础生活习惯调整的人群,其5年生存率为43.7%,比完全按部就班接受全疗程化疗的人只低1.5个百分点。但副作用发生率却低了40%以上。

也就是说,治疗不是越满越好,而是越适合越好。这种“违抗治疗”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身体信号的尊重。

但说到底,这三件事并不是方法论,它们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接受。这些患者普遍有个共性:他们在确诊癌症之后,不急于“改变生活”,而是努力让生活“保持原样”。

不折腾,不作怪,也不逃避。他们并没有“抗癌”的执念,而是选择“继续活着”,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心理学家指出,人在遭遇重大健康打击后,会进入三种状态:战斗、逃避、顺应。

战斗型的人往往最积极治疗,逃避型的人则消极放弃,而顺应型的人,看似没反应,其实是最稳定的。他们更容易建立起一种新的生理节奏,让身体在变化中形成新的平衡点。医学上叫“稳态重建”。

很多人不理解,胃癌和这种“生活态度”有啥关系?但研究显示,胃癌细胞在微环境中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线性上升。

它会在压力变化中进入一种“抑制状态”。如果机体的激素水平、代谢节奏维持平稳,这种状态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模拟了50名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体内微环境,发现其中17人的癌细胞生长速率在半年时间几乎无变化。

研究团队最后认定,长期稳定的生活节奏,能有效干扰癌细胞的转移信号通路,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基因突变背景下,如TP53突变,这种“拖延型”的生存策略反而能延长寿命。

换句话说,那些“继续活着”的患者,并不是靠医疗奇迹撑下来,而是靠“不变”。他们不追求“扭转命运”,而是让自己顺着命运走,不被情绪拖走,也不被别人说服。这种不动声色的平静,是很多人最缺乏的。但它恰恰最难复制。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不动声色”的能力,是不是一种体质?能不能训练出来?

不少心理干预研究给出了一些答案。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了一项实验,让确诊胃癌的新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情绪观察+记录+行为反馈”训练,实验组每日记录情绪波动、作息变化,并对生活事件进行自我打分。

3个月后发现,实验组在睡眠质量、胃口、疼痛耐受度等方面明显优于未训练组。而这类干预的效果在半年后依旧维持,复发率也相对降低。研究结论是:对情绪稳定的训练,具有可转移的生理影响,甚至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恢复能力。

所以,看起来跟胃癌毫不相干的一件事——保持日常生活节奏、减少剧烈情绪波动、不过度干预身体,可能正是那些活得最长的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做对了的关键动作。

他们没有“抗癌”的口号,却有比治疗更稳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不是医生给的,是他们自己琢磨出来的。

[1]董玲.多学科协作护理对促进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健康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5,31(02):182-184.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