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资治通鉴》才懂:见不得他人好,是一个人最差的品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9:37 1

摘要: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你升职,他酸溜溜;你买房,他冷言冷语;你稍有成就,他就背后拆台,仿佛你的幸福,是他的痛苦。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你升职,他酸溜溜;你买房,他冷言冷语;你稍有成就,他就背后拆台,仿佛你的幸福,是他的痛苦。

现实中,总有人无法真心为别人的成功鼓掌。反而,别人的好,照见的是他们的不好;别人的光亮,映出的是他们的阴影。

其实,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千年前,《资治通鉴》中就写透了这种人性的暗面。

它不只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人性启示录。那些因嫉妒而扭曲的灵魂,那些因狭隘而酿成的悲剧,一页页翻过,令人唏嘘,也发人深省。

读完它我才真正明白:人性最大的恶,是见不得别人好。而一个人最顶级的善良,是学会为他人喝彩。

《资治通鉴》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战国时期庞涓与孙膑的故事。

两人曾一同拜师学艺,本为同窗好友,才略相当。但庞涓先一步得到魏王重用,成为大将。照理说,他已走在前面,理应坦然,甚至拉老同学一把。

但他没有。

当他发现孙膑的才能可能超过自己时,不是敬佩,不是共进,而是恐惧和嫉妒。他设计陷害孙膑,令他遭受膑刑(挖去膝盖骨),并脸上刺字,终身残疾。

庞涓以为,只要毁了孙膑,就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结果呢?孙膑逃到齐国,被齐威王拜为军师,最终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庞涓兵败自杀。

一场嫉妒,两败俱伤。一个身死,一个身残。谁也没有赢。

司马光在书中冷静地叙述这段历史,却透出深深的叹息:人一旦被嫉妒操控,就会失去理智,做出极端之事,最终反噬自身。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庞涓”并不少见。同事之间,怕你业绩超过他,就暗中使绊子;朋友之间,见你日子变好,就散播谣言;甚至亲戚之间,也少不了攀比和眼红。

他们以为,压低了别人,自己就高了。其实,刚好相反。

就像有句话所说:“嫉妒是一把弯刀,最后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进自己心里。”

《资治通鉴》中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物——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韩安国。

他有一位同僚,名叫李广利,战功显赫,声望日隆。韩安国没有选择合力为国,反而不断在武帝面前进谗言,试图削弱李广利。

他为什么这样做?根本原因,不是李广利做错了什么,而是韩安国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容不下身边有人比他更亮。

司马光点评这类行为时一针见血:“嫉贤妒能,恐人愈己,小人之常情也。”

意思是,嫉妒贤能、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这是格局小之人的常态。

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你总是盯着别人,比较、算计、拉扯,你还有多少精力用来提升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社会不公、命运不顺,其实不是因为别人挡了我们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往下拉”而不是“向上走”。

真正的强者,从不畏惧别人的优秀

他们明白,世界之大,容得下所有人的光芒。别人的好,不会掩盖你的好;别人的成功,也不会阻碍你的成功。

相反,学会欣赏他人、借鉴他人、甚至助力他人,你反而会走得更远。

《资治通鉴》中并不只有阴暗面的记载,同样记录了那些心胸宽广、成就他人也最终成就自己的典范。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容人之长、用人之能。

他的身边,有直言敢谏的魏征,有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有精通军事的李靖……这些人个个能力超群,甚至在某方面远超太宗本人。

但李世民从不因他们的才华而嫉妒,反而真心重用、充分信任。他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他把臣子的强,视为国家的福,也视为自己的镜。

正是这种格局,让他成为一代明君,也更让这些能臣甘愿为他效忠,共同开创盛世。

再看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一生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在朝中举荐贤才,还在家乡设立义庄,资助贫寒学子读书。

他不怕年轻人超过他吗?不,他希望他们超过他。因为他知道,只有一代更比一代强,国家才会更好。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能容人者,人恒容之;能助人者,人恒助之

你怎样对待别人的成功,其实也决定了别人如何对待你的成功。你愿意为别人搭桥,等你过河的时候,才不会孤身一人。

我们都不是圣人,偶尔有一点比较心、嫉妒情绪,是人之常情。

但如何面对这种情绪,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

《资治通鉴》教给我们不是否定人性,而是超越人性。

首先,觉察自己的情绪。当你发现自己在酸、在比较、在心理不平衡时,先别急着否定或发泄,静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是自卑?是安全感不足?还是目标模糊?

其次,转换注意力。别人的成功,是别人的剧本。你的任务,是写好自己的人生。把盯着别人的眼光收回来,聚焦于自己的成长、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路。

最后,培养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的能力。这是一种可以练习的心态。真心说一句“恭喜”,真诚给一个赞。你会发现,当你开始为别人鼓掌,你内心的匮乏感,反而会渐渐被充盈感取代。

写在最后

读史可以明智。《资治通鉴》写的是朝代兴衰、人事浮沉,但照见的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见不得别人好,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幽暗一面。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选择走向光——既做自己的光,也不吹灭别人的灯。

愿你我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从现实中修炼内心。

做一个能为自己喝彩、也真心为别人鼓掌的人。

共勉。

声明:文中图片取材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来源:世界名人艺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