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寿命<120天),超出骨髓代偿能力(正常代偿可达6-8倍)导致的贫血。其核心机制包括 红细胞内在缺陷 或 外部异常损伤,临床表现及处理因病因不同而差异显著。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寿命<120天),超出骨髓代偿能力(正常代偿可达6-8倍)导致的贫血。其核心机制包括 红细胞内在缺陷 或 外部异常损伤,临床表现及处理因病因不同而差异显著。
一、溶血机制与分类
1. 红细胞内在缺陷
- 遗传性膜缺陷: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膜骨架蛋白(锚蛋白、收缩蛋白)基因突变→红细胞变形性↓→脾脏破坏↑。
-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膜蛋白异常→椭圆形红细胞易被脾脏扣押。
- 血红蛋白异常:
- 地中海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失衡→未结合链沉积→红细胞膜氧化损伤。
- 镰状细胞病:HbS在低氧下聚合→红细胞镰变→微血管阻塞+脾脏扣押。
- 酶缺陷:
- G6PD缺乏症:氧化应激(蚕豆、磺胺药)→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不足→血红蛋白变性(Heinz小体形成)。
- 丙酮酸激酶缺乏:ATP生成不足→红细胞能量衰竭→脾脏清除增加。
2. 红细胞外部损伤
- 免疫性溶血:
- 温抗体型(IgG介导):自身免疫病(SLE、淋巴瘤)、药物(青霉素)→巨噬细胞Fc受体识别→血管外溶血。
- 冷抗体型(IgM介导):冷凝集素病(支原体感染)、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补体激活→血管内溶血。
- 机械性损伤:
- 微血管病性溶血:TTP、HUS、DIC→纤维蛋白网切割红细胞→裂片细胞。
- 人工心脏瓣膜:湍流剪切力→红细胞机械性破碎。
- 感染与毒素:
- 疟原虫:寄生红细胞内增殖→破裂。
- 产气荚膜梭菌:分泌磷脂酶→溶解红细胞膜。
二、临床表现
1. 急性溶血
- 全身症状:寒战、高热、腰背痛(血红蛋白释放致炎症反应)。
- 血红蛋白尿:浓茶色或酱油色尿(血管内溶血特征)。
- 贫血危象:短期内Hb急剧下降→心悸、晕厥、休克。
2. 慢性溶血
- 贫血与黄疸:皮肤巩膜黄染(间接胆红素↑),乏力、苍白。
- 肝脾肿大:脾脏代偿性增生(巨脾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胆石症:慢性高胆红素血症→胆色素结石(发生率>50%)。
- 骨骼改变:骨髓扩张→额骨隆起(地中海贫血)、股骨头坏死(镰状细胞病)。
三、诊断要点
1. 实验室检查
- 溶血证据:
- 直接证据:血红蛋白尿、尿含铁血黄素(Rous试验阳性)。
- 间接证据:
- 网织红细胞↑(>2%)、LDH↑、间接胆红素↑。
- 结合珠蛋白↓(血管内溶血时<15 mg/dL)。
- 病因鉴别:
- Coombs试验:阳性→自身免疫性溶血;阴性→遗传性或微血管病性。
- 血涂片:球形红细胞(遗传性)、裂片红细胞(TTP)、镰状细胞(镰状细胞病)。
- G6PD活性检测:急性溶血期后2-3月复查(避免假阴性)。
- 流式细胞术:CD55/CD59缺失→诊断PNH。
2. 影像学与特殊检查
- 腹部超声:脾脏大小、胆结石。
- 骨髓活检:红系增生明显活跃(溶血代偿),排除骨髓浸润性疾病。
- 基因检测: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确诊依据。
四、治疗策略
1. 急性溶血危象处理
- 紧急输血:
- Hb<70 g/L或症状显著者,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
- 自身免疫性溶血:交叉配血困难时,输注洗涤红细胞或O型Rh阴性血。
- 糖皮质激素:
-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首选甲泼尼龙(1 mg/kg/d),逐渐减量。
- 血浆置换:
- TTP/HUS患者每日置换1-1.5倍血浆量,直至血小板恢复。
2. 慢性溶血管理
- 遗传性溶血:
- 脾切除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红细胞破坏),术后感染风险需终身青霉素预防+疫苗接种。
- 羟基脲:镰状细胞病中诱导HbF合成(减少HbS聚合),降低危象频率。
- 自身免疫性溶血:
- 二线治疗:利妥昔单抗(CD20单抗)、环孢素(难治性病例)。
- 冷抗体型:保暖+避免寒冷暴露,利妥昔单抗可能有效。
- 支持治疗:
- 叶酸补充:5 mg/d(补偿红细胞高周转消耗)。
- 祛铁治疗:长期输血者(血清铁蛋白>1000 μg/L)使用地拉罗司、去铁胺。
3. 并发症防治
- 胆石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症状性结石)。
- 下肢溃疡(镰状细胞病):高压氧疗、局部清创。
- 血栓预防:PNH患者使用依库珠单抗(抗补体C5),降低血栓风险。
五、患者教育与遗传咨询
- 避免诱因:G6PD缺乏者禁食蚕豆、避免磺胺药;冷抗体型患者注意保暖。
- 疫苗接种:脾切除后需接种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 遗传咨询: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病家族需产前基因检测,指导生育选择。
总结
溶血性贫血的管理需 “三步走”:
1. 确认溶血存在(结合实验室+临床表现);
2. 锁定病因(免疫性、遗传性、机械性);
3. 精准干预(从激素到基因治疗)。
- 急性溶血危象需紧急处理(输血、激素);
- 慢性病例重在预防并发症(胆石症、血栓);
- 遗传性溶血需多学科协作(血液科、外科、遗传咨询)。
早期识别与病因导向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避免不可逆器官损伤。
来源:时尚生活飞起来说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