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6-PD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酶活性缺陷为核心,同时结合溶血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判断。检查需注意时机选择,并区分急性期与稳定期的结果差异。以下是关键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G-6-PD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酶活性缺陷为核心,同时结合溶血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判断。检查需注意时机选择,并区分急性期与稳定期的结果差异。以下是关键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1. G-6-PD活性测定
原理与方法
- 直接酶活性检测:通过分光光度法或荧光法测定红细胞中G-6-PD的活性,是确诊的金标准。
- 结果解读:
- 显著降低:男性患者酶活性通常低于正常值30%;女性携带者因X染色体随机失活,活性介于正常与缺乏之间(需结合临床表现)。
- 假阴性风险:急性溶血期,年轻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因其G-6-PD活性较高),可能掩盖酶缺乏,建议溶血后2-3周复查。
适用人群
- 所有疑似G-6-PD缺乏者(尤其存在溶血诱因或家族史)。
- 新生儿筛查(部分高发地区纳入常规检测)。
2. 基因检测
目的与意义
- 明确突变类型:检测G-6-PD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已知致病突变,如地中海型、非洲A-型等常见变异。
- 辅助诊断:
- 用于酶活性结果不确定的病例(如女性携带者)。
- 产前诊断或家族遗传咨询。
局限性
- 部分罕见突变可能未被常规检测覆盖,需结合酶活性结果综合判断。
3. 溶血相关检查
急性溶血期的辅助指标
- 血常规与网织红细胞计数:
- 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骨髓代偿性增生)。
- 溶血停止后网织红细胞逐渐恢复正常。
- 胆红素检测:
- 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红细胞破坏导致)。
- 新生儿期可能需监测总胆红素以预防核黄疸。
- 尿常规与尿含铁血黄素:
- 血红蛋白尿(尿隐血阳性但无红细胞)。
- 慢性溶血者尿含铁血黄素可能阳性。
- 其他生化指标:
-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溶血消耗)。
-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红细胞破坏释放)。
特殊检查
- 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碎片、 Heinz小体(变性血红蛋白沉淀,需特殊染色)。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通常正常,用于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鉴别。
4. 新生儿筛查
方法与意义
- 足跟血检测:通过荧光斑点试验或定量法筛查G-6-PD活性,早期发现以预防重症黄疸。
- 随访管理:阳性新生儿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干预(如光疗)。
关键注意事项
1. 检查时机:
- 避免在急性溶血期(尤其发作后1周内)单独依赖酶活性检测,以防假阴性。
- 慢性溶血者需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及胆红素。
2. 性别差异:
- 男性半合子(仅需一次检测即可确诊)。
- 女性杂合子可能需多次检测或基因分析(因X染色体失活偏移导致酶活性波动)。
3. 地域与种族差异:
- 不同地区常见突变类型不同(如中国以G1376T、G1388A多见),基因检测需针对性选择位点。
总结
G-6-PD缺乏的实验室诊断需以酶活性测定为核心,结合基因检测及溶血指标综合分析。急性期需警惕假阴性,必要时复查;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干预预防严重并发症。临床中需结合病史、诱因及实验室动态变化,避免漏诊或误诊。
来源:翻翻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