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1月1日,严寒尚未褪尽,北风依然凛冽。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新年献词》指出,1943年将是我国更加接近胜利的一年,但同时也将是我国遭到空前困难的一年。
1943年1月1日,严寒尚未褪尽,北风依然凛冽。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新年献词》指出,1943年将是我国更加接近胜利的一年,但同时也将是我国遭到空前困难的一年。
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日军疯狂扫荡,严密封锁,许多根据地被切割、压缩,根据地军民处于缺粮少弹、医药匮乏的境地。
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一种特殊的战斗方式悄然萌芽。它自土地中生长,依托的是人民的双手与智慧——它就是“地雷战”。
人民的智慧
村道两旁,人烟稀少,却绿意盎然。穿过茂密的青纱帐与宁静的水库,记者一行抵达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
电影《地雷战》中,日军有一处重要据点名为“黄村”,距离黄村8里地有个“赵家庄”,那便是故事的发生地。初闻“赵疃村”这个地名,记者不禁联想:赵家庄和赵疃村,是否有所关联?
“黄村就是‘行村’,赵疃村就是‘赵家庄’!”赵疃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欣解答了记者的疑问。1940年2月7日,日军由青岛侵入海阳行村。10日进占海阳县城,先后设城里(今凤城)、鲁古埠、行村、大山所等据点。彼时,日军在海阳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村庄被焚烧,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赵疃村位于海阳县城西南30公里处,是通往行村索格庄、小纪一带的交通要道,行村据点和夼里、孙家夼据点的咽喉,是日寇扫荡、抢粮的必经之路。
赵疃地雷战信号山遗址
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赵疃村民兵屡立战功。距赵疃村村委会约百米处,矗立着一面写着“赵疃地雷战信号山遗址”的红色铁铸墙。“信号山是村子的制高点。村民在山上看到敌人,就放倒信号树,民兵得知敌情,就赶紧把地雷挂上弦,这就是‘不见鬼子不挂弦’!”赵文欣向记者介绍道。
登上信号山遗址,天地忽然开阔。风自远海而来,掠过山岗。“地雷直接挂弦容易误伤百姓,这才有了‘不见鬼子不挂弦’的战术。通常一个民兵会埋五六颗雷,每人负责给自己埋的雷挂弦。”赵文欣说。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战士们往往以枪炮为武器,为何海阳的民兵却选择了地雷?“那是因为当时的民兵手中只有土枪、土炮。土枪里填装的是霰弹,威力有限,有时候还会误伤打枪人。一座土炮就重达140斤,搬运困难,作战极不方便。”赵文欣告诉记者。
1943年春天,海阳县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召开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带来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摆设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参谋杨兆龙手把手传授埋雷方法——几颗珍贵的铁地雷,如种子一般被交到各区代表手中。随后,这些知识和技术被带回了村。
春雷初响。1943年5月,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得知日军将进村抢粮后,在瑞宇村和东村庄之间的路上埋设了两颗地雷,炸死炸伤进村抢小麦的日伪军5人——这是地雷首次爆炸成功。同年秋,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同伦率领民兵赵守福等人,用两颗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6人;文山后村民兵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了两颗地雷,炸死炸伤敌人7人。
这些民兵的名字,永远铭刻于历史之中。“《地雷战》中的民兵队长‘赵虎’,正是取赵守福之‘赵’、于化虎之‘虎’。”赵文欣介绍道。
铁雷
石雷
铁地雷的轰鸣振奋人心。然而,随着日军对根据地封锁的加强,生铁和爆炸器材匮乏,铁雷的生产和运输受到限制。这下怎么办?
此时,海阳人抬头,看到了漫山青石。“《地雷战》电影里就提到,海阳民兵研究出了一种石雷。”赵文欣告诉记者,当地有一种独特的青石头,这种石头颜色发青,质地比一般的石头更脆,爆炸时可碎裂为更多石砾。
电影中提出这一方法的是老石匠石大爷,他的原型为文山后村的老石匠于振庆。这位与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将毕生技艺化作克敌利器,民兵们亦钻研出炸药配比:一硝二磺三木炭。
拾级而上,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山顶的地雷战纪念亭。抬头望去,亭顶上画着精致的壁画,其中一幅就介绍了“天女散花”,这是一种特殊的埋雷方式——将炸药和火具用防潮的布料包好,放在山上的浅坑里,上面再堆放一些小石块,爆炸时石片四溅,宛若天女撒下片片花瓣,威力极大!
纪念亭前耸立着高高的纪念碑。1995年,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为地雷战纪念碑题字“地雷战精神永存”。纪念亭南面山坡上,松柏苍翠,9位抗日英雄的英灵长眠于此,其中就包括赵守福与于凤鸣。
烈士安息之地,也是海阳市检察院心之所系。
今年4月,海阳市检察院联系相关行政机关调取了辖区烈士陵园及零散纪念设施保护范围资料,并且实地踏勘,详细了解烈士纪念设施的维护情况、墓碑完好度、周边环境等细节,进行常态化监督。
英雄的故事
地雷战纪念馆
在海阳市区,坐落着一座地雷战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于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这里不仅是纪念历史的重要场所,更是全市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者来到纪念馆时看到,馆内游客络绎不绝。
海阳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刘纯言告诉记者,海阳市检察院经常组织干警来此瞻仰学习。“小时候看《地雷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头发丝雷——赵虎队长从玉兰姑娘的发间取下发丝,制成了地雷。在纪念馆里看到了头发丝雷的实物后,我对先辈们感到无比敬佩,他们真是有着无穷的智慧!”谈起参观感受,海阳市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张玉虎激动地说。
“在头发丝雷问世之前,海阳民兵广泛使用的是踏雷与绊雷。顾名思义,‘踏雷’即敌人一旦踏上踏板,地雷即刻轰鸣;而‘绊雷’隐蔽性更强,细细的绊线一端连接地雷的发火装置,另一端巧妙固定,敌人经过绊线的时候,地雷就会爆炸。”地雷战纪念馆讲解员迟泽静详细讲解着。
几轮交锋下来,日伪军吃了大亏。但是他们不甘心失败,特意从青岛调来工兵和探雷器。为了应对敌人排雷,民兵研制出了“真假子母雷”,假雷在上,真雷在下,用线相连。一旦敌人搬动假雷,便牵引真雷爆炸。这下子,敌人再也不敢贸然起雷了。
日伪军察觉子母雷的奥秘后,排雷时愈发谨慎,常会剪断与其他地雷的连接线,逐个排除。在这样的背景下,头发丝雷被发明出来了。头发丝雷刚问世时用的是头发丝,民兵们很快将其改造为使用更具韧性的马尾丝。即便日伪军派出工兵,也防不胜防。电影中的赵虎队长以“点子多”著称,而现实中,头发丝雷正是于化虎反复试验、带领民兵不断改制而来的。
海阳民兵发明出来的地雷远不止这些!土化学雷、滚石雷、前踏后炸雷……据统计,民兵们一共研制出了30余种雷。为了防备日伪军偷袭,赵疃村民兵研制出了火光信号雷;小滩村临近河流,那里的民兵便研制出土水雷,即便敌人走水路,同样也难逃轰炸。
日军何等贪婪!而老百姓的智慧更胜一筹——于化虎利用日军的特性,研制出了包袱雷,把地雷包裹在红包袱里,敌人误以为包袱里藏的是美食,便急急打开,却不知道是催命符!敌人闯进老百姓的房子里要抢东西,民兵就在门上设地雷;敌人要抓鸡,民兵就在鸡窝旁埋设地雷;敌人要喝水,民兵就在水井旁埋设地雷——种种设计,大快人心。
针对日伪军的行为特点,海阳各村研制出不同种类的地雷,并根据村子的地理特性和民兵作战习惯,创设埋雷方式。地雷战战术也由此得以全面发展,甚至与麻雀战有机结合,形成更为灵活的游击打击体系。谁能想到,这些精妙而致命的设计,出自一群拿锄头、凿石头的庄稼汉?
在地雷战纪念馆,记者见到了于化虎之孙于树良。他身材高大挺拔,神情庄重,言谈间透着一股凛然之气。漫步于展馆之中,于树良为记者讲起了于化虎的生平。
于化虎原名于晋生,是行村镇文山后村人。9岁那年,他开始给地主干活,一直持续了17年。那时的他,常在黑夜里辗转反侧:这黑暗的世道,能使穷人如此甘心下去吗?26岁那年,共产党负责地下工作的同志来到文山后村,发动广大农民与地主开展斗争,尽管地主气焰稍敛,但其背后靠山——日寇,仍频繁侵扰村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于晋生带领民兵以地雷战展开斗争。
于晋生年轻勇敢、胆大心细,又熟悉地形,很快便取得了卓越的战绩。1943年,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一次英模大会上对他说:“渤海出了一条龙(林化龙),东海要出一只虎,你干脆叫于化虎得了!”从此,于化虎的名字就伴随着他的地雷在胶东地区乃至全国越叫越响。
“我爷爷常说,干革命不怕死,怕死就不要干革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树良说道。于化虎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敌人竟悬赏一万大洋要他项上人头。听到这话,于化虎反而哈哈大笑:“鬼子要我的脑袋,我就给他送地雷!”
1944年夏天,于化虎决心“上门”给敌人送雷。他脱掉衣服,全身抹上黑泥,脖子上挂着两颗地雷,手上提着两颗地雷,带着4颗共50多公斤重的地雷,腰上又挂着一串手榴弹——他早已下定决心,一旦被敌人发现,就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那天晚上,于化虎只身潜入敌人据点,攀越城墙,剪断铁丝网,将地雷埋于操场,而后悄无声息地返回村里。第二天于化虎得知,敌人出操时被炸死30多人。
那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夜啊!于树良声音低沉地说,奶奶也曾含泪劝过爷爷,不要以身犯险。那时的于化虎,家中尚有年仅四岁的稚子。或许在某个寂静的片刻,他也曾暗自思量:若此行一去不返,便再也不能看到儿子酣睡时稚嫩的脸庞,再也不能尝到妻子亲手做的饭菜,再也不能与战友痛快畅谈……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他不惧死亡,却不愿家国蒙尘、百姓受苦。为此,他宁愿以身化雷,震碎黑暗,换回晴天。
采访临近尾声,于树良从包中轻轻拿出一本残疾人证——1945年,在参与灵山战斗中,一场爆炸将于化虎满口牙齿震碎。从那以后,他一直吞咽困难。那一年,他才31岁。
精神的回响
时光飞逝,隆隆的地雷声越过齐鲁山海,一路传向延安。1944年7月28日,毛泽东将《请各地扼要答复十项重大问题》发送给李先念、饶漱石、罗荣桓、黄敬、邓小平等人,其中一条就是:“民兵工作的缺点是什么?是否还有大量发展的可能性?如何使民兵及地雷战普遍大量发展?”
为了不辜负党中央的期待,海阳民兵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分赴各地,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爆炸手。1944年10月,于化虎奉命率领5人爆炸队,赴烟潍线开展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教会1000多名民兵埋地雷,于化虎等人一次在蓬莱城附近埋雷20多颗,毙伤日伪军28人。
“如今,还有民兵吗?”记者问迟泽静。
“有,我就是。”迟泽静微笑着答道。
哦!记者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姑娘。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早先记者就注意到,与其他纪念馆的讲解员不同,她穿着一身绿色军装,没想到这竟然是民兵的制服。
迟泽静告诉记者,在今年9月3日举行的阅兵仪式上,有一支代表全国广大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的方队——这支民兵方队全部由女民兵组成,是今年阅兵场上唯一一个全女兵方队,同时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以抗战胜利为主题的纪念大会上的民兵方队。此次参阅的民兵从15个省份抽组而来,覆盖了抗战时期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根据地,其中就包括创造了地雷战的海阳市。现在,民兵是我军“三结合”武装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民兵更好地发挥了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使命作用。
血脉未断,精神仍在。
《地雷战》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生动诠释了人民的力量。农民用智慧和勇气证明:当全民族觉醒时,任何侵略者都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那一双双辛勤劳作的手,在家国危难之际,毅然拿起了武器。他们用冷静而智慧的头脑,在雷声中运筹帷幄,于绝境里构思战术,将最普通的材料化为最致命的防御。而比这一切更可贵的,是那颗永不屈服的心——一种深入血脉的不畏强暴、不惧牺牲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平凡之人挺身而出,以坚定意志直面敌人,用生命守护自己的家园。
从民兵的英勇事迹中凝结出的“地雷战精神”,至今仍回荡在海阳市——那是一种敢于担当、舍身报国的家国情怀,是一种敢于斗争、不畏强敌的英雄豪情,是一种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聪明智慧,是一种敢于胜利、乐观自信的坚定信念。
这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海阳检察人奋勇前进。针对海阳市海岸线长、山区面积广、污染源隐蔽等地域特点,海阳市检察院探索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辖区国有土地、农林用地、饮用水源、入河入海排污口等区域进行动态监测,摸排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截至目前,该院已借助卫星遥感技术,成功办理4起公益诉讼案件。
1939年,带着毛主席的嘱托,许世友将军来到山东战场,在胶东工作了整整16年,其中有9年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在这片土地上,他留下了无数的战斗印记,立下了不朽功勋。2023年,烟台市检察机关在办理埠西头胶东军区四分所旧址公益诉讼保护案中发现,埠西头村还有一些房屋是抗战时期的胶东军区司令部遗址,陈毅、许世友等都曾在此战斗过。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红色基因,烟台市检察机关推动当地政府开展“红色村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修缮了胶东军区陈毅疗养处、胶东军区司令部遗址、许世友故居等红色遗址,这些遗址生动地展现了胶东人民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光辉抗战历史。
许世友将军在回忆录《我在山东十六年》中写道:“英雄的海阳民兵,以地雷战闻名于整个胶东。”这段以热血写就的传奇,并未随硝烟散去——它镌刻在每一块青石中,融入到每一缕微风中,萦绕在代代相传的歌谣与故事里。
青山依旧,雷声沉寂,但历史的回响,仍在我们心中久久激荡。
雷主任的人物原型
电影《地雷战》中,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加强边沿地区的对敌斗争,上级决定从主力部队抽调一批干部到地方组织和领导民兵武装。雷连长奉命调任根据地某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主任,带领民兵开展地雷战。雷主任的人物原型是栾晋阶。
栾晋阶,1912年4月出生在山东省海阳县(今海阳市)栾家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农民家庭。他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学习之余酷爱习武。1932年,栾晋阶转入香山高级小学就读,校长王谦三向往革命,香山小学的各类课程均传播进步思想、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让栾晋阶受益颇多。1934年,栾晋阶在发城育才小学任历史、国文教员,他常常与学生围坐攀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937年“七七事变”后,育才小学的爱国师生纷纷投身抗日救国的行列,栾晋阶因教学、抗日、革命成绩突出,被吸纳为共产党员。1943年,栾晋阶调任县武委会主任。在此期间,栾晋阶开创了海阳地雷战。他夜以继日,四处奔波,指导、发动民兵学习埋雷的方法,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1944年5月,胶东军区举行全区民兵大检阅,栾晋阶率领海阳民兵参加检阅,获得“民兵工作旗手”的称号。同年9月,栾晋阶带领叶洪福、栾喜成等民兵队员在行村去往穴坊庄的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炸死了5名日军。海阳“铁西瓜”之所以能够“威名传天下”,其中就凝聚着栾晋阶的智慧与心血。
经典回眸
《地雷战》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徐达、吴健海、唐英奇三位导演联合执导,原是军事教学片,1963年开始被当作故事片在全国放映,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部面向群众公映的军事教学片。该片取材于山东省海阳县(今海阳市)人民群众自制地雷抗击日寇的历史事件,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1974年,《地雷战》获得第14届维也纳电影节纪念奖。2004年,该片入选中宣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向社会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三个一百”名单。电影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主要从造地雷与埋地雷两个方面,塑造了雷主任、赵虎等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以及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