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加沙饥荒,特朗普转移焦点?批评者:别拿悲剧当遮羞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20:20 2

摘要:当被问及加沙儿童饥饿、平民伤亡等紧迫议题时,特朗普反复援引“10·7以色列遭火箭弹袭击事件”作为回应,这种避实就虚的态度引发了广泛质疑:即便10月7日的悲剧真实发生,就能成为漠视加沙当下苦难的理由吗?

“特朗普就是个毫不掩饰的虚伪骗子。”

这样的评价在舆论场中并非个例,而其对加沙相关问题的回应,更将这种争议推向了高潮。

当被问及加沙儿童饥饿、平民伤亡等紧迫议题时,特朗普反复援引“10·7以色列遭火箭弹袭击事件”作为回应,这种避实就虚的态度引发了广泛质疑:即便10月7日的悲剧真实发生,就能成为漠视加沙当下苦难的理由吗?

在一场公开问答中,记者直接向特朗普发问:

“您是全球唯一有能力说服内塔尼亚胡总理停止拆除加沙城、阻止巴勒斯坦饥荒、停止杀害平民的人。如果现在不做,何时才会动用这种权力?”

面对这一尖锐提问,特朗普的回应却聚焦于“10·7以色列遭火箭弹袭击事件”,强调“那是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日子之一”。

这番回应立刻引发反驳。批评者直言:

“我不知道这竟是你最担忧的事——我敢肯定那对很多人来说不是好日子,但要说‘人类最糟糕的一天’,未免言过其实。难道你指的是占领区民众的反击?在我看来,10月7日之后的每一天,对加沙人民而言才是最糟糕的日子。”

这种分歧直指核心:对10月7日事件的定性,已成为不同立场者解读巴以冲突的关键分野。

更具争议的是,一些观点开始质疑10月7日事件的完整真相。批评者援引保守派评论员查理・柯克在PBD播客中的言论,以及据称来自以色列国防军士兵的举报,称当天以色列军方曾下达“撤退命令”。

据描述,在边境围栏执勤的士兵被要求退下,当他们询问原因时,得到的答复是“有狙击手”,但士兵们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若真有狙击手,他们理应最先察觉。

在这些质疑者看来,所谓的“撤退命令”更像是一个“陷阱”。

他们引用以色列境内犹太报纸和新闻机构的消息源称,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及其政府至少是“默许”了事件的发生,目的是为军事行动寻找借口——“他们一直想做的就是夷平加沙,窃取约旦河西岸的所有土地,推进‘大以色列’计划”。这种说法虽缺乏主流证实,却在部分舆论场中广泛传播,成为质疑以色列行动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争议的焦点还在于对10月7日伤亡情况的解读。有观点提出“当天大部分死者可能是以色列国防军自己造成的”,理由是以色列军方执行了“汉尼拔指令”(注:一种据称在人质被劫持时优先攻击目标的指令)。

同时,关于诺瓦音乐节袭击事件的细节也引发疑问,有质疑者称“滑翔伞袭击、数百辆汽车被焚烧”等描述“不合逻辑”,且“以色列方面很快将汽车埋入地下,似在掩盖犯罪现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争议观点在不同媒体场域的传播差异显著

批评者指出,以色列媒体对当天事件的报道相对坦诚,但相关信息“出于某种原因未能渗透到美国主流媒体”,导致美国公众难以接触到多元视角。这种信息壁垒进一步加剧了认知分裂:支持以色列的一方将10月7日事件视为不可饶恕的暴行,而同情巴勒斯坦的一方则更关注事件后的加沙人道主义灾难。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对“10月7日”的反复强调,被批评者视为一种回避问题的策略。“无论被问及饥饿儿童、基础设施破坏还是其他议题,他们的答案永远是‘10月7日’。”这种回应模式被认为是在利用公众对悲剧的同情,转移对当前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

更深刻的反思指向政治忠诚与政府透明度的议题。

批评者对“MAGA支持者盲目忠于特朗普”的现象提出质疑:“政客应该对你忠诚,而非相反。美国政府体系的建立,本就基于‘政府可能撒谎’的前提,这也是为何需要透明度的原因。”在他们看来,特朗普政府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已超越了合理的盟友范畴,沦为对真相的漠视。

从10月7日事件的定性争议,到加沙当下的人道主义危机;从媒体报道的信息偏差,到政治人物的回应策略,这场围绕巴以冲突的舆论博弈,本质上反映了不同价值观与利益诉求的碰撞。

特朗普对“10月7日”的反复提及,既是其政治立场的表达,也是舆论战中的叙事选择。但无论争议如何发酵,加沙的饥饿儿童、持续的平民伤亡,仍在提醒着人们:任何对历史事件的解读,都不应成为漠视当下苦难的借口。而真相的厘清、责任的界定,或许只有在超越政治叙事的遮蔽后,才能真正实现。

来源:山涧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