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3年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比重达58.9%,过去二十年年均增速5.2%,远超发达国家水平。近20年来,“全球南方”国家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80%,深刻重塑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编者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3年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比重达58.9%,过去二十年年均增速5.2%,远超发达国家水平。近20年来,“全球南方”国家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80%,深刻重塑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面对结构的变迁,郑永年教授指出,话语权“是争取来的而非让渡所得”,全球南方已具备争取权力的能力,且北方国家在移民危机、战略收缩等困境下自顾不暇。他强调南方国家应停止抱怨、转向自力更生,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机制等多边平台强化共识,并以中国提出的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大倡议为实践路径,共同构建未来国际新秩序。
此外,广西柳州一名15岁女生撰写千字长信致敬汉代名将霍去病的事件引发央媒关注,郑永年教授特别就此事件撰文,深度剖析了民族精神的现状与未来。 IPP 评论特对郑永年教授最新观点进行汇编。郑永年:当“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2025年9月20日 南方PLUS
9月20日,深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五届一次理事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郑永年教授当选会长。
郑永年教授表示,将团结带领市知联会班子成员和全体理事,围绕中心大局,积极参政议政,努力当好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凝心聚力为深圳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郑永年:现代人需要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2025年9月19日 大湾区评论
近日,郑永年教授在公众号“大湾区评论”上发表文章,就柳州一位15岁女生撰写千字长信致敬霍去病、引发央媒关注一事,深入探讨了民族精神及其当代意义等深层议题。
郑永年教授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充满着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从来不中断的主要原因。正如基辛格所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可以说,这些“最勇敢的人”就是民族英雄。
郑永年教授强调,“文明化”的核心应是传统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而绝对不是传统民族精神自我消失的过程。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会最终走向自我衰亡。人们并不想当代一些人那种“娱乐至死”的局面会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柳州15岁女生小袁和班上的同学分享,写给霍去病将军那封饱含崇拜和思念之情的千字长信,以及参拜霍去病将军墓地的真情实感。图源:柳州新闻网
尽管类似广西那位15岁女孩那样的年轻人依然在传统中寻找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但总体上看,这样的年轻人已经变得非常稀缺了;否则的话,这位女孩致霍去病将军的信就不会造成一波“舆情”。
郑永年教授指出, 民族精神消逝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文明自我演化中,“文质彬彬”的导向压抑了原本的斗争精神。人类的“原始性”越来越弱,直至消失。文明在演化的同时如何保存传统精神?这对任何一个文明来说,都是一个重要问题。二是 长期和平使社会陷入安逸,缺失了“斗争精神”,或者把斗争精神庸俗低级化了。
更重要的是环境因素对个体认知的塑造:
其一是家庭。传统农业社会具有固定性,但现代工业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流动性。流动性对家庭产生的负面的影响较之任何因素都要大。家庭的解体带给个人的便是孤立无助感。当孤立无助的人们把生存作为第一要务的时候,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就趋向两个极端,一端是“躺平”,一端是无故的暴力。
其二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和平与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为了配合这一主题,那些具有斗争精神的文字在课本中消失了。很不正常的是,在很多人那里,“斗争”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而传统人们所熟知的那些英雄往往成为一些人嘲讽的对象。这反映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教育领域存在着的深层次的历史虚无主义。
知识界的集体不争气。很多人已经演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更为精致。可以对今天所谓“知识分子”的群体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分为两类人,并且两类人同样“精致”。一类是“学术类型的”。这个群体的很多人只求文章的发表,而完全不顾所写文章是否有意义,是否和国家的社会经济相关。另一类是学术“网红”。这部分人更是庸俗,往往为了追求流量,而毫无羞耻感,造谣、传谣、污蔑、攻击......
一篇The‘PhD influencers’logging lab life on TikTok and Instagram 为题的文章于 2024 年 7 月 17 日在《自然》的新闻特写栏目发布(图源:Nature官网截图)
其三是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对大学和研究机构来说,知识分子对自己这个群体的“认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所产出的产品,即论文数量。对管理机构来说,量化式的管理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这可以理解为什么当代学者发表了如此巨量的论文,但并不见任何有意义的可以称之为“思想”的东西。
舆论监管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任何社会都具有“政治正确性”,因此思想生产者都需要具有责任感。但如果“政治正确性”被滥用,变得没有边界,那么就会缺失思想市场,导致具有思想性的观点的消失,所剩下的只有娱乐性的流量了。知识界对“流量”前赴后继的现象是有其深刻的监管背景的。
其四,更为重要的是资本的作用。资本的作用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当货币成为衡量个体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标准的时候,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其它价值就会被边缘化、甚至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今天,资本用越来越巧妙的方式塑造着社会和控制着社会。美其名曰“创业”,但实际上不是贡献社会,而是收割社会。
郑永年教授最后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内核。如果把平庸和低级趣味视为高尚的东西,如果堕落了而不自知,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尽管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人可以定义什么是“民族精神”,但是,必须意识到,民族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一个国家的内核。
至少,希望人们能够把民族精神作为思考的对象,能够达成一些共识,作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
郑永年:全球北方已不存在,是全球北方离不开全球南方
2025年9月17日 红星新闻
9月17日到19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香山视界·高端对话”活动上,郑永年教授发表了有关全球南方话语权问题的独到见解,并针对近日“九三阅兵”展现的军事力量所引发的国际反响发表了看法。
针对如何提升全球南方的发言权,郑永年教授强调,话语权是争取来的。他不认为现在应该由既得利益者、西方国家把权力让出,而是全球南方国家自己要去争取权力,全球南方实际上也有这个能力。现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来自于全球南方,其实是全球北方离不开全球南方。
美国、欧洲已经自顾不暇。美国面对非法移民等内部问题,战略收缩,未来几十年的重心在自身;在欧洲,发展现在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个人觉得现在全球北方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西方国家帮助全球南方国家的能力也越来越小,取消了很多援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全球南方国家要自力更生,也不要总去抱怨西方国家。
全球南方具体应该如何做?郑永年教授指出,全球南方国家要多交流,达成共识,机制现在有很多,如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提出的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大倡议,实际上涵盖了全球南方如何为未来国际秩序做贡献的途径和场景。
郑永年教授(右)出席活动并发言。图源:主办方
对于刚刚过去的“九三阅兵”展现的军事力量所引起的国际反响,郑永年教授表示, 对正面的反应,我们欢迎,但是对西方那些议论,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外媒报道对“九三阅兵”有不同的反应,有些西方国家说中国强大了,现在要“秀肌肉”;大部分国家的反应非常正面,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郑永年教授进一步指出,有了“肌肉”,不代表就要去侵略别人。在这一点上,中国跟西方国家的做法不一样。“国强必霸”只是西方是根据其自身的历史逻辑对中国的错误判断。当今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军队到处都是,而中国的军队只在联合国的维和部队里才有。因此,国际社会更需要像中国这样负责任的力量。
此次阅兵再次引起对台湾问题的讨论。郑永年对此持积极的态度。他认为,中国的军事越强大,就越有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与西方的看法相反。中国不会放弃武力选项,因为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没有退让的空间——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武力是防止台湾走向独立,统一还是要用社会经济的方法。
郑永年:美国和以色列的举动很危险
2025年9月17日 侠客岛
郑永年教授在香山论坛间隙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新媒体“侠客岛”采访,针对中美外交政策发表看法。
郑永年教授指出,二战以后美国通过捆绑中东、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其利益深度嵌入到各个区域,导致难以抽身。美国试图消除地区原有秩序,像“大中东民主计划”,要把美国的秩序加上去。
相比之下,中国从来不会干预当地的内政,也不干预原来的秩序。因此,《天津宣言》特别强调主权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随意去欺负另一个弱小主权国家。如美国轰炸伊朗、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则任何国家都不会安全。中国非常重要,中国的决策和选择会决定未来的国际秩序。
郑永年:中美竞争的核心是现代产业体系
2025年9月16日 大湾区评论
9月16日,郑永年教授受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邀请,参加2025年第3期国宏大讲堂,并就“十五五时期中国面临的新地缘政治格局及应对思路”做专题讲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黄汉权院长(左)郑永年教授(右)(图源:主办方)
郑永年教授重点围绕“十五五”时期新地缘政治格局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应对这一主题进行学术分享,他认为中美竞争的核心是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中国建设“大科研体系”、“科创特区”等建议。
郑永年:以港澳规则为基数做加法 推进大湾区规则对接机制衔
2025年9月15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于9月15日上午举行,郑永年教授出席并针对中美产业竞争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发表意见,强调产业韧性是关键,大湾区将引领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
郑永年教授指出,当前中美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竞争不可避免,但并不可怕,其焦点在于第四次产业革命。这既是内部发展的基础,也是外部地缘政治力量扩张的基础。
在国际层面,无论是新冠流行期间各国所遭遇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问题,还是俄乌战争所导致的国家间互相制裁问题,都指向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问题。大国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经济韧性的竞争。在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是有深刻的经验教训的。这里可以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导下的英国和美国为例。
在英国,撒切尔革命开始之后,金融业被视为是最具现代性并且是主导未来经济的产业,英国政府因此全面放弃了制造业而把发展重心转向金融业。英国本来存在一个比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但这一政策使得英国制造业大量流失。这一巨大的判断错误对英国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今天英国是一个畸形的产业结构,就业不足,中产萎缩,社会不公平等几乎所有病状都与此有关。
类似地,美国在二战后曾拥有最系统而完备的产业体系。但自里根革命之后,美国也放松了金融管制,促成了美国资本带着美国的技术离开了美国本土,流向全球各地。造成了今天美国所面临的“去工业化”局面,美国几乎放弃了基于中低端技术之上的产业。这也是美国特朗普右派民粹主义崛起的经济社会根源。
9月1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出席记者会。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2025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再次降息。图源:新华社
在内部层面,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尤其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此唯有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掌控第四次产业革命,才能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郑永年教授表示,对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来说,一个有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应当体现出“全、大、多、密、强”五大特征。
第一,“全”就是要具备一个完整完备系统的产业体系。第二,“大”就是产量要大。第三,“多”就是经济活动必须多样化。第四,“密”,就是经济活动的密度。第五,“强”。“强”即产业系统的先进程度。我们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对外,要避免“卡脖子”和“脱钩断链”等外在威胁,我们必须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内,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构造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和关键。
郑永年教授强调,国家与城市的产业体系构建逻辑不同。中国作为超大经济体必须追求产业体系“全”,但是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在构建产业体系时切不可求全,否则极易引起各个城市与区域间的产业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
总体而言,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工业革命。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两个摇篮之一,该区域基础科研非常强,应用技术转化能力更强,广州、深圳、东莞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供应链、产业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为大湾区的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
如果是把这三块整合起来,粤港澳大湾区肯定会引领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产业体系,担当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还会引领大湾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对此,我们是有坚定的信心。
郑永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025年9月15日 南方财经
9月15日,郑永年教授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期间,接受南方财经记者专访,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与全球角色发表了深刻见解。
郑永年教授就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摇篮提出了见解, 强调可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驾马车”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是必须有强大的基础科研能力;第二是具备将基础科研转化成应用技术,再转化成经济活动的能力; 需构建强大的金融服务体系,尤其是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
如果大湾区的高校能够整合基础科研力量, 该地区在这一方面的实力不逊于全球任何领先区域。 因为在技术转化方面,珠三角多年来都是世界第一。 此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始终稳固,粤港澳三地如能深化融合, 围绕着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打造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摇篮。
针对如何协同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工商业的发展,郑永年教授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国际化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目前,部分中国企业选择将新加坡作为“走出去”的第一站。中国的企业到了新加坡,还是要走向其他东盟国家或者走向世界。但香港、深圳、广州能融合起来的话,凭借其综合优势,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一个世界的经济中心,我们身处其中或许未能完全察觉,但从国际比较来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IPP公共关系与传播中心
排版|刘昕冉
审阅|刘 深
终审|刘金程
郑永年:阅兵不是一场秀,是国家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东西
郑永年:如何避免成为现代“空壳人”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来源:IPP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