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美国以“泛安全化”思维不断强化在本土和周边地区的布局。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动员大规模国民警卫队协助联邦机构执法;另一方面,将海空力量部署至加勒比海,加强对走私和跨国犯罪的打击力度,并对涉毒品走私的墨西哥金融机构实施制裁,甚至在与墨西哥接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编者按:
自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美国以“泛安全化”思维不断强化在本土和周边地区的布局。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动员大规模国民警卫队协助联邦机构执法;另一方面,将海空力量部署至加勒比海,加强对走私和跨国犯罪的打击力度,并对涉毒品走私的墨西哥金融机构实施制裁,甚至在与墨西哥接壤的南部边境设立军事区。同时,美国还持续“盯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关键港口,不惜破坏别国与东道国的合作。
相比于将战略重心投向遥远的亚太,美国此刻似乎更热衷于强化对本土与邻国的掌控。
近日,《Politico》独家报道称,五角大楼官员在新版《国防战略》(NDS)草案中提出,将战略重点转向优先保护美国本土及西半球。这一调整被视为对2018年版《国防战略》的重大调整——当时遏制中国仍是五角大楼的首要任务。
加拿大和平与外交研究所研究员杰弗里·里夫斯(Jeffrey Reeves)近日撰文指出,美国战略重点转向西半球并非战略收缩,而是一次有针对性的战略校准,核心在于直面最直接影响美国民众的议题。在他看来,“西半球优先”并不意味着大国竞争的减少,而是通过设定清晰的地缘优先级来避免战略过度延伸。将西半球置于首位,美国既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在遥远战区的高昂投入,又能将大国竞争从无边界的全球对抗,转化为一套可管理的优先序列,而这一序列的根基正是美国利益最直接受影响的区域空间。
本文作者:杰弗里·里夫斯(Jeffrey Reeves)
现任和平与外交研究所高级华盛顿研究员,同时担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与美国海军研究院国家安全领域副教授
据称,特朗普政府即将出台的《国防战略》(NDS)正在重新调整美国的国防优先事项,将重心从对外聚焦大国竞争转向守护本土及西半球安全。这与2018年和2022年版《国防战略》相比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背离,此前两版战略将中国定位为“步步紧逼的挑战”(pacing challenge),并将亚太地区置于美国战略的核心。
美国2025年新版《国防战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NDS)提出“本土防卫优先”。图源:路透社
尽管批评者将特朗普的转向斥为幼稚或孤立主义,但一种更具说服力的解读是:西半球优先战略是植根于理论的重新校准,反映了安全实际产生与被感知的内在规律。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条分支可为此逻辑提供解释。
关系主义强调,权力与安全源于家庭、经济、制度等层面紧密且邻近的联系,这些联系在较短地理距离内最牢固地联结着不同社会。
世界体系理论揭示了这些联系如何形成区域化的“核心-边缘”结构,这种结构在维系繁荣的同时,也为非法流动提供了渠道,进而破坏治理稳定。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尤其是莫伊尼等人在后单极背景下对其的重审与应用着重指出,威胁在区域内的聚集与扩散速度最快,这使得周边的不安全状态既是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最易处理的挑战。
综合这些视角可见,美国的安全与自身所在半球的稳定密不可分。与中国和俄罗斯的竞争虽仍在持续,但从这一视角出发,竞争被折射为区域层面的问题:对手如何利用美洲地区的非法网络、关键基础设施与战略咽喉要地。战略的实践检验标准由此变得清晰:应优先安排那些能最直接增强美国本土及西半球韧性的部署、伙伴关系与投资,因为在这些区域,美国利益分布最为集中,面临的威胁也最为紧迫。
《国防战略》草案的早期信号:一场范式转变?
截至2025年9月初,美国国防部尚未发布《国防战略》。尽管如此,有可靠报道称,国防部部长办公桌上的草案将本土防御及西半球任务置于应对中国、俄罗斯等同级对手之上。
另有佐证性报道称,一系列现行举措与这一重点方向相符:国民警卫队在全美多座城市大规模部署以支援执法工作;海空力量调往加勒比地区执行禁毒与拦截任务;南部边境防御态势进一步强化;并针对具有半球影响力的跨国有组织犯罪网络开展行动。
9月8日,特朗普下令增加联邦执法人员以协助预防犯罪,几周后,国民警卫队成员在华盛顿巡逻。图源:路透社
这些细节凸显出,即便在正式发布前,该战略的落地动态已初现端倪。美国国务院释放的早期信号也强化了这一方向。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的首次海外出访目的地为巴拿马、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及多米尼加共和国,此举凸显了拉美地区持久的战略重要性,以及本届政府将半球安全置于优先地位的决心。
同时,政府已对跨国有组织犯罪予以特别关注,将主要贩毒集团列为特别认定全球恐怖分子。这些举措共同表明,美国国防部与国务院正围绕同一愿景协同行动,将西半球尤其是其关键战略咽喉要地、非法流动网络及存在的大国竞争态势置于美国战略的核心位置。
4月14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萨尔瓦多总统纳伊布·布克尔。图源:路透社
如前所述,这与前两版战略形成了鲜明反差。2018年版《国防战略》宣称,国家间战略竞争,即所谓大国竞争,已取代反恐成为首要国家安全关切,并将中国与俄罗斯置于美国规划的核心。2022年版《国防战略》重申中国为国防部的“步步紧逼的挑战”,整合了核与导弹防御评估,并明确围绕威慑中国进行力量设计与行动规划。两份文件均将亚太地区视为决定美国军事可信度及更广泛国际秩序的关键场域。
相比之下,尚未公开且可能变动的2025年版草案,似乎颠覆了这一核心逻辑:以本土及半球为起点,将区域外承诺列为次要事项,除非其直接关乎本土或区域安全。已有多项信号指向这一趋势:据称,政府正逐步缩减或不再为部分欧洲安全援助项目(包括333条款资金)申请额外拨款,并正对波罗的海安全倡议进行审查,这些举动已引发欧洲各国政府及美国国会议员的公开担忧。
简言之:尽管《国防战略》尚未发布,但各类迹象已形成一致指向。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一转向:它是幼稚或愤世嫉俗的退缩?还是基于对安全与权力运行规律的深刻洞见、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战略重校准?
事实上,国际关系学界存在一套强有力的相关理论,其将邻近性、网络及持久的交流模式置于抽象的全球等级观念之上。这些理论视角强调,安全的根基往往不在于遥远的大国博弈,而在于地理、历史、文化与制度等短程维度的动态关系。
它们并未提供一套宏大、普适的国家间行为理论,而是揭示了那些跨越短距离、定义国家与社会现实体验的具象结构——经济循环、安全相互依存及关系联结。正是在这一思想体系中,西半球优先国防战略的逻辑合理性得以确立。
区域优先化的理论框架
国防安全并非单纯关乎军事平衡或抽象的全球竞争。其核心是植根于地理与特定空间的人类实践活动。何种因素可被界定为威胁、何种议题会被安全化,均源于个人与社群对其生活环境中最直接迫近的危险所作出的判断。
在实践中,人们已然认识到,最严峻的威胁往往近在咫尺,它们通过商业、金融或有组织犯罪等渠道跨越边境,而非源自遥远的地缘政治博弈。美国国防战略中的区域优先化调整正是对这一直觉的体现,且可依托三大互补性理论体系奠定基础;这三大理论均聚焦于邻近性、联结密度以及国防安全的地缘文化根基。
从关系主义视角来看,权力与安全产生于行为体之间联结的密度与质量。这些联结通过贸易、移民、教育或共享制度等反复互动而不断深化,且在较短地理距离内往往最为紧密、影响也最为深远。
从世界体系理论视角来看,上述联结会固化为持久的核心-边缘结构。商品、资本与劳动力构成的经济网络在维系繁荣的同时,也使各区域面临被剥削的风险,这使得区域核心的稳定对更广泛体系的韧性至关重要。
从区域安全复合体视角看,威胁在区域内呈相互依存式聚集。安全动态在短距离内扩散速度最快,这意味着,相较于遥远地缘政治博弈引发的挑战,周边的不稳定状态往往更为紧迫,也更易应对。
综合这些理论,可得出一种分层逻辑:人际联结与制度将邻近地理空间内的社会紧密绑定;这些联结固化为联结核心与边缘的持久经济结构;而联结的高密度会产生安全外部性,使得区域不安全状态既是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最易管控的挑战。
关系主义:人际层面联结的深化
关系主义构成了第一层逻辑。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权力与安全并非源于抽象的全球地位,而是来自行为体之间联结的密度与质量。随着个人与机构通过贸易、汇款、专业协会、高校交流及共享媒体生态展开互动,这些联结会随时间不断深化。互动越频繁、距离越邻近,联结的影响力就越深远。
在西半球,此类联结的密度异乎寻常。数百万美国居民与墨西哥、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保持着家庭网络联系。汇款、跨境银行业务、商业投资等金融渠道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人际联结。这些关系性联结具有建设性与稳定性:它们能增强韧性、促进创新,并使跨边境社群深度交融。
但与此同时,正是这种网络的高密度使其成为被剥削的目标。芬太尼、枪支、洗钱等非法物品,正通过与合法商业相同的渠道流动。
特朗普2.0时期,美国将跨境毒品与走私网络视为国家安全议题,除边境执法外,还动用关税、金融制裁、军力与情报协作等手段同步推进。图源:路透社
关系主义强调,不能仅通过以国家为中心的抽象概念来理解安全。安全始于人际互动及其周边的制度网络。西半球优先的《国防战略》便体现了这一逻辑:美国无法切断这些联结,只能对其进行管理。一项聚焦海关现代化、金融取证工具及可互操作数据系统的战略,并非对西半球的战略脱离,而是对美国最直接的脆弱性源自周边区域紧密关系网络这一现实的认可。
世界体系理论:区域核心与边缘
如果说关系主义阐释了安全如何从紧密且邻近的人际及制度联结中产生,世界体系理论则将分析视角向上拉升,揭示这些联结如何固化为规模更大的区域核心-边缘经济结构。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催生了核心-边缘层级体系,在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区域会主导其周边边缘区域的商品、劳动力与资本流动。这种关系在区域层面最为紧密,共同的地理空间造就了更密集的供应链、文化亲缘性及统一标准。
将此理论应用于美国战略可见,西半球构成了美国的核心体系。北美与拉美通过贸易走廊、能源管道、数字骨干网络及金融清算系统紧密相连。而这些相同的网络也滋养着非法经济:毒品走私、武器贩运与洗钱活动。因此,西半球优先的核心并非脱离全球领导力,而是巩固支撑美国繁荣与韧性的区域网络。忽视这些网络会使美国核心区域暴露于各类冲击之下——毒品泛滥、金融动荡,或能够削弱周边国家治理能力的腐败问题。
近年美国对加勒比外运枪支查获显著上升。图源:路透社
世界体系理论为关于孤立主义的争论提供了新视角。向半球以外投射影响力,取决于对核心区域的掌控能力。通过强化其区域网络,包括港口、管道、金融机构及数字基础设施,美国得以筑牢根基,进而从中汲取力量并维系其全球竞争力。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RSCT):威胁的短距离传导性
世界体系理论阐释了联系起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经济循环,而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安全维度的分析。该理论揭示,与商品和资本类似,威胁同样在区域内部实现最快速的扩散。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认为,威胁在短距离范围内更易传导,因此安全相互依存关系呈现出区域集聚性特征。在每个安全复合体内部,核心国家既承担着维系体系稳定的职能,同时也最容易受到体系动荡的冲击。
对美国而言,这一悖论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是西半球的安全保障者,却也是受其边缘区域动荡影响最深的行为体。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暴力冲突、墨西哥的贩毒集团活动、加勒比海地区金融中心的腐败问题,均以特定形式直接对美国国内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药物过量问题频发、非法枪支流通、网络金融犯罪,以及跨国有组织犯罪势力的壮大。相比之下,尽管南海或东欧地区的紧张局势可能会影响全球力量平衡,但其对美国民众日常生活的直接冲击程度远不及上述地区问题。
由此可见,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为同心圆逻辑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应确保近程安全复合体的稳定,因为该区域的不安全因素扩散速度最快、影响最为关键,随后再逐步向外部区域推进。这一逻辑并非要淡化区域外威胁的重要性,而是要根据各类威胁与美国社会实际安全需求的直接关联程度,对其进行优先级排序。
整体而言,这些理论视角共同印证了一个简明观点:影响最关键的不安全因素往往是最贴近本国的因素,这使得西半球优先战略成为美国防务政策中既具可行性、又具可持续性的根基。
这一观点同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提出的美洲范围原则高度契合。正如卡洛斯·罗亚结合和平与外交研究所的整体理念所指出的,美国的核心安全与繁荣同其所在西半球的稳定及权力的文化维度密不可分。与关系主义、世界体系理论及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类似,美洲范围原则同样强调,持久安全的构建需从邻近的交流与相互依赖网络起步,随后再逐步向外延伸。
美国《国防战略》草案将如何调整美国战略方向:以本土及近边缘区域防御为核心组织原则
美国通过地域作战司令部统筹其全球军事部署,每个司令部负责特定的责任战区。近几十年来,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始终是关注焦点,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对与中国进行大国竞争的重视。受俄乌冲突的影响,欧洲司令部同样被置于重要位置;而中央司令部则长期承担着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的长期战争任务,以及在中东地区持续军事存在的相关职责。
相比之下,美国北方司令部与南方司令部却始终被归为二级优先事项。这一安排存在显著反常之处:若认可安全的最终指向对象是个体与社会这一前提,那么即便本土周边威胁缺乏高层战略叙事,其重要性也理应自然居于首位。
欧洲地区的区域战争或台海危机或许更能引发战略制定者的关注,但美国民众日常感知到的不安全因素,如阿片类药物过量、枪支走私、网络金融犯罪及非常规移民压力均源自西半球内部。这些态势恰好与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所强调的内容一致:不安全因素在短距离范围内扩散速度最快、影响最为关键。由此可见,在《国防战略》中提升北方司令部与南方司令部的优先级,并非是对欧洲或亚洲战略地位的降级,而是对美国民众最直接面临风险的区域进行的战略重校准。
这一调整同样与更广泛的经济及政治趋势相契合。正如围绕供应链回流、近岸生产及关键价值链保障的讨论,其核心诉求是构建本土韧性;西半球优先的防务战略亦遵循这一逻辑。该战略将安全重心聚焦于民众实际感知安全的场域:即那些将美国与其周边区域紧密联结的网络、循环体系及机构。
通过重新平衡对北方司令部与南方司令部的资源投入,《国防战略》草案实际上将安全指向对象从抽象的主权国家力量平衡转向个体与社群的实际生活体验,并使其与美国文化的需求重新对接。这一调整与美国民众的诉求高度一致,民众期望防务战略能将本土安全及国家务实安全需求置于优先地位。
以维护西半球稳定为核心战略方向
在此维度下,重新聚焦西半球安全同样反映了威胁环境的变化。北极地区战略与经济重要性的上升,与美国长期存在的能力缺口形成鲜明矛盾:尽管美国已出台新战略并增加投入,但在破冰能力与北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监督机构指出,极地安全巡逻舰计划持续延迟,且北极地区更广泛的安全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与此同时,俄罗斯已重启部分北极军事部署与商业活动,中国则持续自我定位为近北极国家,推进北极丝绸之路建设,这些动态均印证了美国需对本土周边区域投入更多关注(及资源)的必要性。
与此同时,西半球犯罪生态系统正向直接影响美国社群的方向演进。2024年与2025年的美国威胁评估报告指出,墨西哥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是非法合成毒品(尤其是芬太尼)流入美国的主要推手,并强调这些集团正采用日益复杂的作案手段。实践中,我们已目睹主要贩毒集团广泛使用武装无人机、装甲车队及其他类准军事装备,这一现象凸显出此类组织学习能力强,且能基于现有技术快速实现创新。
最后,西半球优先的《国防战略》将以区域视角审视大国竞争。在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中国在关键基础设施与物流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张。秘鲁钱凯超大型港口投入运营,以及中国在关键航道(包括巴拿马运河周边)布局的一系列港口项目,均是典型例证。2025年的权威调查同样显示,中国与该地区在外交、贸易及技术领域的联系正不断深化。这并非单纯的远海问题,而是围绕实体与数字节点的近域竞争,这些节点直接决定美国的韧性与影响力。
美方正重点盯防巴拿马、加勒比与直布罗陀等要点,并将中远海运列入审查与黑名单范畴作为风险示例。图源:路透社
更精简的全球部署与联盟关系再平衡
媒体报道显示,美国正减少对东欧部分地区的安全援助,可能削减波罗的海安全倡议资金,并推动欧洲盟友承担更多常规防务责任。从理论层面看,这并非战略放弃,而是优先级排序:根据同心圆逻辑,美国需首先保障威胁扩散最快、经济循环最关键的安全复合体稳定。唯有填补该区域的安全缺口,才能向外部区域投放资源。
与此同时,淡化这一调整的影响将产生误导。聚焦西半球必然意味着,美国在海外资源投入的区域与方式上会更具选择性。特朗普政府已明确表示,其战略组织原则是美国国家利益优先,所有全球参与行为都需接受明确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欧洲、中东及亚太地区的合作伙伴而言,这意味着他们长期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部分安全承诺,将不再是自动生效。那种为维护战后现状及利益集团利益而提供全面安全保障、维系永久联盟,且不考虑其与美国安全直接关联性的时代,已然终结。
这并不意味着战略放弃。美国仍将保持全球参与,但参与方式将发生改变。这一调整为数十年来基于便宜性假设的安全关系注入了现实主义色彩。此前的假设认为,美国为维护其全球安全提供者的声誉,将始终承担远域承诺。而聚焦西半球的战略姿态则表明,美国的红线将被更精准地界定,判断是否介入的标准将是该行动能否实质性保护美国核心利益。核心问题将不再是抽象的公信力,而是具体的国家利益。
对盟友而言,这一调整无疑具有冲击性。它迫使盟友意识到,美国在菲律宾于仁爱礁的所谓“主权问题”或东欧局势的逐步升级等议题上,承担高额成本(甚至可能卷入战争)的意愿并非无限。多年来,美国战略制定者的表述似乎暗示此类承诺坚不可摧;但事实上,这些承诺始终依赖于政治意愿假设,而该假设的稳定性远低于政策制定者所宣称的水平。通过将战略重心重新聚焦西半球,美国不再掩盖这些意愿边界,而是清晰地加以界定。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近日表示,美国和菲律宾“站在一起”,反对中国针对南海争议环礁实施的“破坏稳定的计划”。图源:美国驻华大使馆
理想情况下,这一重校准应发挥缓和作用。盟友与合作伙伴若不再被美国无条件支持的幻象所庇护,其安全决策可能会更趋谨慎。对美国而言,其优势在于有限资源被投入到最关键的领域,即保卫本土与维护西半球安全。对国际体系而言,这一调整或可减少因误判美国随时全域作战意愿而引发的无节制升级。
与中俄的同心圆竞争
在西半球优先模式下,大国竞争并未消失,而是被赋予了新的解读。相较于遥远地区的军力部署调整,中俄在西半球开展的各类活动,包括港口特许经营、军民两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制性大宗商品交易、武器转让及情报搜集将成为更受关注的重要指标。关键不是放弃全球竞争,而是以更具体、可衡量且可持续的方式重新定义竞争。
在此重构框架下,美国将更高效地配置资源,确保与中俄的竞争首先且重点围绕本国周边区域展开。通过将西半球置于优先地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套更务实、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这一策略可最大限度减少战略过度延伸,避免在遥远战区投入高昂干预成本,并为长期维护国家实力留存资源。由此可见,西半球优先战略将大国竞争从一场无边界的全球对抗,转变为一套可管理的优先级序列,其根基建立在美国利益最直接受影响的区域空间之上。
外交是此次战略重校准的核心环节。中国在中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构成的挑战,本质上并非军事层面,而是关系层面的挑战:中国通过基础设施融资、数字网络建设及大宗商品协议扩大影响力,而这些举措可能削弱美国长期以来的伙伴关系。
从诸多层面来看,中国改变拉美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能力,比其在亚太地区的行动更能对美国构成近距离安全关切。通过将《国防战略》的重心重新聚焦西半球,美国传递出一个信号:影响力竞争的真正战场始于本国周边区域。若忽视该区域,竞争对手便可能借助当地的关系网络密度、经济循环体系及安全相互依存性找到渗透突破口。
重新定义大国竞争绝非意味着战略收缩,相反,它能保障美国实力的可持续性及其承诺的可信度。这一重构将与中俄的竞争聚焦于两大核心领域:一是美国影响力最突出的领域,二是对手渗透行为对美国安全与繁荣产生最直接影响的领域。简而言之,在此模式下,《国防战略》并非宣告竞争终结,而是以更明智、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式对竞争进行统筹。
法律规范边界
要维系战略合法性,就必须将西半球防务牢牢植根于美国国内法律与国际法框架之内,尤其需关注大国及区域霸权国家不断扩张的利益与影响力范围。这些法律框架可避免军人陷入权责模糊的处境,同时向美国民众表明:安全目标的实现既符合现实需求,也遵循美国法律规定。一套具备可持续性的战略,不仅依赖于行动有效性,还需恪守制度规范:确保军事力量始终服从文官领导,是制度规范的核心要求。
近期实践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2025年9月发布的《战争权力决议报告》(涉及美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军事行动),明确阐述了行动的法律依据,并依据法律规定向国会履行了通报义务。将军事部署纳入这一法律框架,凸显出西半球防务举措可与既有法律及监督机制保持一致。
政策制定者通过将新战略建立在这类法律程序之上,既能增强国内公众信任,也能向国际社会传递可信度,从而确保西半球优先策略具备长期可持续性战略调整,而非战略收缩。
尽管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军舰艇定期在南加勒比海地区开展行动,但目前的集结规模超过了该地区通常的部署。图源:路透社
《国防战略》草案所披露的内容,不应被误解为美国放弃其安全行为体角色的退缩之举。相反,这些内容重新界定了安全优先事项的实际内涵,其核心锚定于那些最直接影响美国民众生活的议题。
数十年来,美国在海外投射力量的方式往往在成本核算后难以向公众自圆其说。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政治力量,均对与即时国家利益脱节的无限制军事承诺日益持怀疑态度。以西半球为防务重心的战略恰好提供了一种修正方案:该战略将首要重点置于在民众生活场域守护其安全,同时仍为经审慎考量的海外参与保留空间。
在美国海外军事介入的工业化模式已导致资源紧张与合法性受损的当下,这种全新思路尤为可贵。通过聚焦西半球,美国正视了一个现实:安全在短距离范围内传导效率最高,而贸易、金融、制造业及信息网络既是繁荣的支撑,也可能被非法行为体利用。应对这些脆弱性并非狭隘主义,而是审慎之举。此举可确保美国国内根基足够稳固,从而在必要时为全球参与提供支撑。
批评者可能会声称,此类策略将导致美国在亚洲向中国让步、在欧洲向俄罗斯妥协。对此的恰当回应简明直接:国家的首要责任是对本国公民负责。美国无法在忽视国内日常受冲击的各类挑战的同时,持续将资源投入遥远的领土争端。强化本土与西半球安全,作为一项治理举措,不仅更具可持续性与道德正当性,还能重申美国的国家主权。此外,这一做法也更契合美国建国者的外交政策愿景,以及华盛顿式现实主义的实践逻辑。
当然,西半球优先战略具有全球性影响。欧洲、亚洲及非洲的盟友需适应一个新的安全环境,在这一环境中,美国对维护战后自由国际主义秩序现状的参与程度将有所降低。但这并不等同于战略放弃。与所有国家一样,美国仍将在利益契合的领域与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变化的并非美国承诺的存在与否,而是统筹这些承诺的框架:以本土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同心圆结构,通过优先级排序确保核心区域的安全韧性。
这并非孤立主义,而是现实主义。这并非美国做得更少,而是美国先做该做的事。唯有如此,美国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足够的实力、主权与公信力,以开展全球性行动。
编译|刘悦 IPP实习编译
IPP公共关系与传播中心
排版|周浩锴
审阅|刘 深
终审|刘金程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来源:IPP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