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L2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但新国标要让它的安全底线再高一个档次。”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给智能驾驶行业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这份被业内称为“L2强制性国标”的文件,不仅1:1复刻了此前引发热议的“
“L2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但新国标要让它的安全底线再高一个档次。”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给智能驾驶行业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这份被业内称为“L2强制性国标”的文件,不仅1:1复刻了此前引发热议的“小米SU7爆燃事故”场景,更设置了一个让多数车型“折戟沉沙”的50cm纸箱障碍物测试——据智驾专家透露,目前市场上除华为系车型外,几乎所有车型都过不了这一关。
新国标的出台,背后藏着对智驾安全的“强监管信号”。催化标准加速落地的关键事件,正是2025年3月29日的“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当时,SU7在开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时,未能及时识别施工区域引发事故,将辅助驾驶的安全漏洞推向舆论焦点。此次新国标中,7.4.7和7.5.8章节专门设置“施工区域探测与响应”试验,从活动护栏、施工标志到工作区域的布置,完全还原事故场景。专家徐飞(化名)表示:“这个场景其实不难,通过OTA升级就能解决,过去车企只是没重视,现在国标把‘必须过关’写进要求,相当于给所有L2车型上了‘安全紧箍咒’。”
而真正让车企“头疼”的,是7.4.8章节的“50cm纸箱测试”。按照标准,试验车辆需在日间以巡航车速沿车道行驶,在距离车道中央的50cm×50cm×50cm褐色纸箱至少200米时开始测试,需在碰撞前完成减速或转向。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却成了多数车型的“拦路虎”——因为它高度依赖高性能激光雷达,对障碍物的识别精度和响应速度要求极高。徐飞透露:“我们摸底测试了市面上主流车型,包括特斯拉HW4.0硬件(未搭载FSD 13测试版)、小鹏XNGP、理想AD Max等,除了华为ADS 4.0相关车型(如问界M9、智界S7)能稳定避开纸箱,其他车型要么识别延迟,要么直接碰撞,纯视觉方案更是几乎‘全军覆没’。”
为何一个纸箱能难住众多智驾系统?核心问题在于“传感器冗余”。纯视觉方案(依赖摄像头+算法)在理想光照下或许能识别200米外的障碍物,但遇到暴雨、大雾、逆光等复杂环境,探测距离会大幅缩短;而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能通过激光雷达的精准测距,弥补视觉方案的短板。以华为系车型为例,其搭载的激光雷达探测距离可达250米以上,即使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也能快速锁定50cm纸箱这类“小目标”,为系统预留足够的响应时间。反观部分依赖纯视觉的车企,此前更侧重“算法优化”,却忽视了硬件冗余的重要性,面对新国标自然难以达标。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虽严格,但也给了车企“缓冲期”:拟2027年1月1日实施,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有13个月过渡期,已获批车型则有25个月。不过,中信证券研报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车企可以“拖延应对”——新规覆盖的场景极为全面,除了施工区域、纸箱障碍,还包含夜间儿童横穿、隧道出入口、多车道障碍物交互等数十项测试,且明确要求“车企申报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时,必须通过对应场地测试,否则不得声称具备L2功能”。这意味着,未来“嘴上说有L2,实际安全不达标”的“虚假宣传”将被彻底杜绝。
此次新国标落地,也将加速智驾行业的“洗牌”。对华为、小鹏等已布局多传感器融合的车企而言,这是巩固优势的“契机”;而对仍坚持纯视觉、硬件配置不足的品牌,则需紧急补课——要么升级激光雷达等硬件,要么优化算法与传感器的协同逻辑。徐飞直言:“这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真正考验车企的安全实力。过去有些车企靠‘营销话术’让消费者买单,现在新国标把‘安全标准’摆在明面上,消费者买车时看‘是否通过新国标测试’,就能大致判断智驾系统的靠谱程度。”
对消费者来说,新国标的出台无疑是“利好”。此前,L2辅助驾驶的安全标准不统一,部分车型因识别能力不足引发事故,消费者却难以分辨风险。未来,随着新规落地,车企将不得不提升智驾系统的安全性,比如增加激光雷达、优化极端场景算法。不过,也需警惕“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的误区——新国标虽提高了系统安全门槛,但L2本质仍是“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保持注意力,及时接管车辆。
从小米SU7因智驾隐患召回11万辆,到新国标设置“严苛”测试,智能驾驶行业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50cm纸箱测试的“拦路虎”,看似是对车企的“刁难”,实则是推动行业重视安全的“催化剂”。毕竟,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更安全”,而非“更炫酷”——只有过得了“纸箱关”,才能真正过得了“安全关”,让消费者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多一份安心。
来源:湖北台游戏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