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五”普法走过的这五年(2021年—2025年),长宁区的法治建设取得硕果累累,形成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长宁经验”。即日起,长宁区“‘八五’普法巡礼”系列专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全景式”呈现基层普法一线的特色实践,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八五”普法走过的这五年(2021年—2025年),长宁区的法治建设取得硕果累累,形成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长宁经验”。即日起,长宁区“‘八五’普法巡礼”系列专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全景式”呈现基层普法一线的特色实践,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八五”普法收官画上圆满句号。
是创新的5年也是收获的5年,回首“八五”普法期间,虹桥街道持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构建起“嵌入式、融合式、浸润式”相融合的“三式”普法格局,切实增强居民的法治获得感与幸福感。
“嵌入式”普法注重实效、“融合式”普法提升辨识度、“浸润式”普法拓展新路径,虹桥街道着力深化普法效能,关键点在于精准把脉居民差异化法治需求,落脚点在于精准施策让普法宣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
其中,古北社区积极创新探索适合国际化社区法治治理的新路径。素有“小小联合国”之称的古北社区,因其独特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出名,成为“八五”普法期间虹桥街道的一块可圈可点的探索“试验田”。
外籍居民占比高,出现治理难题不可避免。“症结”是什么?出路在哪里?虹桥街道在一次次“实战”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文化习俗不同、法律认知有差别、服务供给与需求不“配套”……找准问题根源是首要前提。然而,想要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既要坚持党建引领,善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党的领导、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在国际社区层面的统筹兼顾,夯实多元共治格局,也要注重文化浸润,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外籍居民在参与中理解中国法律、认同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法治认同。
制定《文明养宠公约》《停车管理公约》等自治规范,编撰《虹桥故事》《虹桥伙伴》系列读本,开展“民主+法治”主题宣介,虹桥街道努力将法治实践转化为居民可感知的治理成果,“融”工作法也成为“全国10个最有代表性的优秀社区工作法”之一,彰显了软法治理与基层民主深度融合的示范效应。
融法于“新”,构筑涉外法治宣传和服务新高地,立足国际社区居民特色法律需求,虹桥街道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八五”普法期间,虹桥街道立足国际社区居民特色法律需求,策划推出了8部原创中英双语普法微剧场,聚焦外籍人士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场景式”解读,涵盖涉外婚姻关系和财产继承、涉外劳动雇佣、外籍人士在华居留以及涉外公证事项等;汇编《国际社区法律事务指引》中英日韩多语言版本,引导生活在虹桥的境外人士“知中国法、守中国法”,还获得了2024年度上海市“银鸽奖”最佳传播产品优胜奖。
融法于“治”,夯实多元主体共治平台融入,同样是“八五”普法期间的创新举措之一。自今年以来,虹桥街道实践“多格合一”治理新模式,首创的“每月说案”法治沙龙暨基层法治观察行推进跨部门联络共商常态化,多方合力化解网格裉节问题,以法治赋能社区综合治理推动疑难典型问题解决,形成“问题发现—法律研判—协同处置”闭环链条,确保网格“一盘棋”,以法治服务社区治理,实现“执法+监督”的双向奔赴。
2022年,虹桥街道获评首批“上海市法治建设示范街道乡镇”称号;2023年,虹桥街道工作委员会被授予“上海市法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八五”普法期间,虹桥街道以“融”法为突破口、发力点,在基层治理中生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深刻内涵。
图片来源于长宁区司法局
撰稿:闫 漫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