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让天价药降价90%,中国供应链甩出王炸,58亿订单杀向全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20:12 1

摘要:当“10年研发周期、10亿美元投入、10%成功率”的行业魔咒还在制药界回荡时,AI正拿着手术刀,精准剖开这个被称为“人类最复杂产业”的底层逻辑。过去需要5亿人民币才能筛选万分之一的脂质材料,现在用AI平台能压缩到零头成本;曾经“大海捞针”般的药物分子设计,如今

当“10年研发周期、10亿美元投入、10%成功率”的行业魔咒还在制药界回荡时,AI正拿着手术刀,精准剖开这个被称为“人类最复杂产业”的底层逻辑。过去需要5亿人民币才能筛选万分之一的脂质材料,现在用AI平台能压缩到零头成本;曾经“大海捞针”般的药物分子设计,如今像用GPS导航定位靶点——这场静默的革命里,中国药企不再是跟在辉瑞、诺华身后的学徒,而是握着供应链、政策、人才三张王牌,站在了“弯道超车”的起跑线前。

制药工业从来不是浪漫的科学故事,而是一场用金钱和时间堆砌的豪赌。诺华药品开发部总裁施睿明的话戳破了行业真相:“过去我们像在黑暗中射箭,不知道靶心在哪里,只能靠海量试错。”这种“盲人摸象”式的研发,让全球药企每年烧掉数千亿美元,却只换来不到10%的成功率——这意味着90%的资金投入,最终变成患者等待中流逝的生命。

但AI正在把这场豪赌变成“精准射击”。剂泰科技的AI纳米递送平台NanoForge,将10的12次方种脂质材料筛选空间压缩到可计算范围,相当于让科学家从“数星星”直接升级成“用望远镜定位星系”。更颠覆的是研发周期:传统小分子药物从发现到临床需要6-8年,而AI介入后,晶泰科技与阿斯利康的合作案例显示,这个过程可以缩短至2-3年。当AI把“十年磨一剑”变成“三年出一剑”,整个医药产业的价值链条正在发生核聚变——不是效率的线性提升,而是范式的彻底重构。

这种重构的核心,是“数据驱动”对“经验驱动”的全面替代。过去药企靠“老法师”的直觉筛选化合物,现在AI模型能消化数百万份临床数据、基因图谱和分子结构信息,在人类无法理解的维度找到规律。就像AlphaGo用“非人类棋路”击败李世石,AI设计的药物分子往往跳出传统化学框架,比如剂泰科技研发的纳米递送系统,能让药物像“导弹”一样精准命中病灶,副作用降低80%以上。这种“反经验”的创新能力,恰恰是中国药企最需要的破局武器——我们没有辉瑞百年积累的“经验库”,但AI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算法引擎。

当全球AI制药赛道涌入2000亿美元热钱时,中国突然甩出三张让欧美药企坐不住的王牌。

第一张牌是“供应链氢弹”。剂泰科技CEO赖才达的话道破天机:“中国的医药供应链可能比美国还完备。”从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到原料药生产,从实验室设备到临床招募网络,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密集的医药产业集群。美国药企开发一个候选药物,需要横跨三个国家找供应商;而在中国,从AI模型训练到临床试验,可能在一个产业园里就能完成闭环。这种“毛细血管级”的供应链渗透,让AI制药的成本直接砍半——当美国企业还在为实验室租金发愁时,中国团队能用1/3的成本跑完同样的研发流程。

第二张牌是“政策加速器”。《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像一声发令枪,明确2030年规上药企实现数智化全覆盖。这不是空喊口号:上海张江的AI药企能享受最高5000万元的研发补贴,苏州BioBAY产业园为AI制药企业提供从算力到临床资源的“一条龙服务”,深圳甚至把AI药物研发纳入“20+8”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对比欧美冗长的审批流程,中国政策像给AI制药装了“涡轮增压”——晶泰科技从成立到完成60亿美元License-out,只用了8年,这在FDA体系下几乎不可能。

第三张牌是“人才杂交优势”。当欧美还在争论“AI科学家该不该懂生物学”时,中国已经批量产出“AI+医药”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药学院50%的课程加入AI内容,浙江大学成立“智能医药研究院”,华为、腾讯的AI工程师带着算法背景涌入药企。这种“跨界杂交”催生出独特优势:剂泰科技的AI团队既懂深度学习,又能亲手调试纳米递送设备;深度智耀的算法工程师能和临床医生用“靶点亲和力”“成药性”对话。这种“技术+产业”的人才融合,让中国AI制药避免了欧美“纸上谈兵”的陷阱——我们不仅能写出算法,还能把算法变成实实在在的药。

今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对外授权)总额飙到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当晶泰科技58亿美元、石药集团53亿美元的订单刷屏时,一个更值得玩味的信号出现:这些交易不再是“中国卖临床数据给欧美”,而是“欧美买中国AI平台”——阿斯利康花53亿美元,买的是石药集团AI平台的使用权;DoveTree砸60亿美元,赌的是晶泰科技AI模型的预测能力。

这标志着中国药企的角色正在从“卖药”向“卖工具”跃迁。过去我们是“医药代工”,现在变成“制药设备供应商”——就像荷兰ASML卖光刻机给全球芯片厂,中国AI药企开始卖“制药光刻机”。剂泰科技的NanoForge平台、深度智耀的Molecule Pro系统,正在成为全球药企的“研发基础设施”。这种模式的杀伤力在于:一旦你的AI平台被10家国际药企使用,就会积累10倍的临床数据,模型迭代速度比对手快10倍,形成“数据越多—模型越准—用户越多—数据更多”的滚雪球效应。

但狂欢之下必须清醒:License-out只是“期中考试”,真正的“终极大考”是做出自己的原创药。现在的660亿美元,本质是“预售未来”——国际药企赌中国AI能帮他们节省研发成本,但若最终没有药物成功上市,这些订单就是空中楼阁。赖才达的“产品先行”策略点出要害:“先做出临床上能突破的药,商业价值自然会来。”就像特斯拉先造Model S证明电动车可行,再卖电池技术给丰田,中国AI药企也需要“Model S级”的爆款药,来证明自己的平台不是“PPT技术”。

在讨论“弯道超车”时,我们最容易忽略一个核心变量:中国14亿人的患者需求,本身就是最好的AI训练数据。欧美药企研发的重心永远是“富人病”“慢性病”,因为这些市场付费能力强;而中国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数亿慢性病患者,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恰恰是AI制药的“金矿”。

举个例子:中国有全球最大的乙肝患者群体,但现有药物只能抑制病毒不能根治。传统研发思路是“找新靶点”,但AI可以换个角度——用剂泰科技的NanoForge平台,把现有药物改造成能穿透肝细胞膜的纳米颗粒,直接清除cccDNA(乙肝病毒复制模板)。这种“老药新用+AI递送”的模式,研发成本比原创药低80%,但市场空间可能高达千亿。当欧美药企沉迷于“First-in-class”(首创新药)的学术光环时,中国AI药企完全可以用“Best-in-class”(最优新药)抢占市场——不是做别人没做过的药,而是把别人做不好的药做到极致。

更关键的是,中国医保体系的“带量采购”正在倒逼AI制药“降本增效”。当一款药因为AI研发成本降低50%,就能以更低价格进入医保,覆盖更多患者,形成“低价—放量—利润不减—再投入研发”的正向循环。这种“患者需求+医保杠杆+AI效率”的铁三角,是欧美药企不具备的生态优势——辉瑞的药敢降价50%进医保吗?它的传统研发成本不允许。但中国AI药企可以,因为我们的算法把“天价研发费”变成了“白菜价”。

当我们喊出“弯道超车”时,必须警惕三个陷阱:

第一,别把“AI工具”当“万能神药”。AI能优化分子设计、预测临床试验结果,但不能替代基础研究。如果没有对疾病机理的深刻理解,AI模型就是“用垃圾数据训练垃圾”。中国药企在AI算法上可能追得快,但在生物学基础研究上,和欧美还有差距——这需要高校、医院、企业联手补课,不能光靠算法工程师“闭门造车”。

第二,别沉迷“短期订单”忽视“长期壁垒”。现在License-out火热,但多数交易集中在“临床前候选化合物”阶段,离上市还有5-8年。如果不能持续产出“临床Ⅱ期以后”的管线,最终会变成“为他人作嫁衣”。中国AI药企需要像诺华那样,敢于把自己的管线推进到Ⅲ期临床,哪怕前期投入大,一旦成功就是“十年吃穿不愁”的护城河。

第三,别让“数据孤岛”拖慢脚步。AI的核心是数据,但医院病例数据、药企研发数据、医保支付数据现在还散落在各个部门。如果不能打破“数据壁垒”,中国AI制药就只能“用半杯水洗澡”。好消息是,《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已经明确要求“建立跨机构数据共享机制”,接下来就看执行力度——数据打通的那天,才是中国AI制药真正起飞的时刻。

从青霉素到mRNA疫苗,医药产业的每一次革命都改变了人类命运。当AI遇上制药,中国第一次站在了“规则制定者”的门口——不是因为我们比欧美更有钱,而是因为我们把“患者需求、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拧成了一股绳。

660亿美元的License-out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剂泰科技的纳米递送药让癌症患者多活5年,当深度智耀的AI平台让罕见病药价格砍掉90%,当中国AI制药的标准被写入WHO指南——那时候我们才能说:这场“弯道超车”,我们真的成了。

医药产业的终极赛场从来不是“谁赚得多”,而是“谁能让更多人活得更好”。当AI把研发周期从10年压到3年,把成功率从10%提到50%,把药价从“百万一针”降到“医保能报”——这才是中国对全球医药产业最伟大的贡献。

过去我们总说“中国创新是跟跑”,但这一次,AI制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从“追光者”变成“发光者”。而光的方向,永远指向患者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