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将为国家公园保护提供刚性约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为国家公园专门立法。
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将为国家公园保护提供刚性约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部法律的立法有何背景和重要意义?立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原则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立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最具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建设国家公园并实行严格保护,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中央将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2017年、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家公园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等,要求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明确国家公园的主体地位,对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等作出安排。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2022年,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共遴选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在内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未来将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从试点探索、正式设立到高质量推进,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公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点鲜明的国家公园理念和国家公园文化广泛传播。制定国家公园法,总结我国国家公园设立、保护、管理等经验,为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制定国家公园法先后列入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2024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国家公园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12月,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2025年9月,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三审表决通过了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立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制定国家公园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坚持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转化为法律规范。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定国家公园法,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重要目标,以最严明的法律制度充实和完善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体系,守护好最美国土。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分区科学施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之大世界少有。制定国家公园法,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国家公园的特点,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对国家公园开展分区管控和季节性差别化管控。同时,授权国家公园所在地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本地实际对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等事项制定具体办法。
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制定国家公园法,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拓展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注重维护原有居民的合法权益,充分考虑其改善生产生活的合理需要,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全民公益性,鼓励、支持各方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作为全民共有的自然遗产,承载着当代及子孙后代的共同福祉。制定国家公园法,着眼于严格保护和世代传承,推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通过多元化方式参与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科普宣教等工作,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空间。
主要内容和亮点
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布局,规范设立。为确立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实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的目标,本法规定国家科学规划国家公园总体发展布局,严格国家公园设立条件,合理确定数量和规模;严格设立程序,要求开展基础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做好前期工作,经国务院批准后设立;要求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设立国家公园后,对相关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予以整合或者撤销。
严格保护,加强管理。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必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本法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坚持规划先行,要求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保护和管理的具体事项;强化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严格限制人为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提高生态系统质量。
多方参与,全民共享。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活服务的需要,切实维护当地居民的发展权利,本法要求在设立国家公园前应当提出原有居民、企业生产生活影响评估和解决方案,明确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对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作出安排;要求指导、支持当地居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完善国家公园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功能,鼓励原有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经营性服务;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国家公园文化,传播国家公园理念。
完善体制,强化保障。为构建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的国家公园协同管理机制,本法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职责,要求各方建立相应机制,加强工作协同;完善日常管理、巡护等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相关工作;完善国家公园建设保障,明确国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国家公园资金保障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捐赠、资助等方式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支持;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依法查处破坏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