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跟同事老陈喝酒,他拍着大腿叹气:“别提了!前阵子请科长吃饭,怕场面冷清,顺手叫了隔壁部门的王姐作陪,结果第二天整个科室都知道我想调岗的事!” 你看,职场饭局哪是吃饭那么简单?桌上坐的人不对,比说错话还要命。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请领导吃饭,这四种人一旦上桌
上周跟同事老陈喝酒,他拍着大腿叹气:“别提了!前阵子请科长吃饭,怕场面冷清,顺手叫了隔壁部门的王姐作陪,结果第二天整个科室都知道我想调岗的事!” 你看,职场饭局哪是吃饭那么简单?桌上坐的人不对,比说错话还要命。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请领导吃饭,这四种人一旦上桌,轻则白花钱,重则毁前途,别不信,全是真人真事堆出来的教训。
1
请领导的上级?
你这是在他眼皮子底下 “篡位” 啊!
职场里,领导对你的容忍度,取决于你会不会 “装糊涂”。
前阵子有个应届生小吴,为了 “表现懂事”,请直属领导吃饭时,特意 “顺路” 邀请了领导的上级张总。他以为 “请大官撑场面,直属领导肯定有面子”,结果饭桌上,直属领导全程赔笑,连夹菜的手都不自然。散场后,小吴收到领导微信:“下次吃饭提前跟我商量。”
为啥犯忌?用心理学的 “心理距离效应” 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全社交圈,你硬把上级塞进直属领导的圈子,相当于在他地盘上插别人的旗子。换你是领导,下属绕过你去巴结你的上级,你会不会想:“这小子是不是觉得我说话不管用?”
你想攀高枝没错,但别踩着直属领导的肩膀往上爬。杜月笙说过:“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 但人面要给直属领导,场面别越了层级,这才是真懂事。
2
请领导的 “对家”?
你当这是《甄嬛传》剧组聚餐呢?
单位里最不缺的就是 “表面笑嘻嘻,私下较着劲” 的关系。前几天听说某部门聚餐,小王为了 “两边不得罪”,同时请了自己的领导和隔壁组的李主任。这俩平时可是出了名的 “竞争对手”。结果饭桌上,领导和李主任全程互夸 “辛苦了”,话里带刺;小王忙前忙后打圆场,最后两边都没落下好。
这叫啥?用博弈论的话讲,叫 “零和游戏里当和事佬”。两边都觉得你在给对方递刀。职场如江湖,站队可以不表态,但别在人家的战场上摆和平鸽。你以为自己是 “人脉高手”,在领导眼里,你就是个 “随时能叛变的墙头草”。
职场里的 “中立” 从来不存在,饭桌上的座位,就是你无声的选票。你请谁不请谁,比你敬多少酒都更能说明问题。与其两边讨好,不如老实实跟着直属领导把事做好。他吃肉,你多少能喝到汤;两边都想沾光,最后可能连碗都被砸了。
3
请嘴碎没把门的人?
等于花钱买 “职场广播”
职场最可怕的不是对手,是 “自己人”。我一朋友曾犯过这错:请领导吃饭时,叫了个 “热心肠” 的同事大刘作陪。大刘饭桌上听了两句朋友想 “争取年底评优” 的话,转头就在茶水间跟人说:“听说他为了评优,都请领导去五星级酒店了!” 结果话传到领导耳朵里,成了 “他到处说跟我关系铁”,朋友百口莫辩。
这就是 “破窗效应” 在作怪:一句真话传十个人,能变成一百个版本的谣言。饭桌上的话,本就是 “半真半假的艺术”,你说想 “跟领导学习”,他能给你传成 “想当领导接班人”;你夸领导 “决策英明”,他能添油加醋成 “领导要提携你”。
请人吃饭前先问自己,这人要是把我今天说的话,添油加醋讲给同事听,我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就别让他上桌,饭桌上多双筷子,可能比多把刀还危险。
4
请不爱社交的人?
你这是组了个 “静音局” 啊!
见过最尴尬的饭局:同事老孙请领导吃饭,为了 “显得人多热闹”,硬拉着部门里最内向的小张作陪。小张全程低头扒饭,领导问一句 “最近工作怎么样”,他憋半天才说 “还行”。老孙拼命找话题,领导最后摆摆手:“你们吃着,我还有事。” 好好一顿饭,吃得比加班还累。
饭局饭局,重点在 “局” 不在 “饭”, 这是个需要 “化学反应” 的场合。就像演话剧,你找个念台词都结巴的人上台,再好的剧本也演砸了。内向的人不是坏人,但职场饭局需要的是 “会接话的捧哏”,不是 “沉默的观众”。
记住了,请人吃饭不是做慈善,别想着 “照顾每个人的感受”。你组的局,得让领导觉得 “舒服、有价值”,能聊聊工作、谈谈心,比摆满山珍海味都有用。
写在最后的话:
职场饭局的核心就俩字:“懂事”
什么叫懂事?不是花钱多、场面大,而是看透人心里的 “潜规则”,守住关系里的 “安全线”。请领导的上级,是越界;请领导的对手,是站队错误;请嘴碎的人,是给自己挖坑;请内向的人,是浪费机会。
说白了,职场不是你家客厅,想请谁请谁;饭桌上的每一个座位,都藏着看不见的 “权力地图”。你想往上走,先得学会 “看清楚路,别踩错坑”。
下次请领导吃饭前,花十分钟列个 “黑名单”,把这四种人划掉,再想想该叫谁能 “搭台唱戏”,你会发现:饭还没吃,关系已经成了一半。
来源:寒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