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量研究证据表明,与白天血压相比,夜间血压是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事件的更佳预测指标。可能由于盐摄入过多和盐敏感性较高,亚洲人群中夜间高血压的患病率很高,但控制率却比较低,与监测不足和治疗方案不适当等多种原因有关。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与白天血压相比,夜间血压是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事件的更佳预测指标。可能由于盐摄入过多和盐敏感性较高,亚洲人群中夜间高血压的患病率很高,但控制率却比较低,与监测不足和治疗方案不适当等多种原因有关。
鉴于夜间高血压对亚洲人群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性,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联合亚洲多名专家在Hypertension杂志发表了亚洲夜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对夜间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流行病学、风险和危险因素、治疗、未来展望进行了阐述。
截图来源:
Hypertension定义和诊断
共识建议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或夜间家庭血压监测(HBPM)测量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120/70 mmHg来定义夜间高血压。这与诊室血压≥140/90 mmHg相对应。
单纯夜间高血压是隐蔽性高血压的一种,其特点是夜间血压≥120/70 mmHg而白天血压正常(
共识建议将24小时ABPM作为诊断夜间高血压的标准方法。在没有日记的情况下,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可以较短的时间间隔定义夜间,例如23:00至次日5:00。为了准确诊断夜间高血压,24小时ABPM夜间血压测量的次数至少为7次。
经过验证的夜间HBPM设备也可作为夜间血压监测的筛查工具。在使用HBPM诊断夜间高血压时,夜间应至少监测血压6次(每晚3次,共2天)。
为了提高夜间高血压的诊断准确度,建议尽可能在2~3个月内重复进行ABPM,或在家中监测夜间血压至少3晚。
流行病学
夜间高血压和非杓型血压模式在老年人中更常见,而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的差异并不一致。
在亚洲人群中,夜间高血压和非杓型血压模式普遍存在。一项中国研究显示,一般人群中49.3%有动态夜间高血压。日本研究显示,15.9%的人为非杓型血压模式。在至少有1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的日本患者中,62.4%夜间血压不受控制(≥120/70 mmHg)。
夜间血压模式也因季节而异。在1054例未接受降压治疗的中国门诊患者中,夏季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最高,冬季最低。此外,夜间高血压在慢性肾脏病和睡眠障碍患者以及高危妊娠女性中很常见。
针对IDACO数据库的分析显示,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患病率存在族裔差异,中国、日本和非洲人群中约为10%,东欧和西欧人群中约为6%~8%。韩国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单纯夜间高血压患病率为18.1%~22.8%。
风险和危险因素
夜间高血压可导致无症状靶器官损害以及不良心血管和肾脏事件。
IDACO研究结果表明,24小时和夜间血压较高与死亡和复合心血管结局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夜间血压是比白天血压更重要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尤其是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单纯夜间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存在显著关联(HR分别为1.38和1.29)。
研究表明,体重指数与夜间血压呈正相关;夜间高血压与夜间昼夜节律紊乱和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加有关;盐摄入量增加和盐敏感性较高与夜间高血压风险增加有关。
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例如不舒服的睡眠环境、夜间睡眠时间不足、频繁夜醒、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都与夜间高血压有关。焦虑与夜间高血压和清晨高血压有关。
气温较低时,由于血流变化和血栓形成增加,血压水平升高。气候变化会加剧血压的季节性变化。有研究显示,24小时收缩压和白天收缩压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夜间收缩压则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研究证实,夏季时夜间血压升高。
此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慢性肾脏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夜间高血压均密切相关。
共识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钠摄入过多、盐敏感性较高、高龄、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夜间高血压高风险患者,应筛查夜间高血压。对于诊断为夜间高血压的患者,应评估靶器官损伤和总体心血管风险。
治疗
原则上,如可以耐受,夜间平均血压应控制在120/70 mmHg以下。
针对夜间高血压的管理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例如限盐、运动)以及治疗原发病和伴随疾病。
在降压药物选择方面,应使用长效降压药作为24小时血压控制的基本治疗方法,通常以最大耐受剂量应用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理论上,5类降压药,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都可用于治疗夜间高血压。
建议以最大耐受剂量或联合使用长半衰期药物(例如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和比索洛尔)或控释制剂(例如硝苯地平胃肠道治疗系统、美托洛尔控释/缓释制剂、多沙唑嗪缓释剂),以实现24小时血压控制。
在没有长效制剂的情况下,使用一些半衰期
目前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夜间服用降压药,无论是用以预防心血管事件还是控制夜间血压,这再次强调了长效降压药用于24小时血压控制的基石地位。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最新声明并未常规推荐睡前服用降压药。
共识建议考虑使用具有夜间降压优势的创新药物,如阿利沙坦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双内皮素受体ETA/ETB拮抗剂(阿普昔腾坦)、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艾沙利酮)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对于顽固性夜间高血压患者,可考虑将去肾神经术(RDN)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对于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夜间高血压患者,可考虑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来控制夜间血压。
未来展望
未来的研究应考虑开发更先进的血压监测设备、识别睡眠相关因素和夜间高血压高危患者,以及实施个体化治疗。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1]Asian Expert Consensus on Nocturnal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Hypertension, 11 April 2025
[2]中国高血压联盟《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 313-328.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1.04.001.
[3]中国高血压联盟《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 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635-640.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19.07.003.
[4]王倩, 邹玉宝. 环境温度对血压的影响及相关管理策略[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5): 516-520.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05.014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鲸鱼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