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泠印社的社藏文物珍品中,有一批吴昌硕自镌自用的文房书画印,共十二方。其中边款有纪年的四方,一方创作于1889(乙丑)年,吴昌硕四十六岁,印面内容为“酸寒尉印”。是年吴昌硕在苏州县衙任小吏,好友任伯年来访,见吴袍服未卸,即为其作“酸寒尉像”。一方创作于1909
西泠印社的社藏文物珍品中,有一批吴昌硕自镌自用的文房书画印,共十二方。其中边款有纪年的四方,一方创作于1889(乙丑)年,吴昌硕四十六岁,印面内容为“酸寒尉印”。是年吴昌硕在苏州县衙任小吏,好友任伯年来访,见吴袍服未卸,即为其作“酸寒尉像”。一方创作于1909(乙酉)年,吴昌硕六十六岁,印面内容为“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一方创作于1911(辛亥)年,吴昌硕六十八岁,印面内容为“古桃洲”;还有一方创作于1912(壬子)年,吴昌硕六十九岁,印面内容为“缶老”。其余虽未署明创作年月,但从印文内容和艺术风格观察分析,应该都是他印风成熟后中晚年的力作,取资极广,除印式丰富多彩有封泥、古玺、汉铸印、汉凿印、切玉印等外,入印文字还吸收了石鼓、瓦券、古钱、汉碑篆额等,能融会贯通,自出新意,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
印学史上一位篆刻家存世的自用印有数十方乃至百余方的不在少数,但像吴昌硕这十二方田黄自用印,印材全部是珍贵的田黄冻石,可以说是极其难得。而这批田黄除一方椭圆,其余十一方均为正方形,材质品相皆属上乘,钮式精美。佳石佳刻,相得益彰,弥足珍贵。可以说,这一套吴昌硕田黄自用印是独一无二,并世难觅,可称作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
明代文彭。此印长33cm,宽3.3cm,高8.1cm。印文:琴罢倚松玩鹤。印款为五面款,顶款:琴罢倚松玩鹤;边款:余与荆川先生善,先生别业(即别墅)有古松一株,畜二鹤于内,公馀之暇,每于余啸傲其间,抚琴玩鹤,洵可乐也。余既感先生之意,因检匣中旧石,篆其事于上,以赠先生,庶境与石而俱传也。时嘉靖丁未秋,三桥彭识于松鹤斋中。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因曾任南京、北京国子监博士,故人称“文国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工书法,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法怀素,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精粹,尤精篆刻。
此印作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即文彭50岁时所作,是存世少见的文彭真刻之一。《丁丑劫余印存》《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中国美术全集·玺印篆刻编》均有著录。印文布局平正匀落,笔画的布排讲究整齐,篆法方中具圆,线条较一般的圆朱文略粗,比“七十二峰深处”更显厚重端庄,体现了平和典雅的韵味。刀法稳健圆活,反映了作者娴熟的功力。印的边栏残损,连印文的某些笔画都已隐去,然章法能聚而不散,使此印篆法产生一气相贯的效果。边款以其行书入印,是先书后再用双刀镌刻。印面刻的很深,似铜铸一般。此印在印文上,采用风雅诗句入印,在印文内容上也属创举,在篆刻史上有标志性意义。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砚林外史等。浙江钱塘人。他个性耿介,一生未仕。学识渊博,酷爱金石文字,工诗善书,精于鉴赏,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砚林印谱》等著作。在艺术上丁敬是很有见地的,他认为:“近来作印,工细如林鹤田,秀媚如顾少臣,皆不免明人习气,余不为也。”他不作泥古不化的守旧者,借古开今,一洗娇揉妩媚之习,成功地把汉印古雅的美学风范纳入自己的审美意识,灌注到印章的艺术创作之中。创造性地运用刀法不仅是丁敬篆刻风格的灵魂所在,也是“浙派”篆刻艺术的重要艺术特征。丁敬以其独特的篆刻风格与杰出的印学思想打破了几乎由“徽派”一统印坛的局面。成为“浙派”篆刻的开山鼻祖,名列西泠八家之首。丁敬是个学识广博的艺术家,诗文书画都很擅长。在书法上工大、小篆,精八分,能得汉隶笔意,有一定造诣。丁敬的绘画虽未见作品流传,却有善画人物、梅花、兰竹、水仙的评论。何绍基曾赞誉:“龙泓金石学诣精,八法篆书有法程,闻泉漱雪出世情,隶法遒穆超蹊町,如其诗多声外声,始知琢印余技鸣。”
西泠印社收藏的丁敬书法行书七律作品为纸本,长127厘米,宽30厘米。作品内容是丁敬写给梅垞砚长的诗:“放怀游目此清秋,共向溪桥舣小舟。未觉云山成寂寞,果然王谢擅风流。渚田稻熟兰争长,湍濑沙明竹自修。顿使形骸浑放浪,那能深抱昔贤忧。骋梅垞砚长兄正误,砚玩叟丁敬”。落款后钤有“丁敬身印”“砚林亦石”二印。该作品未尾加一小字“骋”但未标明是否为补作品中文字的错、漏,可为一奇。此幅行书作品,潇洒中带着凝重,古拙处别具典雅,流露出一种质朴清逸的山林之气,用笔简练,笔画富有弹性,在圆转流畅的笔调中,体现出转折顿挫,字形如其篆刻边款之势,略取斜势,外秀内刚,遒劲雄健。整幅作品一气呵成,笔断意连,飘逸而无媚俗之气,章法匀称整齐,字与字之间顾盼呼应,于细微处见精神,充分展示了丁敬深厚的笔墨修养,散发的清新与静谧令人赏心悦目。
《西泠四家印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篆刻,何元锡、何澍父子辑。书约成于嘉庆十三年(1808),收入丁敬印蜕一百七十八方,蒋仁印蜕三十五方,黄易印蜕一百零三方,奚冈印蜕六十八方,共存印三百八十四方,印多附有边款。此为“西泠印家”印作成谱的最早一部印谱。清光绪十一年(1885)丁丙录西泠前四位印家印作,并附西泠后四家印作成《西泠四家印谱》十二册本。其中第一册录丁敬印三十五方,第二册录丁敬印四十二方,第三册录黄易印三十四方,第四册录奚冈印二十四方,第五册录蒋仁印一十六方,后七册附存陈鸿寿、陈豫钟、赵之琛、钱松四家印作,其中陈鸿寿印两册,分别录印二十方和二十四方,陈豫钟印一册,录印三十八方,赵之琛录印三册,分别录印三十二方、三十九方、三十五方,钱松印一册,录印二十二方。全谱共收录印三百六十一方,有丁丙自序一则。后来,西泠印社根据清何元锡父子辑本,重辑影印,录丁敬印一百一十三方,蒋仁印三十一方,黄易印六十方,奚冈印六十三方,总计二百六十七方。印均有释文,附有边款,书出版于1964年。1979年,西泠印社将所藏丁、蒋、黄、奚四家原拓本增补重辑,增加印一百余方,并附沙孟海题跋一则。
顾从德(1502—1575),字汝修,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对考古学很有研究,并对古玉铜印的鉴赏也有较深的造诣。自世祖顾世安起,全力收集古玉铜印,于1572年编辑成《集古印谱》,这套印谱一共六册,曾以朱墨钤拓二十部。内容包括作者本人的收藏及他人所藏的印章,其中收录的玉印150余枚,铜印1600枚。顾从德的这套印谱开创了原印钤盖拓谱的先河,刊行后在金石界引起了很大震动。《集古印谱》出版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明万历三年(1575年),这套印谱再次增补,玉印增加到220余印,铜印增加到3200余枚,用木版印行。在题列编排、用笺规格、译文考证等方面都极其细致,为以后的印谱形制奠定了基础。这是目前我们还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古铜印谱。
印谱的编集开始于宋代,宋代印谱的出现,与北宋时古代文物大量出土、金石学的兴起有关。明隆庆(1567-1572)时,顾从德集有《集古印谱》,以后顾家子孙历时三代,又搜罗更多古印,集成《印薮》,以木版摹刻印行,以广流布。不过明代集古印谱鉴选不精,其中往往间杂伪品。到了清代,由于对古玺印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对其用途、类别等所获新知不少,使得集古印谱比以前更臻完善。印谱的版本有原印钤盖、木刻翻摹、摹刻、影印等不同种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原印钤盖的印谱,能真实保存原作的风神。
西泠印社收藏的《顾氏集古印谱》,只有四卷,缺官印二卷,为国家一级文物。此谱原按四声排列,现存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四册,各印分韵编集,铜印在先,有玉印独占一页,上平册存410印,下平册存498印,上声册存348印,去声册存206印,共收录印章1462方,其中玉印有100多方。
此谱流传有绪,封面有题跋:“光绪乙未八月在杭州市买得,越九年客鄂中节寺题。语冰。”“册中所列秦汉玺印皆精,不知为何人藏,审其芝泥,必乾嘉人所为。虽残册,亦可宝。”钤有“语冰”、“诸”、“崖师”印。由此可见,诸德彝(字语冰、崖师)光绪乙未年(1895)在杭州买到此谱时就只有四册,而且并不知道此谱是名贵的《顾氏集古印谱》,到1927年方介堪先生携谢磊明先生所藏《顾氏集古印谱》请诸德彝题跋时,他才知道自己收《顾氏集古印谱》藏的是《顾氏集古印谱》残本。到甲申年(1944),此谱由张鲁庵先生所藏,1962年,西泠印社筹备召开六十周年成立大会,张鲁庵先生家属将此谱捐赠印社收藏。
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又字个山、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亡后弃姓改名。清顺治五年(1648)削发为僧。善画花鸟竹木,以简略见胜,独出新奇。写意花鸟画脱胎于明代林良、徐渭等人,笔墨精练,含蓄蕴藉,丰富多彩,淋漓痛快,自成一格。画山水,大都是荒岭怪石,表现“残山剩水,地荒天寒”的境界,他的花鸟画成就最为突出,也最富个性,画鸟,多无名之鸟,形象怪异,表情奇特,体现了他高傲、冷漠和仇视现实的精神状态。清代中期“扬州八怪”,晚期“海派”及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巨匠,都受其熏陶。他的书法亦能博采众美,独标一格,具有点划流美、挺拔遒劲的风格。
西泠印社藏朱耷《孤禽图册页》为纸本,长26.5厘米,宽23厘米。国家一级藏品。整幅画面,仅在中下方,绘有一只水禽,落款为“八大山人”,书写连缀,寓“哭之笑之”状,款后钤“三月十九”印。图中禽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空,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缩颈,拱背,表现出一种受欺而不屈,傲兀不群的情态。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构图奇妙,笔法雄健泼辣,笔势朴茂雄伟,墨色淋漓酣畅。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情,反映了作者孤愤的心情和坚毅的个性,具有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色,为八大山人艺术成熟期的精品。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别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艺术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
西泠印社藏吴昌硕刻“西泠印社中人”印,材质青田石,印面为3.3厘米见方,印章高7.8厘米。印文“西泠印社中人”,边款:“石潜、辅之两兄属刻,持赠书徵三兄社友金石家。丁巳春仲,安吉吴昌硕”。此印是吴昌硕应印社创始人吴隐(石潜)、丁仁(辅之)之邀为印社早期社员葛昌楹(书徵)所作。葛氏为平湖著名藏家传朴堂后裔,辑有《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卷中收录有“西泠印社中人”印,但此后是印于葛氏处遗失,去向无人知晓。直至1977年,“西泠印社中人”印出现在上海某拍卖会场,并被西泠印社日本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拍得。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小林斗庵将此印作为珍贵的礼物奉赠印社,使此印回归故里,成为印坛佳话。“西泠印社中人”刻于丁巳年(1917),吴昌硕74岁作品,朱文,篆法古朴,一派石鼓文气象,章法处理上富有变化,线条斑驳厚实,边框处理独具匠心,为吴昌硕晚年炉火纯青的绝世佳品。
西泠印社藏三老碑旧拓本,为佳手精拓,墨色均匀,字迹清晰,碑文书体介于篆隶之间,浑朴遒厚,极为醇古。是书法史上古隶向汉隶过渡时期,体现在刻石书法上的典型之作。拓片四周还有丁辅之、王福庵、邓散木等许多西泠名家题跋,韩登安题署,落款的年代均为丁亥年秋季(1947),是年重阳西泠印社曾举行补行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此拓本的收藏者可能参加了当时的盛会,所以有幸在同一时间请到来自各地的西泠名家题跋。拓本上还钤有数十方鉴赏、鉴藏印,更使其璀璨琳琅,弥足珍贵。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年号悔迟、云门僧等,诸暨枫桥(今属浙江)人。明代杰出的人物画大师。幼年时喜欢绘画,显露出艺术天才,曾师从浙江画家蓝瑛学画。后广师古人传统,不拘成法,富于创造。崇祯年间在北京为宫廷作画,明亡后,至绍兴云门寺落发为僧,后到杭州以卖画维持生计。陈洪绶能作诗文,善书法,而以绘画成就最高,尤其擅长人物。他的人物画受北宋李公麟影响,大胆突破前人的陈规,擅长深刻提炼形象,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个性,重视神情,而表达含蓄,线条简洁质朴,富有金石意味,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除传统绘画外,他还创作了《水浒叶子》《西厢记》等多种版画插图,对后世影响很深。
西泠印社藏陈洪绶绘抚乐仕女图为绢本,设色,长125厘米,宽61厘米,是陈洪绶人物画的典型之作,国家一级文物。图中四位仕女相顾而立,其中一人怀抱乐器,一人端着插有梅枝的花瓶,画面中主要人物手持一柄如意,眉目端凝,神态自然。此图布势简洁,具有古典风韵。陈洪绶笔下的仕女,眉毛和眼睛的距离很宽,这些变形、夸张的美女,长着大大的鼻子,神态动人,体形圆润丰满,是从唐代仕女形象中演变而来的。设色清淡闲雅,仅在人物的嘴唇上轻点朱红,其于颜色若淡若无,面部用“三白法”即面部额上、鼻尖、下巴三块用白粉铺设,显得十分纯洁丰盈。人物装束古雅而显妩媚,飘动的衣饰使形体带有一定的动感。在表现技法上笔墨工整,勾线细若游丝,刚中见柔,拙如古篆,力度雄健。画面虽用笔简练,但人物形象却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陈洪绶人物绘画的奇妙境界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邓石如隶书取法汉碑,又不拘泥于描摹汉碑的形貌,能透过断续残缺的剥蚀痕迹,以表现碑书之气势与意趣为旨,其书以遒劲爽利。气势豪放取胜。邓氏对隶书的独到理解在这幅作品中亦有较充分的展现。用笔铺毫直行,以完整、沉实的点画运笔表现隶书之挺键、厚实,又参以北碑的用笔形态和技法,在收笔、波折和接笔处,以方直的笔画造型为之。此幅作品正是糅合了汉碑与魏碑的特点,而使其面貌更为特出,虽然少数用笔、结体尚不够成熟自然,或也如李瑞清所评“完白隶书,下笔驰骋,殊乏蕴藉,但瞻魏彩,有乖汉制”而无不可议论之处,然而站在邓氏对隶书创作的阶段性探索和尝试这一角度来看,此作新异面貌之价值或也正是在于此。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少年时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但后来屡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徐渭一生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且独树一帜,给当代和后代留下深远的影响。徐渭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自谓“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合秩序,为后来书法家效仿。徐渭书法以行草书最佳,能以隶书笔法融入行书,尤为独创。平生仰慕王羲之人品书艺,对王羲之的书法心摹手追,但带给他巨大影响的是宋人的书法作品,其中其取法最多的是宋代米芾。
西泠印社藏徐渭草书七律作品为纸本,长353厘米,宽104厘米,是其草书巨制,可称代表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书录了唐代岑参的七言律诗一首:“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启首处钤有“漱仙”印,落款徐渭,款后钤有“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湘管斋”三方印章。整幅作品结字率意,笔势酣畅,布局茂密遒劲,用笔纵肆淋漓。通过用笔的提、按、顿、挫等技法,使线条的虚实、长短、欹正、枯润、收放及空间的留白等跃然于纸上。作品充满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宣泄和个性的张扬,笔墨恣肆,不计工拙,将所有的才情、悲情都融入笔画之中,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体现出“书为心画”的至高境界,带给我们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张熊(1803—1886),字寿甫、子祥,号西厢客、祥翁,又号鸳湖外史、鸳湖老人。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精绘画,人物、山水、花鸟、翎毛、蔬果、虫鱼皆能,善书法、篆刻。张熊习画从传神写照入手,初师从湖州名家石梁,后师从苏州夏之鼎,得花鸟写生之法。早年在湖州经营古董业,精于鉴赏,收藏金石书画甚富,中年在上海卖画,成立画室,广收门徒,并与吴昌硕结为忘年交。张熊的作品雅俗共赏,在当时杭嘉湖一带十分流行,称为“鸳湖派”。其花卉颇受称誉,谓之“纵逸似周之冕,古媚如王武”。风格早年细秀明润,晚年以劲厚见长。
西泠印社收藏的张熊花卉扇面为泥金成扇。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扇面书画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的载体是具有实用意义的祛暑工具,而扇子的制作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工艺技术水平。扇面上的书画更为其增添艺术观赏性,明清以来,它的欣赏层面最为广泛和普及。扇面书画虽尺幅天地,但其包含的艺术含量却相当丰富,在经历长达一千七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后,已成为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散发着不息的生命力。此幅扇面为泥金底,画家用没骨法画紫菊、红花,笔墨勾勒简练,设色清润淡雅,盛开的花朵和挺秀的枝条及婀娜的叶子皆用色彩染成,以中锋勾叶筋,潇洒挺健,紫菊花瓣舒展,得自天然。花上嬉戏的草虫,双须挺劲,形神刻画入微,神态闲逸,使整个画面充满协调感,整幅画给人一种素雅清淡与金碧辉煌的强烈对比,形成华贵与素雅的双重美感,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充分表现了画家的技巧和功力。此类小品最见生活情趣,清芬可闻,佳味若尝,极为大众喜爱。
毛公鼎,全称《毛公厝鼎》,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根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此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相传曾为陈介祺、端方等收藏,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毛公鼎圆口圆腹,沿上有立耳相对,鼎腹下三足呈马蹄形,腹饰以重环吻、弦纹各一圈。通耳高53.8厘米,腹深27.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其内壁铸有铭文长达497字,为皇皇钜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长方,较散氏盘稍端整。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赢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赞誉。近代书家李瑞清评价“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书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秦篆近隶,汉篆实分,故篆舍周末由。而孟鼎之实质,克鼎之宽博,散盘之英獒,齐侯罍之变化者珮琚鸣玉,穆雍趋跄,则推断此鼎矣”。其铭文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之一,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
现藏于西泠印社的毛公鼎拓本,为西泠印社理事杨鲁安先生捐献。拓本为薄棉连纸本。据杨鲁安先生题跋所记为著名金石家陈介祺良工姚公符精拓,拓出的铭文与器形浑然一体,加之裱工精美,使之相得益彰。拓本上方有著名文物专家王襄先生的的题署。左下有藏家题跋:“陈寿卿藏器甚夥,当时贾人愿拓者皆有定值,为广流传也,独此鼎不轻易示人,有以五十金求一拓片而不可得,亦足见宝贵之重也。辛亥六月凤山识于荆州节署之九思堂”。右下为杨鲁安先生所跋:“此鼎于道光二十年关中岐山县庄白村出土,为周宣王时重器,铭文为四百九十七字,字极精美,初为苏氏兆年、亿年兄弟收得,秘藏于西安,到咸丰二年才运至北京,以重值售归陈介祺,陈氏盛赞此鼎较小而文字几多五百,盖自宋以来未之有者,典浩之重,篆籀之美,真有观止之叹,数千年之奇,于今日遇之良有厚幸矣。陈氏得鼎,有怀璧之惧,秘不示人,拓本向不外传。宣统二年其孙孝笙以万两银卖与端方,端方死后鼎又易主,抗战前夕叶恭绰为保此鼎不致外流,以高价购得,几经流离,于抗战胜利后,重归南京中央研究院所藏,一九四八年底运往台湾,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陈列。毛公厝鼎精拓本极为难得,当年吴大澂索拓,照付白银百两,此本为陈介祺良工姚公符精拓,可宝也”。拓本上还钤有“文字之福”“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簠斋藏三代器”“海滨病史”“十钟主人”等鉴赏印,使拓本更显珍贵。
“历史印迹”西泠馆藏印玺系列部分作品欣赏 - 学术交流 - 中国书法家画家网
来源:中国书法家画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