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一睁眼,嘴里黏糊糊的,脑袋像是被棉被闷了一宿,晕乎乎地爬不起来。你以为是昨晚熬夜的锅,硬撑着吃口早餐,胃里却开始胀气,到了下午两点,眼皮沉得像挂了铅。洗完澡,皮肤还是腻腻的,像没洗干净。这些毛病,你是不是也常碰上?别急着怪自己懒,这可能是脾胃在跟你“闹脾气
清晨一睁眼,嘴里黏糊糊的,脑袋像是被棉被闷了一宿,晕乎乎地爬不起来。你以为是昨晚熬夜的锅,硬撑着吃口早餐,胃里却开始胀气,到了下午两点,眼皮沉得像挂了铅。洗完澡,皮肤还是腻腻的,像没洗干净。这些毛病,你是不是也常碰上?别急着怪自己懒,这可能是脾胃在跟你“闹脾气”,身体里“湿气”太多,拖着你走不动道。
这种“湿气”不是下雨天的潮气,而是身体里的一种状态。脾胃是咱们身体的“后厨”,负责把吃的喝的变成能量。可要是脾胃“火力”不够,食物消化不畅,水分就堆在身体里,像屋子没干透的墙,黏黏的,沉沉的。尤其是阴雨天,空气潮湿,身体更觉得重,像背了个湿漉漉的包袱。数据上,近几年中医门诊里,脾胃虚弱、湿气重的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20到40岁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饮食没规律,湿气问题更常见。
嘴里发黏,吃啥都没味儿,想整点辣的咸的提提神,结果胃更胀了,像塞了团棉花。这不是你馋,是脾胃在喊“忙不过来”。中午吃完饭,困得恨不得趴桌上睡一觉,明明睡了八小时,还是觉得累。这可不是你偷懒,是湿气在拖后腿,让你整个人像被泡了水的木头,沉甸甸的。看看舌头,边上是不是有齿印,舌苔厚得像刷了层白漆?这些都是身体在提醒:脾胃累了,湿气得管管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湿气重”,就猛喝凉茶、吃清淡,以为这样能“去湿”。错!光吃水煮菜,不碰主食,短期内感觉轻了点,可时间长了,脾胃没燃料,火力更弱,湿气反而更重。有人觉得自己多出汗就能排湿,蒸桑拿、跑步跑得满头大汗,觉得特爽。结果呢?第二天还是沉甸甸的。为什么?汗是水,湿是“黏糊糊”的状态,强出汗伤了身体的津液,反而让脾胃更虚。数据说,过度出汗可能让身体水分流失20%以上,脾胃功能更吃力。
还有人觉得自己“上火”,就猛灌冰饮、凉茶。胃一冷,消化更慢,湿气像被冻住了,跑不出去。脾胃就像家里的抽湿机,机器坏了,你开再大的窗也没用。得先把脾胃的“火”点起来,才能把湿气慢慢赶走。中医讲,脾胃喜温不喜寒,冰的凉的吃多了,等于给脾胃泼冷水,消化能力直接“熄火”。
咋办呢?从一顿饭开始。早餐别整冰牛奶、冷面包,换成热乎乎的粥,或者杂粮饭,配个鸡蛋、点豆腐干,暖暖胃。午饭晚饭吃七八分饱,少碰油腻的炸鸡、甜腻的奶茶。生冷的东西,偶尔吃吃当奖励,千万别当家常便饭。有人说,早上没空煮粥咋办?提前一晚把米泡好,电饭锅定时,早上起来热腾腾的粥就好了,省事又养胃。
水得喝对。别等口渴了才灌水,也别一口气喝太多。白天小口小口喝温水,像给身体慢慢“浇水”。晚上睡觉前少喝点,免得半夜老跑厕所。数据显示,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到2000毫升水,温水最好,冷水伤脾胃。汤也得悠着点,别喝得太晚,胃来不及消化,湿气又堆上了。
运动也得讲方法。每天20到30分钟快走、骑车,或者练练八段锦,微微出汗就行。别把自己逼成“汗人”,运动完拉拉筋,擦干汗,换身干衣服,别让湿气又钻回去。研究说,适度运动能提高脾胃消化效率20%到30%,还能让心情舒畅,湿气自然少几分。
生活习惯也得改改。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给身体留点“烘干”时间。久坐一小时,起来走两步,伸伸胳膊腿。阴雨天少去潮湿的地方,回家开窗通风,抽湿机用起来。别小看这些小动作,长期坚持,湿气慢慢就没那么嚣张了。中医讲,脾胃虚弱的人,生活规律特别重要,熬夜、乱吃东西,都是给湿气“加码”。
情绪也得管管。心里憋着事,急得抓耳挠腮,像把湿毛巾捂在心里,越捂越沉。试着跟朋友聊聊,写写日记,或者出去走走,心情通畅了,湿气也少点。生活里这些小事,就像给家里通风换气,慢慢地,身体就不那么“潮”了。
脾胃虚弱、湿气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熬夜、吃得杂、心情乱,这些小习惯堆起来,身体就慢慢“湿”了。别急着找啥神奇药方,也别跟自己过不去。从一顿热乎乎的早餐开始,一次舒舒服服的运动,一场踏踏实实的睡眠,慢慢来,身体会给你好脸色。等你再照镜子,舌头干净了,步子轻了,心情也亮了。温柔点对待自己,身体会悄悄告诉你:我好起来了。
来源:天天在线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