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西中部的小城文水,一辆辆满载黄牛肉的货车,正驶向远方。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四川资阳,花园基地的工人熟练地打包盆栽花卉,每天有8-9万个包裹从这里出发,为身在钢筋水泥世界的都市人送去一份“田园绿意”。
在山西中部的小城文水,一辆辆满载黄牛肉的货车,正驶向远方。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四川资阳,花园基地的工人熟练地打包盆栽花卉,每天有8-9万个包裹从这里出发,为身在钢筋水泥世界的都市人送去一份“田园绿意”。
这两个场景,看似并不相关,却通过同一个平台,完成了从田间地头到城市生活的跃迁。这个平台,就是拼多多。 从2015年拼好货(拼多多前身)以“社交拼团”模式切入水果生鲜市场起,拼多多便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它没有选择在电商巨头环伺的红海中硬碰硬,而是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此后,拼多多始终将农业作为发展的战略方向,持续加大投入。就在最近,拼多多发布“千亿扶持”项目,正式启动“多多好特产”行动,再度重仓农业。电商铺路,重构农业产业模式
在山西文水,黄牛肉曾是农户的骄傲,也是他们的隐痛。优质的黄牛肉只能以低价卖给批发商,利润被层层剥削。直到2019年,返乡创业青年李诗宣,借助拼多多的平台机遇,让文水肉制品有了直面消费者的机会。 在拼多多掘到“第一桶金”后,李诗宣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链的升级。他投入千万引入冷库,为黄牛肉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排酸、急速锁鲜、冷库储存……经过一系列升级改造,牛肉的保鲜期延长了三十天,之后他看准时机引入精加工、深加工环节,终于让高品质的文水牛肉,敲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大门。从输血到造血,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拼多多电商平台机制,帮助农产品实现了销售渠道的拓展, 而如今 “千亿扶持”项目,则体现了平台主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4月3日,拼多多宣布推出“千亿扶持”,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4月7日,“千亿扶持”正式启动“多多好特产”专项,深入农牧产区调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推出定向扶持方案,助力农牧产业增产增收。 “多多好特产”农业专项的首站选在了江苏连云港。连云港拥有丰富的海鲜资源,盛产皮皮虾、梭子蟹、对虾等,但长期以来,当地海鲜产业面临产品结构单一、品质生鲜运营能力不足的困境。重构农业全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传统农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效率低下,农户辛苦一年却难以增收,消费者也因此承担了更高的价格。 “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主体是产业端,消费主体是广大消费者,电商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同时承担了流通和分配两个职能。”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数字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胡麒牧指出,“无论是补贴消费者还是商家,本质都是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而拼多多采取的做法是, 构建一个用户、商家和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性地重构农业产业链的四个环节: 从生产端看,文水牛肉产业发生的变化显而易见。过去,当地养殖户只能将屠宰后的牛肉简单分割成两半运往外地,利润大头被中间商攫取。如今,通过与拼多多商家合作,牛肉、牛肚被精细加工成小包装产品,还有了牛肉干等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养殖户收入水涨船高。 从分配和流通端看,拼多多“产地直发”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层层壁垒,让农户直连消费者。这不仅让农户获得了更多产业利润,也激发了他们改良产品的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从消费端看,拼多多通过社交拼团、直播带货等创新模式,降低了农产品获客成本,通过品牌打造,提升了农产品的溢价能力。此外,在资阳园艺的故事中,海妈团队将盆栽定制成受都市青年喜爱的“治愈”产品,赋予了传统农产品新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在此之上, 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以海妈店铺为例,店铺日均订单超过5000单,带动了当地500多人就业。 从最初的农产品上行,帮助农产品出村进城、打开新销路,到如今全面赋能农业产业链,拼多多用十年光阴,为中国传统农业带来了全新叙事。 当低温冷库中的工人将砧板上的牛肉分拣封装,当花卉基地里的专员用双手为盆栽系上绸带,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正通过无数根数字毛细血管,汇聚成中国农业变革的澎湃动脉。来源:农夫小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