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正统王朝”始终是史书书写的核心——从夏商周到元明清,这些政权因延续时间长、掌控核心疆域、获得广泛认同,被载入正史序列。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批“特殊政权”:它们或由权臣篡位建立,或为农民起义所建,或沦为外族的傀儡工具,最终因合法性争议、存在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正统王朝”始终是史书书写的核心——从夏商周到元明清,这些政权因延续时间长、掌控核心疆域、获得广泛认同,被载入正史序列。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批“特殊政权”:它们或由权臣篡位建立,或为农民起义所建,或沦为外族的傀儡工具,最终因合法性争议、存在时间短暂等原因,未被后世普遍视为“正统”。今天,我们就来盘点这16个“非主流”政权,看看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朝代更替图
一、先秦:最早的“篡位争议”——寒朝(约前1973年—前1933年)
作为史料记载中最早的“争议政权”,寒朝的建立充满了“颠覆色彩”。夏朝中期,权臣寒浞趁夏王相统治薄弱,发动叛乱夺取王位,建立寒朝。但这个政权始终缺乏充足的考古证据支撑,且传统史书(如《史记》)多将寒浞视为“篡逆者”,认为他破坏了夏朝的正统传承,因此寒朝从未被纳入正统王朝体系,只作为夏朝历史的“中断插曲”被提及。
夏寒浞冢
二、两汉之间:最知名的“改革失败者”——新朝(公元8年—23年)
提到“不被承认的政权”,新朝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以“禅让”之名篡汉,建立新朝,随后推行“土地国有”“废除奴婢”等激进改革。但改革脱离实际,加上天灾不断,最终引发绿林、赤眉起义,新朝仅存15年便覆灭。后世史家(尤其是东汉史官)为维护汉朝正统,始终将新朝视为“汉统的中断”,王莽也被贴上“篡贼”标签,新朝自然无法跻身正统。
王莽像
三、东汉末年:最短命的“称帝闹剧”——仲氏政权(197年—199年)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袁术是第一个敢公开称帝的诸侯。公元197年,他凭借手中的“传国玉玺”,在寿春称帝,国号“仲氏”。但此时天下仍以“汉”为正统,袁术的称帝行为遭到曹操、刘备、吕布等势力的共同反对,加上其统治残暴、粮草匮乏,短短两年后便兵败身亡。这个政权不仅存续时间短,还因“逆潮流而动”,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称帝笑话”,从未被承认。
袁术画像
四、南北朝:两次“短命篡逆”——桓楚(403年—405年)与侯汉(551年—552年)
南北朝是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也诞生了两个“一闪而过”的争议政权。
桓楚(403年—405年):东晋权臣桓玄趁朝廷内乱,率军攻入建康,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但他登基后沉迷享乐,很快引发刘裕等将领的反抗,仅两年就被推翻,晋安帝复位,桓楚彻底消失。
侯汉(551年—552年):南梁将领侯景发动“侯景之乱”,攻破建康后杀死梁武帝,于551年称帝,国号“汉”(史称侯汉)。侯景统治期间大肆屠杀百姓,激起民愤,次年就被梁军击败,政权随之瓦解。这两个政权均因“篡逆”和“残暴”,被后世视为南北朝的“叛乱政权”,毫无正统可言。
南北朝政权变更图
五、唐宋之间:叛军与起义者的“短暂狂欢”——大燕(755年—762年)与大齐(880年—884年)
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由“反贼”建立的政权:
大燕政权(755年—762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后,于756年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接管叛军,继续沿用“大燕”国号。这个政权虽一度占领长安、洛阳等重镇,但本质是叛乱武装,最终被唐朝平定,自然被视为“叛军政权”。
大齐政权(880年—884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后,于880年建立“大齐”政权,试图取代唐朝。但起义军缺乏治理经验,加上唐军反扑,仅4年后就被消灭。传统史观将其归为“农民起义势力”,而非正统王朝。
黄巢点将台
六、两宋:外族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楚(1127年)与伪齐(1130年—1136年)
“靖康之耻”后,金朝为控制中原,扶植了两个傀儡政权,这两个政权不仅不被宋朝承认,连金朝也只是将其当作“统治工具”:
伪楚政权(1127年):金朝攻破开封后,强迫北宋大臣张邦昌称帝,建立“楚”(史称伪楚)。但张邦昌深知自己是“傀儡”,仅在位33天就主动退位,迎立宋高宗,伪楚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傀儡政权之一。
伪齐政权(1130年—1136年):金朝见张邦昌“不听话”,又扶植北宋降臣刘豫在大名府称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伪齐统治期间横征暴敛,遭到中原百姓反抗,且金朝对其始终不信任,最终在1136年将其废除,这个政权连“工具人”的角色都没扮演多久。
岳飞壁画
七、元末:群雄逐鹿中的“失败者”——大宋(1355年—1368年)与陈汉(1360年—1364年)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席卷全国,诞生了两个短暂的政权,但最终都被朱元璋取代:
大宋政权(1355年—1368年):红巾军领袖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被拥立为“小明王”,国号“大宋”,成为反元势力的名义共主。但韩林儿缺乏实权,最终在1367年被朱元璋派人“淹死”,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这个“大宋政权”被彻底抹去。
陈汉政权(1360年—1364年):红巾军将领陈友谅不满朱元璋崛起,在江州称帝,国号“汉”(史称陈汉)。他与朱元璋展开多次大战,最终在鄱阳湖之战中战败身亡,陈汉政权随之覆灭。这两个政权均因“未完成统一”且被明朝取代,未获正统地位。
红巾起义
八、明末清初:“流寇”与“叛军”的末路——大西(1644年—1647年)、大顺(1644年—1645年)与吴周(1678年—1683年)
明朝灭亡前后,三个政权因“非正统性”被钉在历史的“争议柱”上:
大西政权(1644年—1647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统治四川地区。但他统治期间实行严刑峻法,加上清军入川,1647年张献忠战死,政权瓦解,清廷和南明均称其为“流寇”。
大顺政权(1644年—1645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推翻明朝后建立“大顺”政权。但他未能稳定局势,很快被清军击败,1645年李自成战死,大顺政权崩溃,清廷视其为“闯逆”,不承认其合法性。
吴周政权(1678年—1683年):吴三桂降清后又发动“三藩之乱”,1678年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史称吴周)。但此时清朝统治已稳固,吴三桂称帝仅5个月就病死,1683年吴周政权被清军彻底平定,自然无法获得承认。
李自成塑像
九、近代:最耻辱的“傀儡工具”——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与伪满洲国(1934年—1945年)
近代史上的两个争议政权,一个是农民起义的代表,一个是外族侵略的产物: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建立“太平天国”政权,与清廷对峙14年。清廷始终称其为“粤匪”,但近代以来,史学界逐渐认可其反封建、反侵略的意义,不过仍未将其视为“正统王朝”。
伪满洲国(1934年—1945年):这是日本侵华期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的傀儡政权,统治中国东北。这个政权不仅不被中华民族承认,也未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1945年随日本战败而覆灭,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傀儡政权”之一。
伪满洲国就任仪式
结语:正统之外,更见历史的复杂
这16个“不被承认”的政权,有的是权力斗争的产物,有的是时代动荡的缩影,有的则是民族耻辱的见证。它们之所以未获“正统”地位,或因缺乏合法性,或因存续时间短,或因违背历史潮流。但正是这些“非主流”政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有“正统王朝”的辉煌,也有分裂与动荡的侧面;而“正统性”的标准,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从“天命所归”到“民心向背”,再到“民族认同”,这些政权的存在,恰恰是中国历史复杂性的最好注解。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