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古称零陵,广西罕有的千年古郡,舜帝秦始皇都在这打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05:21 1

摘要:一提起全州,好多人第一反应是“桂林的一个县”,顶多再补一句“那儿的醋血鸭很有名”。可要是深挖历史就会发现,这地方简直是华南的“历史富矿”——最早的“零陵”就在这儿,舜帝南巡在这儿画上句号,秦始皇设县把这儿当“岭南跳板”,汉武帝升郡让这儿成了行政中心。从“零陵”

唐 榕

一提起全州,好多人第一反应是“桂林的一个县”,顶多再补一句“那儿的醋血鸭很有名”。可要是深挖历史就会发现,这地方简直是华南的“历史富矿”——最早的“零陵”就在这儿,舜帝南巡在这儿画上句号,秦始皇设县把这儿当“岭南跳板”,汉武帝升郡让这儿成了行政中心。从“零陵”到“全州”,名字变了两千年,但骨子里的“古郡底气”从没丢。

今天咱就扒扒全州的由来,看看这个被低估的小城,藏着多少华夏文明的“南方密码”。

先聊根源:“零陵”才是全州的“曾用名”,藏着舜帝的眼泪

要讲全州的由来,得先从“零陵”这两个字说起——这是全州最早的“官方认证名”,比“全州”早了一千七百多年,还藏着个让古人掉眼泪的故事。

很多人以为“零陵”就是“零号陵墓”,其实完全会错意了。“零”在古汉语里是“涕零”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哭鼻子”;“陵”虽然和帝王坟墓沾边,但在这儿更像个“精神坐标”。合起来,“零陵”就是“让世人落泪怀念的地方”,而让大家哭的,正是上古贤君舜帝。

《史记·五帝本纪》里写得明明白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意思是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古国的边境,葬在江南一个名叫九疑山的地方,那个地方叫零陵。四千多年前,舜帝都快七十岁了,放着中原的舒服日子不过,非要带着随从往南方跑,说是为了“安抚百越部落”,还把中原的种稻技术、礼仪规矩传到南方。

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全州地处五岭交汇之地,湘桂走廊的要塞,中原进出岭南的咽喉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舜帝也不可谓不知,所以一定要去那里看看。

可那时候的苍梧(今全州一带)可不是宜居地,到处是瘴气,走三步能撞见毒蛇,走五步得砍荆棘,比现在的“荒野求生”还凶险。

舜帝走到全州湘江边时,由于年事已高,又长途跋涉,身体彻底扛不住了——又累又染了瘴气,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还惦记着老百姓,嘱咐手下:“把我葬在九疑山下,让我看着百越人学会种庄稼、懂道理。”

消息传开,不管是中原随从还是本地部落,都哭得稀里哗啦。为了纪念这位仁君,大家就把他下葬的这片地方叫做“零陵”。后来唐朝诗人宋之问路过全州,想起这段往事,写了句“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把“零陵”的悲情与思念写得淋漓尽致。所以说,全州的第一个名字,从诞生起就带着温度,不是冰冷的行政区划,是古人对“仁政”的集体向往。

全州文化公园里的舜帝雕像

先秦高光:秦始皇给全州“转正”,零陵县成岭南“第一行政打卡点”

舜帝死后一千多年,全州迎来了第二个“人生高光”——被秦始皇看中,成了岭南开发的“桥头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统一中原,眼睛就盯上了南方的岭南。可打岭南是块硬骨头:从中原到岭南得翻五岭山脉,船到全州就走吧了了——那时候灵渠还没有开通,粮草运输全靠人扛马驮,走一趟得半个月,五十万大军要是等着吃粮,早饿趴下了。这时候谋士李斯给秦始皇指了条明路:“陛下,苍梧之野(全州)有舜帝旧地,挨着湘江能行船,是进军岭南的绝佳中转站!”

秦始皇一听拍案叫绝:“好,就这么办!在那儿设个县,管粮草、通消息,名字就叫‘零陵’!” 就这样,公元前221年,“零陵县”正式在全州挂牌成立,这是广西历史上第一个县,比桂林设县早了两百多年,堪称岭南“行政第一打卡点”。

当时的零陵县可不是小县城,是实打实的“军事重镇”:北边连着长沙郡,负责接收从长江运来的粮草;南边对着岭南前线,士兵休整够了就从这儿开拔;中间还得盯着周边的百越部落,防止他们偷袭粮草道。

有了这个“跳板”,秦军才顺顺当当拿下岭南,建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可以说,秦始皇能把岭南划入版图,全州功不可没——要是没有这地方中转,秦军说不定早饿死在五岭山里了。

现在全州城西的秦汉古墓群里,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出土的秦代铜剑刃口还很锋利,陶仓里装着碳化的稻谷,显然是当年秦军的“军粮储备库”;湘江边的古渡口,石头上还留着秦代船锚磨出的凹槽,见证了粮草运输的繁忙。

秦军征服岭南

汉代升级:汉武帝给全州“提干”,零陵郡成华南“文化中心”

到了汉武帝时期,全州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从“县”升级成“郡”,成了华南的“行政兼文化中心”。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岭南趁机独立,赵佗建了南越国,零陵县成了“两国交界地带”,冷清了好一阵子。直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大军灭了南越国,重新把岭南纳入版图,一瞧零陵县这位置太重要了,只当个县实在委屈,干脆升级成“零陵郡”,郡治就设在全州。

这下零陵郡的地盘大了去了,辖7县4侯国(后增至8县5侯国),管着现在的广西桂林大部,湖南永州、邵阳一带,成了名副其实的“华南枢纽”。当时的全州有多牛?交通上,湘江能通船到长沙,再顺长江到武汉;陆路上,“湘桂走廊”从这儿穿过,骑马能直达桂林、南宁,不管是官员上任还是贡品进京,都得从这儿过,活脱脱一个“古代物流中心”。至今,古零陵县城对面,湘江边上的建安村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古建筑,那是秦军堆放粮草物资的地方。汉代古海上丝绸之路水运通道打这儿经过,该村发展成为繁华的商埠,各路商家齐聚于此。现如今,这个不足千人的村庄,生活着18姓人家。

文化上更是热闹。汉朝派来的官员在这儿建学校、办私塾,教老百姓读儒家经典,舜帝的传说也从这儿往南传播,慢慢成了华南的“文化符号”。考古学家在全州挖到过汉代的竹简,上面写着《论语》的片段,显然是当时学生的课本;还有汉代的铜镜,背面刻着“舜帝教耕”的图案,可见舜帝的故事在这儿多深入人心。

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里说“零陵有舜庙,岁时祭祀”,可见当时全州的舜帝庙已经成了重要的祭祀场所。要是穿越回汉代的全州,既能看到运粮的商船往来湘江,又能听见私塾里的读书声,比很多中原县城还繁华。

西汉时期的零陵郡区位图

名字变迁:从“零陵”到“全州”,藏着行政区划的“千年拉锯”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最早的零陵在全州,后来咋成了永州的代名词?这就得说说全州名字的“变迁史”,堪称一场行政区划的“千年拉锯”。 东汉时期,零陵郡的郡治从全州迁到了现在的湖南永州。为啥搬家?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来,岭南的开发重心往东边移,广州、桂林慢慢热闹起来,永州挨着潇水,和岭南的交通比全州更方便;二来,全州靠近湘江上游,经常发洪水,郡治的房子老是被淹,官员们实在受不了,干脆搬到了地势高的永州。

郡治一迁,“零陵”这个名字就慢慢和永州绑定了。到了唐代,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写了《捕蛇者说》,一句“永州之野产异蛇”让永州的“零陵”出了名,反而没人记得最早的零陵在全州了。但全州人从没忘本,当地的地方志里清清楚楚写着“秦置零陵县,治今全州”,湘山寺里的宋代碑刻还刻着“古零陵治所”,算是给全州的“零陵正统”留了证据。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全州才正式有了“全州”这个名字。楚王马希范把零陵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全州”,取“全楚之门户”的意思——因为这儿是楚国南边的门户,守住全州就能守住湖南,名字里透着满满的战略重要性(有说是因为当时县内出有个得道高僧全真和尚,颇负盛名,就将湘源县升级为州,以他之名取名全州,但我觉得前者更可信)。

从“零陵”到“全州”,名字变了,但这儿作为“南北咽喉”的地位,从来没变过。

五代十国时期正式命名为全州

烟火气:全州的“舌尖与民俗”,藏着千年的生活智

聊完历史,再说说全州的“烟火气”——能让千年古郡活下来的,从来都是美食与民俗。

先说吃的,全州的特产能追溯到秦代,连秦始皇都惦记。最出名的是“全州醋血鸭”,堪称“黑暗料理界的天花板”——把鸭肉炒熟,倒进掺有米醋的鸭血,看着吓人,吃着酸辣开胃。这道菜据说源于古代行军:士兵打仗时没调料,就用鸭血拌醋当酱料,没想到味道绝佳,慢慢成了当地名菜。现在去全州,不管大小饭馆都有这道菜,老板会得意地说:“没吃过醋血鸭,等于没来过全州!”

还有一道名菜——全州禾花鱼。因长期放养在稻田里,食水稻落花长大而得名。相传北宋时期,全州人陶崇在朝廷做官,将家乡的禾花鱼干带去京城,宋理宗吃了念念不忘,要求全州知州进贡,满朝文武也趋之若鹜,全州禾花鱼从此成为贡品,天下闻名。

民俗方面,最热闹的是“舜帝祭典”。每年农历八月十二(传说舜帝诞辰),全州舜皇山一带都会办祭典,老百姓穿着传统服饰,摆上五谷、米酒祭拜,还会唱《舜帝歌》,歌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听不懂但透着虔诚。就连全州人的性格,都带着古零陵的影子:像舜帝一样实在,像秦军一样豪爽,招待客人必上醋血鸭、湘山酒,临走还得塞两瓶湘山酒,让人心里暖暖的。

广西名菜全州醋血鸭

尾声:全州的“魂”,从来不是名字,是故事

现在去全州旅游,还能摸到古零陵的“魂”:去舜皇山走一走,那儿的古茶树可能还是舜帝当年种下的;去湘山寺拜拜,庙里的碑刻记载着零陵县的兴衰;去湘江边看看,江水还像两千多年前那样流淌,只是当年的秦军战船换成了游客的小船。

有人说,全州没了“零陵”的名字,就丢了灵魂。但其实不是,名字只是个代号,真正的灵魂藏在故事里:藏在舜帝“为民南巡”的传说里,藏在秦始皇“开疆拓土”的兵戈里,藏在汉武帝“传播文明”的竹简里,更藏在醋血鸭的香味里、庙会的歌声里。 就像南宋诗人陆游路过全州时写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潇湘大地的诗意,一半在永州的异蛇里,另一半就在全州的千年故事里。

下次再有人说“零陵在永州”,你就可以笑着告诉他:“不对,最早的零陵在广西全州,那儿埋着舜帝,藏着秦始皇的粮草,还有能让你吃撑的醋血鸭。”

最后问大家一句:要是能穿越回古零陵,你想跟着舜帝学种稻,还是跟着秦军运粮草?来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