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万人关注,他成了百万网友的“语文老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9:06 1

摘要:教育数字化浪潮中,一位县中教师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朱林鹏,浙江临海回浦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哔哩哔哩教师博主“教书琐记”。他凭借在B站持续分享高质量的课堂实录,不仅突破了地域和资源的限制,更在“教”与“学”的循环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教育数字化浪潮中,一位县中教师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朱林鹏,浙江临海回浦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哔哩哔哩教师博主“教书琐记”。他凭借在B站持续分享高质量的课堂实录,不仅突破了地域和资源的限制,更在“教”与“学”的循环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他以语文解读生活,让生活融入语文的课堂实录,记录着语文之美,受到了广大网友和学生的喜爱,在B站他的账号“教书琐记”在B站有30.6万人关注。回望最开始出发的那个原点,朱林鹏的故事有着一个朴素的初衷:应对职业倦怠期,和面对新教材改革的挑战。

他开始持续性、系统性地在B站上传课堂实录。尤为可贵的是,朱林鹏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费曼学习法”的精髓:以“教”为“学”。他巧妙地将线上分享转化为深化教学的利器,借助广泛即使的反馈,反哺课堂设计,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朱林鹏老师的成长路径,为更多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即在深耕专业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分享态度,让课堂跨越物理便捷,从而收获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职业课可能。

朱林鹏与学生们在一起

以下为朱林鹏自述——

毕业之后,浓重的乡土情结使我回到了家乡小城任教,成了一名普通的县中语文教师,小城生活节奏虽慢,但好在能离家人近一点。刚工作那会儿,我尤其喜欢分享同学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一瞬,里面记录了我们玩飞花令、诗词游戏的过程。我的学生们大部分都是B站用户,我常听他们聊天,他们聊喜欢的动漫作品、番剧。于是2019年开始,我在B站开设“教书琐记”账号,一开始仅仅是为了记录学生们的语文作品。

2022年,我进入工作的第七年,人说七年之痒,不可避免地我也产生了对这份工作的倦怠感。成为人师,当最初的好奇和新鲜都体验过后,我开始害怕自己会陷入重复生活。恰好此时,正迎上一次巨大的教学变革,2022年是我第一次接触部编版新教材。我开始把自己的课堂上的知识分享系统性的记录下来,拍摄成视频上传到B站。

一方面是记录我对新教材的适应和挑战,里面的很多篇目让我有一种新鲜感,也激发了我一些新的教学想法;另外一方面是以往的教学比赛中,我的表现没有很出彩,想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反馈提升自己。此外还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是为了我当时即将出生的孩子,我想记录下自己年轻时上课的模样,将来孩子上到同样课文时,或许能在B站看到爸爸的讲解,这个温暖的愿望,成为了我持续在B站创作的动力之一。

新教材容量大、文本新、理念新。如何把握教学重点、设计符合新要求的课程,对我是一项紧迫的挑战。这不仅意味着要面对新的课文和新的编排顺序,更意味着掌握全新的教学理念,把握新的重难点。像《登泰山记》这篇文章,之前老教材里是没有的。一开始接触这篇文章我其实不是很喜欢,觉得只是一篇游记。

但那天晚上备课的时候,我查阅了大量关于作者姚鼐的资料,越是走进他的生平经历,读懂他的人生选择,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越是深刻,它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的襟怀与抱负。在具体教学时,我抓住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在八个字,带领学生们领会其中旨趣。不管是课堂还是对我个人而言,这篇文章都给我带来了一些新感受,我很想记录下这一瞬。

其实,将自己的课堂实录上传到线上,对我有双重意义,它既是我探索新教材的“探险笔记”,也是我应对职业倦怠,寻求外界反馈的窗口。我想知道,我对于这些新课文的理解和讲解方式,能否真的打动屏幕另一端的人。

传统的教学反馈主要来自学生和听课教师,而在B站上每一条弹幕、每一个评论都成为了检验教学效果的第二面镜子。讲《答司马谏议书时》,我更多的从本文分析王安石的性格和特点。但视频发布后,许多有历史专业背景的网友,或者其他学科的老师,补充和提供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原因,这些反馈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课文的理解。等下一次再教这篇课文时,我能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这种来自真实课堂和线上观众的双重反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费曼循环——为了更清晰地“教”,我必须更深地“学”,而学生们和网友们对于“教”的反馈,又反过来修正和深化我的“学”。从这点而言,“教书琐记”这个账号,为我提供了“教”的新场域,和“学”的新标准。

成为一名网红教师,在线上分享自己的课程实录让我意识到,每一条视频其实相当于一节精致的公开课。“教书琐记”账号上播放量最高的一条视频,是我讲《项脊轩志》那堂课,播放量近百万。从备课上来说,做《项脊轩志》的案头工作时,我始终都在寻找一条能够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和逻辑脉络,如同串起一串珍珠项链,如果没有那根线,再璀璨的珠子也只是散落的个体。我最终将落点放在了归有光的人生理想和家族期望之间的张力上,我呈现的,是一种巨大的生命反差。我尝试提出几个层层推进的核心问题,借助大量的外部材料和生活化的案例,来解读这篇文章。

这样的备课,已经和日常课不同了。日常教学讲究扎实,而决定录制视频就如同准备一节公开课,我会更注重节奏的起伏、材料的精选和主线的清晰。因为视频前的观众需要被持续的吸引和打动。实际上,把线下课堂内容搬到线上,本身就是对我教学流程的锤炼。如何引出概念?如何层层递进?如何设计互动环节,如此种种最终都反哺到我的日常教学中。

做B站教学UP主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超级语文课》的导演通过我的视频关注到我,邀请我参加节目。去年年中一家出版社主动联系我,要将我的视频内容整理成书。这对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为我在职业发展上添加了助力。如果当初没有把自己的课堂内容网上,我想这些机会不会降临在一个普通县城教师身上。但更重要的是,线上课程分享让我更加热爱语文教学,看到那么多已经工作多年的观众,仍愿意静下心来听一堂高中语文课,它带来的触动是巨大的。

我想对一些也想要尝试做教学UP主的老师们说,如果没有太多的外界限制,鼓励大家多多分享,尤其B站上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多的,你只要架起一个手机,记录你的课堂,开始内容短没有关系,先把你觉得精彩的亮点记录下来分享出去,你会得到正向反馈。

我觉得自媒体给了老师拓宽课堂边界的机会,让更多不被看见的老师和课堂被看见。只要认认真真准备,哪怕是一节30分钟的、画面朴素,没有炫酷特效的日常语文课,有价值的内容一定会发光。

(来源:中国青年网

:郑琳琳

审核:林忠锦 张芬

来源:海峡教育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