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症状是什么?胫骨后倾角对其影响是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14:23 1

摘要: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典型特征包括骨质增生、软骨退化及骨赘生成等。

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典型特征包括骨质增生、软骨退化及骨赘生成等。

随着疾病发展,患者会经历膝关节的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膝关节出现畸形。

KOA是发病机制多与炎症、创伤、年龄、体重等等因素有关,对于膝关节炎患者的治疗,症状早期是以休息、改变生活习惯、药物、理疗以及关节腔注射药物等治疗为主。

疾病晚期主要以手术为主,其中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炎的重要手段,如全膝关节置换术或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UKA主要是通过对单纯一个间室膝关节病变部位进行置换,从而解除致病因素达到缓解疼痛、活动障碍及改善关节畸形等目的,进而恢复膝关节活动及下肢运动功能。

目前,该术式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随着对UKA 相关研究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胫骨平台假体PTS在UKA患肢术后恢复及假体功能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不仅能够反映膝关节的稳定性及生物力学情况,还能显著影响假体生存率,进而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但目前对于胫骨假体角度的合理放置尚无统一观点。

前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关节软骨通常没有磨损或磨损少,选择屈曲角度时测量屈曲间隙时较为准确,平台截骨后屈曲间隙不足时可调整截骨角度及厚度,从而避免胫骨后倾角过大。

而胫骨后倾角过大时会出现截骨过深、破坏胫骨后方皮质,进而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衬垫脱位、假体磨损、假体周围松动等。

而胫骨后倾角过小,容易导致交叉韧带张力过大或断裂、假体下陷、侧副韧带应力增加及活动度降低等问题。

因此,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以及假体使用寿命角度看,PTS角度控制在更合适范围内,这对膝关节功能恢复以及假体使用寿命更有益。

随着对PTS角度的研究深入,从最初胫骨假体PTS角度控制在0°~9°,到胫骨假体PTS角度控制在1°~ 8 ,再到胫骨假体PTS角度控制在3°~8°, 以及有研究指出胫骨假体PTS角度控制在4°~8°。

这些研究都认为在术后膝关节功能都能获得满意效果,但是在术后并发症等及远期随访结果方面却表现出PTS过大或者过小时均可影响UKA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其中,对于临床中UKA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屈曲角度研究,PTS角度的变化直接反映机体的膝关节功能情况。

研究显示,UKA术后1、3、6个月,A组、C组、B组的HS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KSS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随着恢复时间逐渐得到改善。

VAS评分也随着恢复时间逐渐降低,表明PTS过大或者过小时均可影响内侧间室UKA术后患者恢复及膝关节屈曲功能,因此临床应选择适合的PTS角度,以促进患者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PTS过小时易导致机体的股骨前后滑动异常,并表现出胫骨假体跷跷板效应,进而增加胫骨近端部位局部应力,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膝关节屈曲功能的改善。

PTS过大时,易造成应力集中于胫骨后方,进而加重假体磨损,甚至导致假体早期松动,进而不利于患者康复,而PTS适中时不仅有利于促进膝关节解剖结构恢复,保持较高的膝关节稳定性。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PTS过大或者过小时导致不足,进而使得患者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胫骨假体PTS无明显的过大或过小情况发生,因此表明胫骨假体PTS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内侧间室UKA术后患者中的安全较高。

在对于三组术后1、3、6个月时间段均比术前在膝关节活动功能上明显改善。尤其是B组患者,胫骨假体PTS 角度控制在5 °~7 °时最佳。

因此,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前,严格把控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指征及标准时,控制胫骨假体PTS至关重要。

但是目前尚无有效控制措施,只能依靠术者的经验积累以及术中精细截骨,避免胫骨假体PTS的过大或过小。

按照膝关节正侧位(负责)线平片显示内侧间室病变,影像学检查能够看到完整的十字韧带及副韧带结构,同时膝内翻角<15 °、膝关节屈伸活动度>90 ° ,休息时膝关节也存在疼痛。

研究结果显示UKA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理想。因此,这也表明把控内翻畸形、屈曲挛缩及活动度等指标,尽管在胫骨假体PTS有一定变化时,仍然能够获得较有较为可靠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效果。

通过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及细致的专科查体,研究严格按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标准进行,因此所纳入的患者无明确的内翻畸形及屈曲挛缩畸形。

对于内侧单间室的病变,UKA与TKA相比,前者更合适。

UKA术中不处理韧带及外侧间室软骨,尽最大程度保留自身未完全损伤的软骨及关节功能,由于处理组织较少,UKA患者术后恢复快、膝关节活动度最大。

但是,研究在测量PTS上有一定局限性,由于膝关节侧位拍摄不标准、测量存在误差, 因此为了结果更准确,在测量PTS角度上采取均值方法。

有文献显示胫骨假体后倾角对UKA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不同患者胫骨后倾角存在一定差异。

目前较多的研究认为应该根据患者术前后倾角进行个体化截骨,从而保证最接近原有解剖后倾角,而实际操作中一般假体定位杆设定胫骨截骨后假体后倾角为7 °,但目前仍未统一定论。

UKA术中胫骨截骨多采用髓外定位法进行,而且在胫骨截骨导下截骨一般为7 °后倾角。但实际操作中一般很难实现7 °截骨,可能是髓外截骨无法处于固定方向。

因此研究的基线上限设定为7 ° ,若后倾角过大,则容易造成导致胫骨后方截骨量过多;若后倾过小则会造成截骨量过少导致假体组件无法放置。

研究结果显示,在术后6个月内的随访期间,各组患者在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衬垫脱位、假体松动、不明原因性疼痛等并发症的记录上,未发现上述并发症发生。

而且研究发现,尽管未对胫骨假体PTS的数据的离散性分析,但是从对各组数据的统计学与分析中,无明显的胫骨假体PTS过大、过小情况发生。

因此如常见的衬垫脱位、不明原因性疼痛没有发生,其次如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也在研究中未发现,这可能与随访时间有关。

但是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由于患者样本量较少、研究中心单一及随访时间内记录内容较短,因此并不能够完全说明问题以及存在说服力不足等缺点。

衬垫脱位是单髁置换术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且严重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造成该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第一,膝关节屈伸间隙不平衡。

当膝关节屈曲间隙大时,由于间隙不对称,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之间存在松动区,衬垫易在该区脱出,目前有文献指出胫骨平台假体后倾角会影响膝关节屈伸间隙。

第二,术中如果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较多,或者截骨等操作导致内侧副韧带损伤,则会出现膝关节韧带损伤后稳定性差,此时衬垫容易在松弛区脱出,而适当的软组织能够在一定张力下有效防止衬垫脱位。

第三,膝关节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后方残留骨赘或骨水泥在屈曲时出现撞击而脱位,因此手术操作中大部分术中会进行充分的清理并确定膝关节后方无撞击、无骨水泥及骨赘的残留。

在研究中未发现存在衬垫脱位情况。研究表面胫骨平台假体过度后倾会导致胫骨前移,进而增加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张力性负荷,高负荷下会使前交叉韧带损伤而出现膝关节不稳定。

但是,若没有韧带的张力负荷,则又容易造成胫骨假体组件松动及衬垫脱出。在这些研究中,没有具体提到多少度的假体后倾角对患者来说更合适。

UKA术中胫骨截骨要达到精确的截骨有很大难度,而该操作主要依据术者的经验性截骨。因此,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该研究范围设定更接近7 °,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研究未能对胫骨假体PTS范围更细致化分组进行分析,因此在后期临床研究或对研究所纳入的患者进行长时间随访。

对术后远期功能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记录及统计学分析,从而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并为后续临床工作提高更好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不同胫骨后倾角会影响内侧UKA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术中胫骨假体PTS 角度控制在5 °~7 °可使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

来源:Mr王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