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枝头,油菜花开绚烂;枝上,角果密密匝匝……10年前,张立友在六合区竹镇镇流转了2600多亩土地开展稻麦(油)轮作种植。去年,他种的油菜亩产超200公斤,虽然产量较往年有大幅增长,但相比区内一种植户亩产311.3公斤破全市油菜单产记录的产量,还是逊色不少,张立友
日前
在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
成片的油菜开出满地金黄
闻着醉人的油菜花香
合作社理事长张立友喜上眉梢
“根深、苗壮、角多,油菜增产在望。”
枝头,油菜花开绚烂;枝上,角果密密匝匝……10年前,张立友在六合区竹镇镇流转了2600多亩土地开展稻麦(油)轮作种植。去年,他种的油菜亩产超200公斤,虽然产量较往年有大幅增长,但相比区内一种植户亩产311.3公斤破全市油菜单产记录的产量,还是逊色不少,张立友并不甘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六合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徐丽萍的推荐下,去年油菜种植季来临前,张立友决心更换品种,优选曾助力盐城大丰以亩产超300公斤的产量荣登“2023—2024年度冬油菜稻油轮作模式高产典型案例”的高产新品种——浙油杂59。这粒种子虽没有在六合“生活”的经历,可他依然义无反顾。
去年秋收结束后,张立友马不停蹄开展犁耕深翻、旋田、播种,确保油菜播种在当年11月之前下田,“站稳脚跟”准备越冬。“‘初来乍到’,它没有出现‘水土不服’,茁壮成长。”徐丽萍说,好种子才有好收成,告别以往抗性差且产量低的白菜型油菜或当地其他甘蓝型油菜,六合迎来了高产抗逆高含油量品种“扎根”,夯实了丰产根基。
自从油菜下了田,徐丽萍和同事们几乎每周都会开展技术指导。由于油菜为旱作物、怕渍害,对于盛花期到底要不要浇水,大家一时都没了主意。为此,徐丽萍专门请来浙油杂59育种团队工作人员——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余华胜,现场答疑解惑。最终,在余华胜的建议下,“跑马水”(速灌速排)为油菜解了“渴”,农技服务送上门,种植烦恼无影踪。
龙卫华是油菜杂交育种研究领域专家,去年,丘陵地区稻茬直播油菜单产提升关键技术协同推广项目“落户”六合,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就是项目所在地之一,他也就成了这里的“常客”。“龙教授现场‘把脉开方’,俨然成了我们的‘田管家’。”张立友在龙卫华的建议下,今年特意选用了新型含硼肥料,“吃”上了专用肥,油菜大量结果。
同样在六合竹镇
龚胜行家庭农场内
再生稻秧苗进入培育的关键时期
再生稻,即“能再生的水稻”
是一种“利用收割后的稻桩继续发苗长穗”的
水稻种植模式
农场通过提升育种能力
探索出一条粮食增收的新路子
育秧大棚内,一片碧绿的秧苗长势喜人,家庭农场负责人赵显珍正和工人们在棚内进行育秧管护。赵显珍介绍,再生稻秧苗一般3月初开始浸种,待秧苗育成,便可集中下田栽种。农场培育再生稻秧苗已经有五六年了,秧苗品种为丰两优香一号,经过不断探索与尝试,今年的育秧工作终于有了新突破。
一般的水稻种一季收一茬,一季的稻谷植株只出产一次,而再生稻则不同于一般的水稻,种一季可收两茬,无需二次育秧。“它就是比一般的稻子早熟,通常在9月底就收获了。”再生稻第二茬可以直接从稻桩上发苗,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种植成本降低。此前,农场培育的再生稻第二茬亩产可收获200—300斤左右,而今年的秧苗,不仅头茬亩产预计可以收获1200斤左右,第二茬的亩产量预计可达500斤,产量大、成本低,综合效益一下子就提高了。
种一季、收两季、省工时、多收益,同时省下了育秧、整地、栽插的时间和资金,每亩还可多收益,着实是再生稻田里实现了再生金。今年,农场计划种植再生稻200余亩,信心满满地期待着新一年的丰收丰产。
在六合广袤的田野上
科技的种子破土而出、结出硕果
从高产油菜到再生水稻
农业创新的浪潮
在这片土地上澎湃涌动
来源: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