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护发越来越难让人满意?”——这是很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止一次冒出的疑问。洗完头发,刚吹干时顺顺滑滑,看上去状态不错;但没过多久,毛躁、打结、分叉的问题又会卷土重来。
文 | Wen
“为什么护发越来越难让人满意?”——这是很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止一次冒出的疑问。洗完头发,刚吹干时顺顺滑滑,看上去状态不错;但没过多久,毛躁、打结、分叉的问题又会卷土重来。
这种“无效感”正在成为护发赛道的普遍困境。根据Mintel的调研,94%的城市消费者已经明确表示,护发和护肤在他们心目中同等重要。换句话说,消费者对护发的期待,已经从“表面好看”升级为“根源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潘婷给出了自己的新答案。9月12日,在上海文化地标上生·新所,潘婷举办了奇迹「新」生之夜发布会,推出全新胜肽泡弹系列——两款核心胜肽泡弹发膜和胜肽嘭嘭瓶同步亮相,开启全新胜肽护发时代。这一代新品的关键词是 “护肤级胜肽护发”:不仅让头发摸起来顺滑,更从根源入手,改善发丝韧性,让护发进入“像护肤一样科学”的时代。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听上去充满科研感的概念,如何真正被消费者理解?品牌怎样才能把复杂的科学逻辑转化为可感知、可分享的体验?
理念突围:从“护发”到“发芯级修护”
很长一段时间里,“柔顺、滋润”是消费者最熟悉的护发关键词。那个年代的广告画面几乎千篇一律:长发随风飘逸,光泽闪亮,潘婷凭借“维他命原 B5”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也在洗护赛道里站稳了脚。
但今天的消费者,已经进入了“成分时代”。他们不再满足于广告里一闪而过的飘逸镜头,而是会追问:为什么这款产品有效?有什么科学依据?能否带来长期改善?护肤领域早已完成了从“保湿”到“科学成分”的跃迁,而护发赛道一直缺少这样的拐点。
潘婷全新胜肽泡弹系列的发布,正是潘婷在这一背景下给出的回应。它把“护肤思维”迁移至护发,提出了“发芯级修护”的新心智,不再只修饰表层,而是从发芯蛋白结构入手,真正提升发丝韧性。
那么,这个听起来很“科研”的理念,潘婷怎么给消费者讲清楚?
第一步,是用科技背书把成分讲给消费者听。新品的核心是 3A 胜肽——一个来自高端医美领域的明星成分,被称为“六边形战士”。它既能高效渗透,又能抗氧化,更关键的是能重建断裂的发芯键,让蛋白结构得到“重塑”。
潘婷首席研发科学家王思源解释,团队在研发中从上千种成分中筛选出胜肽,是因为护肤与护发在本质上面对的都是蛋白结构损伤:在皮肤里,它修护胶原;在发丝中,它则作用于发芯蛋白质。换句话说,胜肽的跨界应用并非偶然,而是有生物学逻辑的支撑。
为了让科学不止停留在实验室,潘婷还把验证过程搬上了台面,联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首次将荧光寿命显微成像技术引入护发研究,清晰展示了护肤级3A胜肽进入发芯、清除氧化因子、重建发芯蛋白结构的过程,让“发芯级结构修护”从抽象概念变成直观证据。
此外,潘婷还邀请了国际与国内顶尖专家组成“智囊团”:既有诺贝尔奖得主Jeffrey C. Hall和瑞士维他命研究所首席执行官 Serge Rezzi,也有国内知名专家赖维、毛越苹、鲍峰、韩乐等。在新品发布会上,他们共同签署了《潘婷 3A 胜肽护发机理专家共识》,把护发放在了与护肤同等的科学高度。
第二步,是把验证延伸到真实场景,打动消费者。科研数据如果只停留在实验室,依然显得遥远。对此,潘婷与“老爸评测”合作,发起了一场百人众测。
结果直观有力,首次使用当天,94% 的参与者对发膜弹、韧、顺、亮的功效表示满意;使用三天后,92% 的参与者认为发质有持续改善效果;且91% 的参与者表示愿意继续购买使用并推荐给朋友。更重要的是,用户的描述从“肉眼可见”延伸到“更想坚持”:有人说“抹开时就很顺滑,吹干后能看到柔亮感”;有人表示“坚持三天,毛躁减少,发丝柔顺度明显提升”;还有人直言“效果超出预期,整个人的发型状态更佳”。科研语言,最终被翻译成了日常可感知的表达。
向下滑动查看
这背后,折射的是护发叙事的一次升级。过去,护发更多停留在画面和情绪渲染;如今,消费者需要直接证据和真实体验。潘婷的打法,恰恰是把“成分的专业度”“实验的硬度”和“用户的温度”结合起来:科研从显微镜走进日常,完成了“科学叙事的消费化转译”。
换句话说,潘婷做的并不仅仅是一次产品升级,而是一种叙事升级。它把抽象的科研逻辑,翻译成消费者能理解、能感受、能分享的语言。
体验革新:一次沉浸式护发发布会
“胜肽护发”已经通过科研和真实用户的反馈得到了验证,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里,光有数据还不够。对消费者而言,真正有说服力的,不是听说,而是亲历。
所以潘婷打造了一场沉浸式发布会,把抽象的科学逻辑转化为可以被感官捕捉的故事。与常见发布会不同,它不止是做PPT投屏、领导致辞、代言人合影,而是把位于上海的上生·新所改造成了一座关于“秀发新生”的感官剧场,让每一位来宾见证了百年旧所,焕发的奇迹新生。
整场发布会被拆解为“探索—修护—绽放—新生”四个环节:
“观众先通过专业设备直面头皮状态、发根密度和厚度、发丝状态三维度健康检测;随后,在“修护”环节看到真实用户使用前后的对比影像,科研功效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被投射到现实场景;进入“绽放”,灯光与装置模拟健康发丝的光泽与韧性,营造出仿佛置身其中的感官奇境;最后的“新生”环节,专家代表签署《潘婷 3A 胜肽护发机理专家共识》,邓为则以艺术化表演重现“受损到新生”的过程。”
这种沉浸式体验的价值,在于把抽象的科研逻辑转化为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过程。科研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次可以被看见、被触摸、被记住的旅程。观众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秀发新生”故事的共同参与者。
与传统发布会相比,这种形式更像是一次“降维突围”。过去,新品发布往往停留在现场宣讲,传播依赖后续报道;而在这里,观众天然就是传播节点,他们会主动拍照、打卡、在社交媒体分享,把“发芯级修护”的理念带向更大圈层。换句话说,潘婷制造的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一个具备自发扩散力的传播场景。
从营销角度看,这种体验革新的意义在于缩短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传统发布会是“品牌说、观众听”,而沉浸式发布会则是“品牌与观众共创故事”。通过这种形式,潘婷让“结构修护”的故事不再依赖灌输,而是通过体验自然生长,成为一种可以被理解、被分享的集体记忆。
明星放大:用代言人让科研走进大众
科研和体验是理念落地的两重抓手,但要让故事走进更大圈层,还需要一个放大器。潘婷的选择,是演员邓为。
他在镜头前不断探索的专业形象和不凡气质,与潘婷秀发美学的调性高度契合。同时,凭借《长相思》等作品迅速走红的他,是当下最具话题度的新生代演员之一,背后是一群年轻、黏性强的粉丝群体。这样的组合意味着既能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讨论,也能带来实打实的消费转化。
更巧妙的是,邓为本人就有“频繁漂染、变化发色”的经历。在发布会现场,他表示:“发色其实也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它能传递出来我不同阶段的状态。”擅于驾驭多变发色的他,也坦言频繁漂染是对发质的严苛考验,还携手潘婷科学家一起,通过模拟发芯渗透实验环节,带领大家一起见证了潘婷新品的奇迹修护力。这不仅道出了年轻人共同的态度,也和潘婷新品的解决逻辑精准对应。明星不再只是广告画面里的“完美符号”,而是一个有故事、有共鸣的人物,这让传播多了一层真实感与说服力。
在执行层面,潘婷也没有把明星局限于“代言人海报”,而是让他深度嵌入整个传播链路,形成“官宣—大屏—礼遇—直播”的完整闭环:
官宣即声量:邓为潘婷奢护代言人官宣即成为当日互联网的话题中心,专业形象与新品概念叠加,让新品上市前就自带高话题度;
大屏即场景:核心城市地标大屏同步上线,制造“城市级声量场”,粉丝自发打卡扩散,UGC 成为二次传播推手;
礼遇即转化:电商平台上线“邓为专属礼遇”,周边卡片与打卡日历绑定产品,购买行为被设计成一次粉丝参与的仪式;
直播即高潮:在新品发布会现场,邓为再次现身,与科研、体验叙事叠加,形成三重合力,并通过线上直播,把关注最终沉淀为销量。
从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明星在这里并不只是代言人,而是完整营销叙事中的情感桥梁。潘婷通过一系列有设计感的明星玩法,把粉丝的情感热度顺畅转化为声量与销量,让“胜肽护发”这个听上去略显专业的概念,真正走进了大众语境。
结语
回顾这场新品战役,潘婷的打法可以总结为三步:用理念建立差异,用体验制造记忆,用明星放大声量与销量。
简单来说,只有把科学讲清楚,才能建立差异化;但要让理念真正走向大众,还需要有人把它转化为情绪、场景和购买的理由。这样一款新品才有机会真正走向爆品。
而放在更大的行业语境里,这也意味着:洗护正在从“表面护发”进入“科学修护时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表面安慰,他们要的是有成分依据、可感知、可验证的真实改善。而潘婷胜肽泡弹系列,既是品牌科研积累的体现,也是一次叙事模式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来源:Morketin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