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57岁的秦皇岛市民李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器官捐献,为两名器官衰竭患者带来重获新生的希望,让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一个人离世,却以一种特殊方式延续了生命价值,给他人带来生的希望。
近日,57岁的秦皇岛市民李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器官捐献,为两名器官衰竭患者带来重获新生的希望,让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遗体(器官)捐献不仅是一种人道行为,更是社会文明的体现。随着大众知晓率的提升,近年来,我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逐年上升。截至目前,石家庄市累计见证器官捐献346例,捐献大器官1001个,961条生命得到挽救。
捐献者们以生命“点亮”生命,用爱心温暖了世界,让大爱延续人间。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更是一则则感人至深的大爱故事。
李松的儿子李泓杉说,自己送别父亲的这一程,也是在完成一场跨越三代人的生命约定。
2018年,李泓杉在人体器官捐献平台进行了登记,成为全国第217612位器官捐献志愿者。2019年,他的父亲李松也成了全国第412315位器官捐献志愿者。
李泓杉说,84岁的爷爷于2020年去世,在遗嘱中曾明确提到,要捐献自己的器官,但由于去世时的年龄超过了器官捐献所规定的年龄要求,爷爷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这场由捐献者、受捐者、协调员、志愿者、医护人员、家属,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命接力”中。
“有一种大爱,播撒希望,让绝望中等待的人们看到曙光;有一种善举,迎向新生,从此化天各一方为血脉相连。这种行为,让生命突破了生与死的藩篱——这就是器官捐献。”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网站上,这样一段话,感人至深。
推动器官捐献事业发展,需要制度保障。2024年5月1日,《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705万。当越来越多的人像李松一样,愿意在生命尽头为他人点亮希望之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无私奉献,更是一个社会集体文明意识的觉醒。
4月11日,衡水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开园;4月2日,固安县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纪念园落成……如今,全国已建成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280余处,各地红十字会也会举办缅怀纪念活动,营造捐献光荣的氛围,引导更多人参与到器官捐献这项大爱奉献的事业中来。
李松先生的生命虽已落幕,但他与家人用行动诠释的大爱,将永远被铭记。(薛惠娟)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