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香港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物出版社、嘉德文库4家机构共同发起的“王世襄图书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嘉德书店举办,通过视频展播、实物文献展览、主题分享等形式,生动展现了王世襄经典著作的深远影响以及王世襄图书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实物文献将在嘉
近日,由香港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物出版社、嘉德文库4家机构共同发起的“王世襄图书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嘉德书店举办,通过视频展播、实物文献展览、主题分享等形式,生动展现了王世襄经典著作的深远影响以及王世襄图书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实物文献将在嘉德书店持续展出至9月22日。
作为纪念活动的重磅环节,“王世襄图书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分享会特邀中国古典家具领域学者、专家田家青,文博大家朱家溍之女、原故宫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传荣,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嘉德文库顾问李昕,以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参与对谈。
分享会上,田家青表示,“如同活动主题‘世好妍华、我耽拙朴’所言,王老不爱铺张,是最愿意做实事的人。有人认为,王世襄的著作提升了明清家具地位,其实远不如此。王世襄先生所做的更实质的历史贡献:第一,推高了‘器物’地位。几百年以来,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不能够使用的纯艺术才称之为艺术品,器物归类于工艺品,算作杂项。通过王世襄先生的研究,使社会领悟到了优秀器物实为艺术品,实现了对几百年观念的认知翻转。让铜炉、文房用具、古琴、竹刻,当然也包括明式家具比肩书法、绘画进入了主流艺术品的范畴;第二,王世襄先生将实物收藏、文献调研和对技法工艺实践三项合一,纵观百年以来的经典专著,这种研究方式创造了学界先例。王世襄先生本身是收藏家,有科班出身的理论功底,其研究方法是从审美到结构,由表及里。”
朱传荣回忆,王世襄先生是如父辈一样的长者。在父亲朱家溍先生去世之后,王老不管在学问还是生活情感上,都是一种依靠。她回忆自己当年书写《萧山朱氏藏砚》这本书时,曾经数次和王老请教和探讨,王老曾经风趣地说:“夏天写砚台,越写越凉快。”直到王老故去,她才真正感觉到:自己“要承担起生活和学问的勇气了!”回想起“张口就可问到”各种知识的日子,多么难得。幸运的是,如今还可通过时时翻阅这些专著追忆老先生。追忆王老的意义,不一定非要做相关的研究。王老治学和人生态度,对于自己有很多的启示。比如如何面对个人的人生和境遇,如何在自己喜欢干和必须干的事之间找到平衡,“对热爱之事,有兴趣支撑,不惧困难;对责任所在、承诺之事,则尽心力完成,给出满意交代。”
李昕介绍了香港三联《明式家具珍赏》的出版历程及深远影响。王老曾经给萧滋先生题写“从此言明式,不数碧眼胡”。这句话既体现了先生对中国古典家具研究的自信,也标志着中国学者在该领域话语权的确立。此后,《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推出多种语言版本,在全球发行,成功将王世襄先生的学术成就从专业学术圈推向大众层面,让更多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古典家具文化。
何奎认为,此次纪念活动有三重意义:一是重温王世襄先生构建的中国明式家具“自主知识体系”,它奠定了这一领域及相关文物研究的基石;二是重温“游于艺与志于道”的关系。器物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王老通过“玩儿”的过程,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保持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从传统器物中体会古人安顿自我、坚守品格的智慧,为当下人提供心灵慰藉;三是重温中国古代优秀的师道与学术传承传统。
记者 / 何安安
编辑 / 李阳
校对 / 赵琳
来源:陈惜珊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