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告诉我,一粒沙子也有善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6:08 1

摘要:读狄更斯的小说,心情会好起来,不是学会了与世界妥协,而是看到了卑微和努力,虚伪与真诚,懂得了用乐观和幽默来解读现实。人一生都是走在善恶的丘陵中,有些丘陵是从内心延展出来的。有了这种好心情,人就有了一种自带光晕的松弛感,在平庸中也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题图:狄更斯。

作者:张讴,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前央视驻伦敦资深记者,客居爱丁堡,出版有《英国风物记》等多部著作。

读狄更斯的小说,心情会好起来,不是学会了与世界妥协,而是看到了卑微和努力,虚伪与真诚,懂得了用乐观和幽默来解读现实。人一生都是走在善恶的丘陵中,有些丘陵是从内心延展出来的。有了这种好心情,人就有了一种自带光晕的松弛感,在平庸中也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我走访过狄更斯的伦敦故居、出生地博物馆,以及晚年生活的盖茨山庄。它们都向我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狄更斯创作的小说人物,都是善恶的化身,依然可以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对应人物和关系。那些故居承载着狄更斯的经历和思考。

狄更斯的小说描述了底层社会的苦难,充斥着善与恶的缠斗。个体的善良,与社会中的邪恶相冲突。社会中的善良,让个体的邪恶更加可憎。

这种善恶观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就有充分体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都有人性的拷问。狄更斯把这种善恶观从王室贵族转向平民社会,用社会底层的人物来阐述善恶。罪恶并不是仅仅存在于社会中,也在人的内心里。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才有追求善的动力。批判社会体制中的缺陷,才会有社会的进步。

▲ 狄更斯和他小说中的人物

当时批判英国体制的学者和作家很多,其中就有来伦敦避难的马克思。马克思携带家眷于 1849 年 8 月抵达伦敦,起初租住在切尔西区的安德森街 4 号。由于付不起每月 6 英镑的房租,马克思一家搬到了索荷区的迪恩街 28 号。

马克思在伦敦生活窘迫。他当然要从社会体制上找原因,认为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公的根源,必须“消灭私有制”。然而,保护私有财产是英国的立法之本。马克思没有被禁言,依然享有言论和出版的自由。

言论自由是正常社会的基本特征。任何人都可以亮明观点,不会受到他人恐吓和暴力威胁。议员选举更是如此。不同党派的候选人相互辩论,最后由选民投票。得票最高者便可当选为本地议员。翻看一下英国议会的竞选历史,有些党派代表始终无法进入议会,更没有成为议会多数党。这说明英国人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

1850 年,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里研究政治经济学,狄更斯则完成了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经历,描述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强调了金钱对婚姻和社会的腐蚀。

有学者认为,狄更斯与马克思的观点十分相似。英国学者赫·皮尔逊在《狄更斯传》中驳斥道:“有些人说,假如狄更斯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他就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这等于说,假如一个不信神的人读了《新约》就会成为基督徒,假如一个英国人学了爱斯基摩语就会成为爱斯基摩人一样。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狄更斯不是用阶级矛盾来分析社会,而用善恶观来剖析人心。善恶没有性别和阶级之分。每个人都是善恶的混合体。贫民窟中有善良,贵族家也有邪恶。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狄更斯描述了议员竞选的诸多“黑料”,如在选民的酒里放麻醉药,使他们昏睡后无法给拥戴者投票。有的议员候通过送礼来贿赂选票。这正是英国议会改革前的乱象。

既然人性有缺陷,那就迫使国民把希望寄托在法律上,通过完善法律来保证社会公正,防止邪恶势力的蔓延。英国议会在 1832 年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取消了上院提名下院候选人的权力,降低了选民的资格要求。议员选举才逐渐步入正规。《匹克威克外传》于 1869 年再版时,狄更斯在序言中写道:“从创作这部小说至今,几乎在不知不觉中,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进步已经在我们周围发生。”

狄更斯《英国历史的儿童读本》中反复强调:高尚的目标只能通过高尚手段来实现,通过杀戮上台的君主,总会有一种忐忑和惊恐。真正的王者是赢得人心,而不是用卑鄙手段来恐吓国民。狄更斯直言不讳地谴责了都铎王朝的玛丽女王。他说,英国人“将永远怀着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来回忆这位血腥女王”。倘若独裁者强迫国民接受所谓的“正确信仰”,那只能激发出人性中更大的恶。

狄更斯在创作《匹克威克外传》结尾部分时,18 岁的维多利亚公主登基为女王,开启了维多利亚时代。狄更斯是少数几位靠写作谋生、且过上富裕生活的小说家。在此之前,唯有诗人和戏剧家受到社会尊重,写小说被视为不入流的职业。女作家如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都是偷偷写作,出版时不敢署上真名实姓。

有了一定积蓄后,狄更斯搬到了道蒂街 48 号。这栋房子位于市中心的罗素广场附近。这是一座带阁楼和地下室的三层联排房,共 12 个房间。1837 年 3 月底,狄更斯一家搬了进去,年租金 80 英镑。房屋后面还有一个花园。狄更斯曾说,这是“绝对一流的住宅,必须费心收拾维护才会对得起它。”

▲ 狄更斯故居外景和楼道

狄更斯在伦敦搬过 15 次家,唯有道蒂街 48 号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故居保留着摄政时期的装潢风格。房间宽敞明亮,窗户上悬挂着红丝绒窗帘,墙上贴着花色繁复的壁纸,厨房里有成套的炊具,还有熨烫和晾干衣服的房间,专门储藏葡萄酒的房间。洗衣房有一个椭圆形木盆,供家人洗澡。这栋老房子有 200 多年的历史了,若添加现代厨具设备,仍然是中产家庭的首选。

大部分房间都布置成了陈列室,书柜里有狄更斯的首版小说和不同版本的作品。展柜里陈列着《雾都孤儿》的手稿与朋友书信,有的手稿文字如同他的髭须,梳理得精致流畅,偶尔凌乱如柴草,难以辨认。

展厅和过道里摆放着狄更斯的大理石雕像。狄更斯活着时,很多艺术家曾为他画像和雕塑,他很少真率地评价。1859 年,弗里思给狄更斯画了一幅肖像。狄更斯用一种“弯弯绕”的语言,表明了态度:“这幅肖像画给我的印象是,仿佛我刚得到邻家房屋失火的消息,这个邻居是我的死敌,他的房子又恰好没上保险。”这番表述估计得让肖像画家弗里思琢磨一阵子。

狄更斯保持着严谨的写作习惯,每天早上都要冲一个凉水澡。早餐后,从九点一直写到下午两点,家人绝对不能打扰他。午餐通常是面包、奶酪、啤酒或奶茶。午餐后接待预约的朋友、演员。这时候,客厅就成了排演场。狄更斯一生痴迷戏剧表演。他曾经排演舞台剧,举行朗读会。看过他朗诵的人们,都吃惊于他的表演技能。一个人可以扮演五六个人,每个角色的表情和声音都拿捏到位。

狄更斯平时喜欢独自散步,每次都要走 15 或 20 英里。这不仅是他的锻炼方式,更是他观察和思考的时光。他偶尔驻足,凝神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些人物的表情和闲谈都能给他带来灵感。只要他的闲散目光突然发亮,那就是捕捉到了有趣信息。

▲ 狄更斯晚年使用的书桌

在这栋楼房里,狄更斯完成了《匹克威克外传》的最后几章,还创作了《尼古拉斯·尼克贝》和《雾都孤儿》等小说。这些小说起初在月刊上连载,既降低了印刷成本,也让作家在创作期间就有稿费,还能与读者建立互动关系。

客厅靠窗户处有一座钟,是从盖茨山庄搬来的。当年,座钟停摆后,狄更斯给钟表店写了一封信:“自从贵店派人来寒舍,给座钟上了润滑油,它就懒得准确报时了。如今,在经受了一连串无法忍受的内部痛苦后,它干脆拒绝报时了。当然,座钟可以悠闲地歇息一阵子,家人们却难以适应。若贵店派一个可以托付的技师,与这座钟沟通一番。我想这座钟会乐于和盘托出它内心的烦恼。”估计钟表店老板阅读后,会被这种绵里藏针、妙趣横生的说法逗乐,至少会冲淡未修好所带来的尴尬。

狄更斯喜欢用幽默的笔调来表达观点,即使厌恶某些政客,也不会严厉斥责,而是转弯抹角地讽刺和挖苦。这是狄更斯当记者时练就的写作风格。他当过伦敦的《记事晚报》记者,由此结识了晚报主编的长女凯瑟琳。她比狄更斯小 3 岁,出生于苏格兰,性格娴静、体态丰腴。俩人确立恋爱关系后,于 1836 年 4 月 2 日在伦敦切尔西的圣路克教堂举行了婚礼。

凯瑟琳不是狄更斯的初恋,他18岁时曾痴情于玛利亚·比德奈尔。狄更斯对这位银行经理的女儿大献殷勤,对方只享受这种追求过程,从不应诺或拒绝。狄更斯21岁时才放弃了单恋。在《远大前程》中,艾斯黛拉的原型就是玛利亚,美艳动人、内心冷酷。

狄更斯与凯瑟琳结婚后,租住在弗尼瓦尔旅馆。凯瑟琳很快有了身孕,她邀请妹妹玛丽来陪伴。1837年1月6日,狄更斯的第一个孩子降生,起名查尔斯。为了与父亲的名字相区别,英文写为“小查尔斯”,中译本通常译为“查理”。

全家搬到道蒂街 48 号后,16 岁的玛丽也跟了过来。单纯善良的玛丽总是用崇拜的目光仰视姐夫,狄更斯从中得到极大满足。这段快乐时光是如此短暂。5 月 6 日晚上,狄更斯夫妇和玛丽一同去圣詹姆斯剧院看戏。散场回家后,玛丽突感身体不适,医生回天乏术,次日下午死于心脏病。狄更斯在汉普斯泰德的农场休息了两周,依然沉浸在悲痛中。他又携妻子去比利时散心,回到家后才继续写作。

在创作《雾都孤儿》时,狄更斯把对玛丽的情感完全投射在了柔丝·梅里身上,让她成为了善良的化身:“智慧的光芒在她深蓝色眼睛里闪耀,印在她高贵的额头上。这智慧似乎不属于她的时代,也不属于这个世界;然而,那无穷变幻的温柔甜美的表情,那频频闪烁、将整个脸庞照亮的光芒,尤其是那笑容、那喜悦、那春风拂面的笑容,是属于整个家庭的,带来了家庭壁炉旁的安宁和幸福。”

在道蒂街 48 号居住期间,狄更斯的两个女儿相继出生。凯瑟琳让另一个妹妹乔治娜过来照顾帮忙,管理家务。租期到后,狄更斯没有续租,而是搬到了德文郡街1号,那是一座更宽敞的寓所。

道蒂街 48号能够保存下来,得益于狄更斯书友会(The Dickens Fellowship)的努力。该组织成立于 1902 年。伦敦旧城改造时,这里一度被开发商纳入拆除范围。狄更斯书友会积极介入,于 1923 年购买了产权,进行了保护性修缮,1925 年向公众开放。2012 年,在纪念狄更斯诞辰 200 周年之际,故居进行过一次大修。

出生地博物馆

狄更斯从贫困的少年打工者,到广受欢迎的小说家,堪称穷屌丝的完美逆袭。通过个人智慧和努力,实现了社会阶层跨越。这正是英国人崇尚的个人奋斗。

狄更斯的长篇处女作《匹克威克外传》于 1837 年 10 月在杂志上连载完毕,很快结集出版,他立刻成了畅销书作家。出版商肯求狄更斯再写一部小说,“有相似的角色,内容和广度都不亚于前者”。经过一番酝酿和素材搜集,狄更斯创作了《尼古拉斯·尼克贝》。

在创作小说期间,狄更斯曾去朴次茅斯收集素材。那是他的出生地,有他朦胧的童年记忆。狄更斯的善恶观,与少年时期的苦难经历密不可分。

狄更斯的父亲约翰·狄更斯最初是皇家海军办公室的小职员,1807 年 11 月派遣到朴次茅斯,在海军军需处任职。两年后,约翰与伊丽莎白在伦敦举行了婚礼,新婚夫妇一起来到朴次茅斯,租住在米恩德联排房(Mile End Terrace)387 号。这栋楼房刚建成一年多。房东威廉·皮尔斯住在隔壁。房租每年 35 英镑。

▲ 狄更斯出生地博物馆外景

这栋楼房的户型紧凑,大门狭窄,进门后就是厨房。客厅和卧室在二楼,阁楼里有两个小房间。地下室用来储藏食物和煤。当时用煤油和蜡烛照明。旱厕在后花园里。

伊丽莎白在 1810 年 10 月诞下一女婴,起名范妮。1812 年 2 月 7 日清晨,查尔斯·狄更斯出生。约翰和伊丽莎白为儿子在圣玛丽教堂进行了洗礼。

狄更斯夫妇有了两个孩子,再加上一位保姆,房间显得拥挤。约翰的年薪也涨到了 226 英镑,他在霍克街 16 号找到了更宽敞的房子,年租金仅 20 英镑。狄更斯记得,他和姐姐在后花园玩耍时,保姆就透过低矮的窗户望着他们。

狄更斯一家在这里住了 18 个月。伊丽莎白的妹妹过来同住后,全家就搬到了维什街 39 号。1814 年底,父亲约翰被召回伦敦工作,全家人于 1815 年 1 月 1 日搬迁到伦敦。

此后,霍克街的房子一直出租,二战期间被炸弹毁坏,最后被拆除。狄更斯降生的那套房子,一直由房主皮尔斯的后人居住。最后一位家庭成员萨拉·皮尔斯于 1903 年去世后,这套房子被拍卖,朴次茅斯公司以 1125 英镑买下,隔壁房子则以 625 英镑售出。

街道改名后,狄更斯的故居成了老商业街 393 号。经过一番修缮和文物征集,这里开辟为狄更斯出生地博物馆。

进博物馆需要购票。一楼的厨房改为了接待室,售卖文创产品、狄更斯的小说和传记。里面的陈设多是“情景再现”。走廊和房间陈列着狄更斯的画像和照片,小说插图。狄更斯的生前用品包括一副眼镜和沙发床。

▲ 狄更斯使用过的沙发床

展品中还有一枚金戒指,所有者是玛丽·安·库珀。她就是《小杜丽》的原型。小杜丽出生在马夏尔西监狱里,成长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孩。她 14 岁便做缝纫工,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这正是少年狄更斯的悲惨经历。他父亲有虚荣摆阔的毛病,结果入不敷出。肉铺和面包店不肯赊账,还要求尽早支付欠款。家里的椅子、炉具等物品都被搬走抵债。在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后,警察把约翰押送到了负债人监狱。母亲带着孩子也住了进去。

狄更斯只能到鞋油厂里打工,负责给黑鞋油封口,每天工作 10 个小时,每周薪水 6 先令。他住在监狱附近一栋老房子的阁楼里,独自承受着孤独。每个礼拜日,他和姐姐都去监狱里探望父亲。听母亲讲述监狱里各色负债人的来历。那段苦难日子也激发了他的思考,他开始同情贫困者。

约翰的母亲于 1824 年去世后,他分到了约合 250 英镑的遗产。他的兄弟替他偿还了债务,他才得以出狱。岁末,约翰还得到了海军军需处 145 英镑的年薪。1825 年,狄更斯进入了韦林顿豪斯学校,主要学习英语、拉丁文、数学和舞蹈。

1827 年春,狄更斯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在一家律师事务所谋得职位。他接触到了各种奇葩案例,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他学会速记后,转到伦敦民事律师法院担任审案速记员。他熟悉了法庭事务和法律词汇。《匹克威克外传》有法庭审判情节。读者感到生动又专业,就连律师也挑不出毛病。

1832 年春,狄更斯担任了议会下院的新闻记者,主要记录议员的辩论要点,并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报道出来。一年后,《月刊》发表了他的随笔《明斯先生和他的表弟》,获得了伦敦新闻界的称赞。他在 1834 年 8 月开始以“博兹”的笔名发表随笔,两年后出版了《博兹札记》。由于他熟悉议会的政治生态,舅父巴罗把他介绍给了《记事晨报》和《记事晚报》的主编乔治·霍格思。

英国奉行言论自由,报刊杂志少有政治禁忌。所以狄更斯在写新闻报道时,可以加进自己的观察和观点。他对世态人性的细致观察,带有讥讽的幽默笔法,以及极具现场感的描述,奠定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最后的家园

狄更斯奔波大半生后,终于定居在了罗彻斯特的盖茨山庄(Gad's Hill Place)。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也是他的最后家园。盖茨山庄矗立在山丘上,时而被雾气遮掩,散发出淡然的情绪。

这栋房子让狄更斯的童年与晚年有了完美呼应。1815 年,狄更斯一家从朴茨茅斯搬到布卢姆茨伯里的诺福克街 10 号。在伦敦居住不到两年,全家又搬到了肯特郡的查塔姆军港。9 岁那年,狄更斯和父亲一起旅行。他们在格雷夫森德路附近,看到了气派的盖茨山庄。父亲对他说,只要你足够勤奋努力,你也可以拥有这样的房子。年幼的狄更斯并未当真。狄更斯 11 岁时,全家从查塔姆军港又搬回到了伦敦,租住在卡姆登镇。

机会真的在 1855 年敲门了。当时,狄更斯与友人合办了杂志《唠家常》周刊。狄更斯从女撰稿人伊莱扎·林顿那里得知,她要出售盖茨山庄。这是父亲留给她的遗产。狄更斯立刻联系房产律师,在 1856 年 3 月以 1790 英镑买了下来。狄更斯把这段奇特经历写了下来,后人把这段话蚀刻在长方形铜板上,钉在盖茨山庄的红砖墙上。

▲ 盖茨山庄外景

盖茨山庄建于 1780 年,最早的房主是罗切斯特前市长托马斯·斯蒂芬斯。狄更斯花了很长时间进行修缮。每次干完活后,他总习惯地宣布:“这是最后一次。”没过几天,他又有了新主意,便指挥仆人折腾起来。人手不够时,狄更斯还要亲自上阵。

盖茨山庄与约翰·福斯塔夫爵士客栈隔路相望。客栈名字取自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喜剧人物。狄更斯十分喜欢这个经常搞笑、又深谙世事的戏剧人物,自然也就成了这座客栈的常客。当他在山庄举办活动时,都从客栈订购茶点,还在此为客人安排住宿。

1864 年的圣诞节,狄更斯收到了法国著名演员查尔斯·费克特邮寄来的小木屋。这位法国演员来英国演出《哈姆雷特》时,塑造了一位郁郁寡欢的王子。这种创新让狄更斯颇为欣赏,他帮助费克特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资助他演出,还写文赞赏他的精彩演技。

为了感谢狄更斯的帮助,费克特送了一栋两层的瑞士小木屋。整个木屋拆分成了 94 个部件,分装在 58 个箱子里。为了安置这个小木屋,狄更斯花 90 英镑买下了公路南侧的 0.4 公顷荒地。由于居住地与木屋之间隔着马路,狄更斯还雇人在公路下挖了一条隧道。

整个夏天,狄更斯就在小木屋的二层写作。他向朋友描述了这个书房:“我在木制农舍里写作,在里面放了五面镜子,它们相互映照和折射着窗外颤动的树叶、随风起伏的麦田,以及点缀着风帆的河流。我的书房四周围绕着树枝,有鸟雀和蝴蝶飞进飞出,绿色枝条从敞开的窗户伸进来,云朵光影变幻不定。花香和生长的万物绵延数英里,实在是美妙至极。”

在购买了盖茨山庄后,狄更斯又投入大笔资金装修,他的钱袋子瘪了下去。直到出版了《董贝父子》,再加上巡游朗诵的收入,狄更斯才有了充裕资金。1868 年,狄更斯购买了附近的 5.5 公顷草地,在 1870 年 6 月初建好了温室,挂上了中国红灯笼。

当初,狄更斯购买盖茨山庄,一是圆自己的少年梦,二是尝试投资房地产,通过短期出租盈利。在装修期间,妻子却提出了分居要求。1858 年 5 月末,俩人签署了分居协议。凯瑟琳每年得到 600 英镑的生活费,她和长子住在伦敦的塔维斯托克宅第。其他儿女都跟着父亲来到盖茨山庄。妻妹乔治娜也跟了过来。

凯瑟琳生了 10 个孩子。头三胎都是一年一个。这让凯瑟琳疲于应付,进而影响了夫妻关系。在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通过大卫,说出了自己对妻子的感受:“有时,我心里确实闪过这个念头。如果我的妻子能真正成为我的贤内助就好了。她缺少个性和毅力,也无法支持我,帮助我,无力填补我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空虚……”

根据坊间传说,18 岁女演员艾伦·特南的介入,才惹怒了凯瑟琳。1857 年 8 月,狄更斯在曼彻斯特的自由贸易大厅演出《冰冻三尺》时,邀请了职业演员特南夫人和她的两个女儿艾伦和玛丽亚参演,演出大获成功。他十分欣赏艾伦·特南的演技。艾伦身材娇小,金发碧眼,活泼可人。关于俩人关系暧昧的传言不胫而走。

为了阻止流言蜚语的传播,1858 年 6 月 12 日,狄更斯在《唠家常》发表了一篇措辞严厉的声明。他写道:“我的家庭纠纷原因被以讹传讹,围绕着它编织了最荒诞不经和最耸人听闻的谎言……。”

▲ 狄更斯在《唠家常》上发表的关于分居声明

这类绯闻让狄更斯变得敏感,他开始销毁涉及隐私的大量信件。1860 年 9 月 3 日,狄更斯在盖茨山庄的后院燃起火堆,把积攒了 20 多年的私人信件和文件,都投入了火堆中。附近居民称其为“狄更斯家的篝火”。当火焰快熄灭时,天空开始下雨,把纸灰冲得四处都是。

狄更斯在 1860 年才正式搬到盖茨山庄。长期伏案写作和巡回朗诵,影响了狄更斯的健康。从照片上看,晚年的狄更斯明显消瘦憔悴。为了潜心写作,他于 1870 年 1 月举办了告别朗诵演出。在伦敦的 12 场演出结束后,女王接见了他,称赞其写作才华和表演技巧。

狄更斯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是《埃德温·德鲁德之谜》,于1870 年 4 月 1 日开始连载,原计划连载 12 期。按照悬疑小说的叙述方式,下半部分将会解开各种谜团。他仅写了一半,身体便突发状况。

1870 年 6 月 8 日,天气晴朗,狄更斯在小木屋里写作。吃完午饭后,他没有休息,又返回了小木屋。直到晚餐时才返回山庄。乔治娜发现狄更斯脸色苍白。几分钟后,他突然瘫倒,陷入昏迷。6 月 9 日傍晚,狄更斯因脑溢血去世。

根据狄更斯的生前遗嘱,盖茨山庄由长子以购买的形式继承。长子小查尔斯把母亲从伦敦接来居住。凯瑟琳比丈夫多活了 9 年,在 1879 年因癌症去世。凯瑟琳临终前,把狄更斯写给她的情书和信件交给女儿凯特。她说:“ 把它们都交给大英博物馆吧,让人们知道他曾经多么爱我。”

母亲去世后,因健康和财务问题,小查尔斯被迫出售盖茨山庄。几经易手后,被伯特先生在 1923 年买下,并改造为寄宿学校。罗切斯特市每年都举办狄更斯节,节日期间,盖茨山庄才向公众开放。展厅里陈列着狄更斯手稿和购买盖茨山庄的房契。

狄更斯曾嘱托家人:自己去世后,要以“节俭、低调及完全私人的方式”安葬于罗切斯特大教堂。女王听到狄更斯去世后十分难过。她表示,唯有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才符合他的声誉和地位。这是英国人对本国天才的最高敬意。6 月 14 日上午 9 点 30 分,肃穆的灵车抵达皇家教堂,家人、密友和神职人员参加了葬礼,总共只有 12 人。

葬礼的消息还是被媒体捕捉到了。大批民众前往教堂“诗人角”悼念。直到 6 月 16 日,墓地才最终封闭。黑色墓碑上只镌刻着他的生卒时间。这符合他的遗愿。他在遗嘱中写道:“请在墓碑上用简朴的英文字母刻上我的姓名……我把国民对我的记忆,寄托在我的作品上。”

狄更斯敢于揭露社会时弊,嘲讽虚伪的政客,同情贫困和被压迫者。他不仅没有牢狱之灾,反而得到了女王和政治家们的尊重,受到了国民的爱戴。不护短、承认缺陷和失误,才是执政者的基本素质,也是民族强大的内在原因。

来源:奴隶社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