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强,1970年代末出生于中国一个普普通通却带着历史伤痕的家庭,爷爷当年是新四军的一员,曾在抗日战争中摸爬滚打、枪林弹雨,每一颗子弹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他的外婆,是二战期间被日本侵略者强迫为慰安妇的受害者,那段被污辱的过去像阴影一样笼罩了她的一生。
11年底,一个名叫刘强的中国小伙子把“靖国神社”烧得浓烟滚滚,这世上有人在谴责,有人在沉默,甚至有人心底忍不住吼出了三个字“干得好!”
14年过去,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刘强怎么样了?
作者-晨
刘强,1970年代末出生于中国一个普普通通却带着历史伤痕的家庭,爷爷当年是新四军的一员,曾在抗日战争中摸爬滚打、枪林弹雨,每一颗子弹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他的外婆,是二战期间被日本侵略者强迫为慰安妇的受害者,那段被污辱的过去像阴影一样笼罩了她的一生。
从爷爷的沙哑战事回忆,到外婆午夜的低声啜泣,刘强少年的世界里始终夹杂着愤怒和疼痛,家中的旧照片、泛黄的抗战书籍,成了刘强对“侵略”最直观的启蒙教育,小时候他做梦都想着穿上军装为家人“报仇”。
长大后,虽然并没走上部队的路,但那份根深蒂固的反抗精神却一直烫在骨子里,而这份怒火,在2011年那一年,彻底迸发出来,与很多平凡人一样,刘强没想着成为英雄或风云人物,但他决定“做点事情”,他说:“有些历史是你不能装作看不见的。”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他曾作为志愿者前往灾区,怀着一颗人道主义的心,帮助日本受灾民众重建家园,但就在日本的这些日子,他亲眼见证了某些狰狞的现实:靖国神社依然堂而皇之地屹立着,日本政客们对着甲级战犯的牌位鞠着躬,没有一丝一毫愧疚。
国内的历史教科书更是对侵略事实轻描淡写甚至翻脸不认,这些人,敬那些战犯的尸骨,践踏那些受害者的尊严,这还了得?压抑已久的愤怒,让刘强的脑海中升腾出一个疯狂的想法:烧它!于是,2011年12月26日凌晨3点,一个孤身背包客悄然走近靖国神社。
他埋头快步行走,动作迅速而决绝,没多久,他点燃了带来的汽油,火光熊熊升起的一瞬间,刘强没有滞留,他明白,强光之下只是起点,这一仗,再烧一场更大的,离开日本后,刘强马不停蹄直奔韩国首尔,这次,他的目标是日本驻韩大使馆。
这座代表二战侵略者残留势力的“堡垒”,让韩国人民与中国人民一样充满痛恨,于是,另一团火焰悄然燃起,这一烧,可谓“南北联合”,刘强呛声:“日本欠中国的,欠韩国的,欠全世界的,这笔账,迟早得还!”
这两场火,迅速点燃了国际舆论,从中国的社交网络到韩国媒体再到日本政府,刘强的举动成为了各方争议的中心,有人鼓掌喝彩,称赞他是民族英雄,一个替天行道的普通人,也有人为他捏一把冷汗,担心此举引发更大的外交冲突。
但无论各界如何评判,这个普通的中国小伙用火光给沉寂的历史盖上了醒目的标记:别忘了伤痕,别忘了血债,但刘强的“功成名就”,却没有带来意想中的平坦道路,在外,有国际指责待命施压,在内,他被视为风险人物,生活突然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原本在国内一家企业任职,工作稳定,生活平静,但因担心牵连,公司无情地将他扫地出门,而家人呢?妻子同样难以承受无尽的骚扰和压力,一句“我熬不下去了”,终结了他们多年的婚姻,短短几个月,刘强就从一个伶俐上进的小职员,沦为无业无钱、无依无靠的“孤勇者”。
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地位和家庭,而舆论的阴影则如同长夜伴随,朋友安慰他:“咱不能跟国家政策对着干,”刘强一笑置之:我从来不是政策的挑战者,我只是想做一个守护者,失去家庭、失去社会认同并没有让刘强倒下,相反,孤独和困境成了他行动的催化剂。
他满世界奔走,成为一名“历史火种”的传播者,他受邀走进大学、高中,站上无数讲座的舞台,讲述那段被篡改、被抹去却不能忘却的历史,他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更多年轻一代:记住伤口上的疼痛,才能彻底铲除罪魁祸首。
为了让更多人听到,他还开设自媒体账号,定期发布关于抗战历史的故事和资料,有些热门视频只有不到千次观看,他却满心欣慰:“揣人心的刺,愿意听的哪怕只剩一个人也不白费”,与此同时,他还坚持参与爱国公益,为战争遗属以及幸存慰安妇传递温暖,带去慰藉。
他用行动勇渡深夜的孤寒,点亮那些未曾安放的灵魂,尽管生活依旧清贫,但刘强并不在乎,他的世界有大火,也有淬炼,他说:“我是在燃烧别人忘记的责任,而这责任,不能像火焰一样熄灭,”从一个不甘沉沦历史的普通人,到用行动刷新存在价值的“燃焰侠客”。
刘强的故事绝不是所有人认同的英雄传说,他的行为自带争议,令许多人陷入对“对错选择”的迷惘,但毋庸置疑的是,他让无数人抬头看见了一片被粉饰忽视的历史阴云,从熊熊火光到一腔孤勇,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一件事:历史的代价没有讨价还价。
然而法律的红线不容践踏,爱国就更要热爱并遵守自己国家的法律!不要因一时的激愤,践踏法律底线,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07-07《火烧靖国神社者回国半年无收入 父母与其疏远》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