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症治疗的效果评估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的焦点。治疗见效不仅能帮助患者建立信心,还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生存质量。
癌症治疗的效果评估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的焦点。治疗见效不仅能帮助患者建立信心,还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生存质量。
作为一名肿瘤医生,在这里提醒大家:判断癌症治疗是否有效,需重点关注以下3项检查指标:
影像学检查是评估癌症治疗效果的核心手段,包括CT、MRI、PET-CT等。这些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前后的对比提供客观依据。根据国际通用的RECIST标准,癌症治疗疗效可分为以下4类:
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且无新发病灶。这是治疗最理想的结果,意味着肿瘤已得到完全控制。
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30%,提示治疗有效,但需继续巩固治疗以防止复发。
疾病稳定(SD):病灶未明显变化,既未达到部分缓解标准,也未达到疾病进展标准。此时需密切监测,警惕潜在复发风险。
疾病进展(PD):病灶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一位肺癌患者经过化疗后,CT检查显示肺部肿瘤从5厘米缩小至3厘米,符合部分缓解标准,表明治疗有效。
肿瘤标志物是血液中由肿瘤细胞产生或宿主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其水平变化能反映肿瘤的活跃程度。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
癌胚抗原(CEA):广泛用于结直肠癌、肺癌等监测。
甲胎蛋白(AFP):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
糖类抗原125(CA125):卵巢癌的重要监测指标。
治疗有效时,肿瘤标志物水平通常显著下降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例如,一位肝癌患者治疗前AFP高达1000 ng/mL,经过靶向治疗后降至50 ng/mL,表明肿瘤活性受到抑制。但需注意,单一指标波动不足为据,需结合影像学动态观察,避免因炎症或其他疾病导致的假性升高。
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指标是评估癌症恶性程度、预后及复发风险的重要依据。治疗有效时,这些指标通常呈现以下特征:
分化程度高: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度高,侵袭性低。
切缘阴性:手术切除组织边缘无癌细胞残留,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是肿瘤转移的常见途径,无转移提示预后较好。
特定分子标志物阳性:如乳腺癌HER2阴性提示对靶向治疗敏感,肺癌EGFR敏感突变患者生存期延长。
例如,一位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肿瘤分化程度高、切缘阴性、无淋巴结转移,且HER2阴性,这些指标均表明患者预后乐观,治疗有效。
即使上述指标均达标,大家也需保持警惕,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可疑症状并干预。结疗后的5年是复发高峰期,定期随访至关重要。
来源:肿瘤医学专家狄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