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无数抗战题材影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面孔——冷峻、阴鸷、眼神中透着军国主义的狂热与压抑。他不是中国人,却在中国荧幕上扮演了二十多年的“日本鬼子”;他是日本人平田康之,一个以演绎加害者为终身使命的表演者,更是一个背负家族战争记忆、在争议中坚持忏悔之路的灵魂行
在无数抗战题材影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面孔——冷峻、阴鸷、眼神中透着军国主义的狂热与压抑。他不是中国人,却在中国荧幕上扮演了二十多年的“日本鬼子”;他是日本人平田康之,一个以演绎加害者为终身使命的表演者,更是一个背负家族战争记忆、在争议中坚持忏悔之路的灵魂行者。
不同于大多数“鬼子专业户”由中方演员反串出演,平田康之的身份格外特殊:他不仅是一名真正的日本人,其祖父与父亲都曾是侵华日军成员。这一血缘背景,使他在中日两国舆论场中始终处于风暴中心。在中国,他因逼真的演技和对角色深刻的理解赢得尊重;而在日本,尤其是右翼群体眼中,他却被视为“背叛民族的耻辱”。
然而,正是这种撕裂的身份,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从《亮剑》《雪豹》到近年引发广泛讨论的电影《731》,平田康之饰演的石井四郎并非脸谱化的恶魔,而是一个在科学野心与人性崩塌之间挣扎的复杂个体。他精准捕捉到了那种体制化暴力下人的异化过程——不是天生残忍,而是在国家机器推动下逐步丧失良知。这种表演超越了仇恨叙事,直指战争本质中最令人不安的真相:普通人如何成为暴行的执行者?
外界或许只看到他在银幕上的狰狞嘴脸,却少有人知,每一场残酷戏份结束后,他都会独自抽自己耳光。这不是表演的一部分,而是发自内心的仪式性自惩。“我无法选择出生,但我可以选择面对历史的方式。”他曾坦言,“演这些角色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了让加害者的面孔不再模糊,让那段被遮蔽的记忆重新浮现。”
在日本国内,他的行为长期遭受非议。右翼分子称其“卖国求荣”,社交平台上充斥着人身威胁与羞辱性言论。但他始终坚持:“如果连一个日本人都不敢正视这段历史,受害者该如何安息?”这不仅是艺术选择,更是一种道德立场的宣示——良知不应受国籍束缚,忏悔也不应止于口头。
值得注意的是,平田康之并未将自己塑造成“救赎者”。他拒绝煽情,也从不期待原谅。他的表演始终克制、冷静,甚至带着自我惩罚式的严肃。这种态度恰恰折射出一种罕见的历史自觉:真正的反思,不在于控诉他人,而在于凝视自身;不在于逃避责任,而在于承担起祖辈遗留的精神债务。
在这个历史记忆日益淡化的时代,平田康之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提醒。他用二十年的银幕生涯告诉我们:正义不仅需要受害者的见证,也需要加害者后裔的躬身自省。当许多人在争论“该不该恨日本人”时,他却以行动回答:重要的是看见具体的人,理解复杂的罪,然后选择承担责任。
或许我们仍会痛恨他所扮演的角色,但难以不对这个人投以敬意。因为他让我们相信,在仇恨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以良知对抗遗忘,以艺术完成救赎。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