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啥叫火锅?有人说它是中国人的社交神器,有人说是解馋利器,还有人觉得它堪比减压一条龙服务——“涮一切,烦恼一锅端”。但你信不信,眼下火锅圈跟东北人吃雪糕似的,都卷疯了。2025年的餐饮江湖,火锅品牌堪称“卷王之王”,客单价一降再降,门槛却越扒拉越高,利润那叫一个
啥叫火锅?有人说它是中国人的社交神器,有人说是解馋利器,还有人觉得它堪比减压一条龙服务——“涮一切,烦恼一锅端”。但你信不信,眼下火锅圈跟东北人吃雪糕似的,都卷疯了。2025年的餐饮江湖,火锅品牌堪称“卷王之王”,客单价一降再降,门槛却越扒拉越高,利润那叫一个紧巴巴,连锅底都快被算成黄金价。可就在大伙儿你追我赶、“没点花样就等着关门”的时候,有个叫老马扎的小火锅品牌却悄悄蹿出三百家店,把同行都看傻了。这到底咋做到的?小火锅赛道又隐藏着哪些坑和蜜糖?今天咱就给你扒拉到底,看看这些创业大咖是怎么把“中国市井味”玩成新时尚的。
你以为火锅圈就跟校门口小卖部,摆上几只羊肉卷就能收获人气?错!这行里的对立劲头,比东北大姨跳广场舞还烈——一边是传统大火锅守着老本,锅底费敢卖到一百多,场景死板得跟单位食堂似的;另一边又蹦出来一帮“小而精”玩家,主打平价快餐,啥都敢便宜,连锅底都能免单。主持人樊宁直接放话“现在的火锅赛道,比中国高铁还卷——卷口味、卷体验、卷价格。”一场直播下来,几位餐饮老炮怼天怼地互不服,大火锅、小火锅,口味与体验,传统派和创新派,尘埃未落卷中争。谁说“卷”不能长寿?老马扎就“卷”出了三百家门店,大有一副要把全国市井味烩成火锅江湖的架势。
要说这老马扎的突围套路,还真有点东北大爷下象棋——一步一挪,步步有棋。创始人严昭兵,二十年火锅江湖老将,原本是大火锅店的运营总监,对高价锅底、场景局限、客单价高这些老问题也是“鸡蛋里挑骨头”。人均上百元,一桌四人才能聚起,无数年轻人“钱包瑟瑟发抖”,疫情过后,大家更想“轻负担吃口热乎的”。老马扎不藏私,把锅底费油碟费统统取消,锅底直接做成“有料锅”,小盘菜一上桌,细品十几种口味,不管你是独食还是“小聚”,都能找着合适的场景。
樊宁这一招叫“场景创新”。1-3人用餐比例从2020年35%一路涨到现在的55%,谁抓住“从大桌到小桌”的风口,谁就是新网红。旁观者海蓝也是“餐饮KOL一姐”,她说测评过300多家火锅,先付锅底费是年轻人尝试的拦路虎,取消掉直接杀进蓝海赛道。啥意思?就是你再也不用纠结“点少了不够吃,点多了打包浪费”,有料锅+小盘菜,一口一个刚刚好。这年头,拉来几个朋友,树下挂上暖灯,搪瓷杯斑驳,旧杂志剪成墙上海报,吃火锅像进了自家院子,“烟火气+松弛感”,成了当下最能打的情绪价值。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火锅江湖哪有永远畅通无阻的道路?看似事态平息,实则暗流涌动。老马扎的模式火了,同行也不是吃素的,卷起袖子纷纷模仿。“免锅底,低客单”,别人家照搬你这一套,门店扎堆,低价死磕,结果一片哀嚎。最让人头疼的是食材价格。去年猪肉牛肉涨价,许多小店连夜关门。“19.9元锅底”方案,客流虽然暴涨,可复购低到“东北三零”,有些顾客就当占便宜,一来就不想再来。
再看门店扩张,老马扎一口气开了三百家,可扩张太快也容易“水土不服”。社区店、商场店、工厂店,气氛各不一样。早期“速标准化”,搞得加盟商跟着南墙撞,总店得再三调整才能保质量。行业里有人说,火锅不怕卷怕“慌”,乱扩张最后死路一条。甚至有批评声音——“快餐火锅能有多少忠诚客户?终归是剥削员工、微利为本,迟早卷死自己。”这个段位的大佬,就算是东北铁锅也扛不住“蹭流量”。坊间流传“低价很香,品质未必靠谱”,不变的是中国餐饮江湖“花无百日红”。
正当众人觉得老马扎也难逃餐饮江湖“涨价死、扩张亡”的魔咒时,剧情迎来逆天反转。严昭兵坦言,自己曾踩过“低价”陷阱,但很快复盘转身——不是价格低就“性价比高”,而是你得让消费者觉得“超值”。和本地供应链串成“一条龙”,核心食材统一品质,炒料全交给中央工厂大锅熬,人力成本降了一大截,但豆花牛肉锅依旧能保持高水准。“68元两人能吃饱”,这不是喊口号,是靠内部体系、组织力硬生生滚出来的。
别家的火锅,说实话你在饭点排队还得自备钱包,锅底一道道加,每个油碟都能让你怀疑人生。老马扎干脆一刀砍,取消隐形收费,食材都是一手采购,连锅底都变身“有料锅”,让顾客“花的钱和得到的体验匹配”,这才叫新式市井火锅。行业点评人海蓝举例,很多小火锅看着便宜,吃完一顿发现“缩水严重”,而老马扎反其道而行不装作网红,门头树下挂灯,碗筷用搪瓷杯,连墙上海报都是旧杂志剪得糙唰唰,真烟火,真场景,真情绪。这个模式让70%客户是年轻人,20%是家庭用户,10%是老人,既守住传统味,又让新客群买账。
樊宁一针见血“创新,就是突破惯性思维——大家都摆网红风,偏要守传统;大家都消灭小桌,偏偏盯住小聚。”这不是“作死”,而是聪明人精打细算的长远路。
一场“性价比革命”闹得沸沸扬扬,表面上火锅赛道已然被“场景创新+产品守正”卷到了极致。“老马扎现象”是不是就是一剂灵丹妙药?英雄难过“食材涨价”关,龙头企业尚且要靠供应链降本,小品牌一旦盲目扩张就可能“翻车”。有些门店因为地理环境、水土不服,加盟商赔钱的也不在少数。有人质疑“用场景创新做戏,终究还得看‘锅里有料’;一味低价终非长久,餐饮不是慈善。”更有评论区网友宣称,“当厂家撒出撒出去,供应链一崩,成本涨价,一切创新和情绪价值,在现实面前都不值钱。”
分歧也在扩张层面不断加深。有门店主批评标准化过头,像极了工业化灌装火锅;社区店想拼口味,工厂店更重复购,商场店追快节奏,终究各自为政。慢打样快复制,看的还是团队人马。行业人士担心,“场景创新火过三天,供应链模式火不过三年。”老马扎的加盟者也并非都是衣食无忧,不少人在经营中遇到与原有思路冲突的问题,加盟培训再完善,也难保人人都能“变成严昭兵”。
说实话啊,火锅圈谁不想活得滋润?老马扎市井小火锅这套守正求变、卷场景创新,有点意思。这几年开了三百家,真是够快,把同行绷得跟弹簧似的。场景做得温情,“树下挂灯、搪瓷杯斑驳”,还真狐吐血了。但大伙别光看热闹,低价容易冲一波,稳定才是真本事。供应链降本是个好主意,可真到市井火锅2.0版本,锅里的料是不是还那么足?加盟狂潮一来,门店能否个个生龙活虎?老马扎走得顺风顺水,但吃瓜群众也没少打脸,老话说得好,“风口上的猪,落地还是猪”。就看谁稳得住。
都说火锅这行卷得“牛都不敢进锅”,老马扎靠场景创新、性价比卷出三百家。问题来了你觉得这样的爆火究竟是“烟火气和创新”在支撑,还是老一套“低价”诱惑,撑不住还是换湯不换药?你更看好火锅赛道的场景体验升级,还是怀疑“低价套路最多三年”?到底老马扎能不能走出自己的一条长长的市井路?欢迎你在评论区拍砖——火锅圈究竟是“情怀满满”,还是真正的“千锅一面”?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