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一纸公告,小米汽车因L2辅助驾驶应对极端场景不足,召回116,887辆SU7。中国汽车召回年均超千万台,普通到几乎无人关注,但小米SU7事件却在全网刷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召回量同比增长超30%,智能驾驶
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一纸公告,小米汽车因L2辅助驾驶应对极端场景不足,召回116,887辆SU7。中国汽车召回年均超千万台,普通到几乎无人关注,但小米SU7事件却在全网刷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召回量同比增长超30%,智能驾驶系统成为关注焦点。技术进步和流量经济,正让每一次“升级”成为舆论漩涡的核心。
智能驾驶,是当前全球汽车产业争夺的新高地。L2级辅助驾驶系统,能实现自动跟车、车道保持等部分自动化,但仍需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根据清华大学智能车辆团队2024年报告,L2系统在99%的日常用车场景表现稳定,极端场景下却依然受限。
“极端场景”并非危言耸听。2023年,美国通用汽车旗下Cruise全自动驾驶出租车被曝因软件BUG在旧金山遭遇交通事故,紧急召回全系车辆。Waymo、Rivian等品牌也均曾因智能驾驶软件漏洞被迫召回。小米SU7的问题,属于行业常态,根源在于全球智能驾驶算法尚未攻克“边缘场景”难题。
暴雨、大雾、突发障碍物、复杂路况——这些场景下,传感器识别和决策系统都面临瓶颈。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也难以保证万无一失。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所言,“辅助驾驶不是万能,技术边界必须被尊重”。
小米SU7召回采用OTA(空中升级)方式。无需到店、无需更换硬件,车主只需联网,便可远程完成系统升级。中国汽车召回大数据平台2024年数据显示,OTA技术让汽车召回成本直线下降,效率提升数十倍,用户体验提升明显。全国新能源车主中,约85%表示支持OTA召回模式。
传统燃油车年代,大规模召回意味着巨额的工时与零部件成本。部分车企甚至选择打官司抵消召回成本。智能电动车时代,软件缺陷可低成本修复,企业主动召回成为“新常态”。中国市场2024年有近一半召回为企业自发,反映出行业对用户安全与技术迭代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升级的主动性却往往被“流量”稀释。召回本是负责任的表现,却因信息传播被解读为“质量危机”。小米本次召回仅占全国召回总量约1%,远低于行业平均。但在舆论场上,流量品牌的每一次“修正”都被放大。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流量生态已成定局。小米汽车自首发起,便以互联网基因和“自带热搜体质”席卷全网。数据显示,2025年小米SU7上市3个月订单超10万辆,微博、抖音等平台相关话题月度曝光量超过12亿次。每一次产品调整都成为舆论焦点。
流量经济带来的并非只有红利。特斯拉曾因“刹车失灵”传言,每一次OTA升级都激发舆论地震。互联网品牌的“放大镜效应”,使得正常的技术调整、常规召回都可能被误解为重大危机。市场研究机构QuestMobile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主流新能源车品牌中,因网络舆情引发的负面新闻数量同比上涨近40%。
“达摩克利斯之剑”并非虚言。企业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也需承担随时可能引爆的舆论风险。注意力经济下,技术升级与品牌口碑捆绑,每一次操作都可能成为网络热议的“引信”。小米SU7召回案例,正是流量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与公关体系的最新考题。
技术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智能驾驶行业尚处爬坡阶段,全球范围内的召回与升级都是产品完善的必经环节。中国汽车召回协会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召回量超449万辆,智能驾驶相关问题占比逐年上升。主动修复、透明沟通成为行业共识。
小米SU7召回事件凸显,品牌营销与产品力的博弈已进入深水区。互联网流量为企业带来订单,也让品牌承受更大压力。企业要想穿越“流量焦虑”,需要的不仅是传播技巧,更要靠持续的技术积淀和产品扎实度。只有当产品力成为公认的“护城河”,品牌才可能在舆论风暴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钦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