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学拒打好评”为何越闹越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4:04 1

摘要:4月11日,知名博主何同学(账号名为“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在微博分享了自己乘坐网约车时拒绝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这本是一条普通的日常动态,却如同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索,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何同学恐怕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已经“秒删”的微博,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01 何同学又惹事儿了

4月11日,知名博主何同学(账号名为“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在微博分享了自己乘坐网约车时拒绝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这本是一条普通的日常动态,却如同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索,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何同学争议微博发出后短时间内,该言论被截图疯传,网友模仿其句式反讽“拒绝一键三连”,话题#何同学被评傲慢而不自知#登上热搜,阅读量破亿。相关话题阅读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数以百万计的网友参与到讨论中来。

这场舆论风暴的爆发点在于身份的双重标准:何同学作为内容创作者,经常在视频中呼吁粉丝"一键三连"(点赞、投币、收藏),却对网约车司机的好评请求采取强硬态度。网友质问:"既然网约车司机要求一个好评就是PUA,那何同学要求'一键三连'又算什么?"这种对比让事件迅速从个人行为争议,升级为对"精英双标"的集体声讨。

02 “秒删”不是特效药

即便何同学很快删除了那条引发争议的微博,并且至今保持沉默,舆论的热度却依然居高不下。

截屏时代,“数字记忆”的影响力决定着公众的遗忘速度大大降低,这也意味着,删除原文并不能消除影响。何同学的微博在被删除前已被大量截屏保存,这些数字痕迹成为后续讨论的基础素材。网友通过二次创作(如制作"拒绝一键三连"模板)使内容获得新的传播生命。

而微博、B站等平台的推荐算法会主动推送争议性内容,使话题持续占据热搜。数据显示,相关话题在热搜榜上停留超过48小时,远超一般娱乐话题的热度周期。

主流媒体介入后,通过撰写评论文章、发布新闻报道等形式,将事件从个人行为讨论升级为社会议题。这些报道以"精英傲慢""缺乏共情"为框架,进一步固化了公众的批评立场。从设置议程的角度来看,媒体在报道中对尺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应当做到既能引发社会思考,又维护良好的舆论生态,不过度引导,为公众提供一个理性讨论问题的平台。

讨好型人格的本质在于过度关注他人看法,而忽视自身感受与需求。然而,何同学将拒绝给网约车司机好评视为克服“讨好型人格”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误解。乘客给个好评,不代表就是讨好型人格,更多是对其劳动的尊重和认可。

而何同学“直接拒绝”的行为,看似在追求独立自主,实则走向了“反讨好”的极端,过于强调自我中心,完全忽略了司机的感受,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缺乏同理心的观感。

正如很多网友所言,网约车司机要好评,和让粉丝给其“一键三连”并无不同,何同学不能如此“双标”。更何况,拥有千万粉丝的何同学,吃的是“流量饭”,一则视频成为爆款离不开粉丝的支持。若是言行相悖,势必会影响其公众形象。

03 舆论生态愈发敏感

从质问粉丝“哪里贵了”的李佳琦,到吐槽年轻人找工作难的羊毛月,在当前社会压力逐渐增大、阶层矛盾受到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公众对精英阶层脱离现实的言论愈发敏感。这种情绪积累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形成了独特的舆论生态。

质问粉丝“哪里贵了”的李佳琦和吐槽年轻人找工作难的羊毛月,已经成为因言论“人设崩塌”的网红代表。

何同学秒删微博并保持沉默的举动,使信息出现真空状态,反而加剧了舆论场的猜测与质疑。面对这种舆论持续但核心人物沉默的情况,在媒体从业者面前摆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当事人缺席的情况下,既满足公众知情权,又避免过度情绪化报道?一方面需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供多元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

新媒体时代,舆论的平息不再取决于当事人的"删帖+沉默",而是由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媒体的议程设置、公众的情绪投射共同决定。这一方面展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后真相"传播的隐患。

当个体行为被异化为社会矛盾的符号时,新闻媒体需警惕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未来的舆论场,需要更多"建设性讨论"而非"情绪宣泄"。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一个真正健康有序的舆论生态。

校对 | 李立军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