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1日,于朦胧因坠楼意外在北京离世,警方排除刑事嫌疑。他原定于9月12日亮相央视《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饰演柳永,节目因此临时调整。他的离世使《风起大漠》《长夜行》等多部待播作品前景未卜,也引发了业界对艺人心理健康与行业环境的广泛关注。
2025年9月11日,于朦胧因坠楼意外在北京离世,警方排除刑事嫌疑。他原定于9月12日亮相央视《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饰演柳永,节目因此临时调整。他的离世使《风起大漠》《长夜行》等多部待播作品前景未卜,也引发了业界对艺人心理健康与行业环境的广泛关注。
关于于朦胧饮酒意外坠亡事件,结合官方通报和法律规定,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一、事件性质与法律定性
根据于朦胧工作室及母亲的公开声明,警方已排除刑事嫌疑,确认事件为意外坠亡。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造成损害结果,但非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在此事件中,若现场勘查和调查未发现他人强迫、推搡等加害行为,且坠亡原因与饮酒后的自主行为直接相关,则符合意外事件的法律特征。
二、同饮者的法律责任边界
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过错责任原则 ,同饮者是否担责需视其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
1. 需承担责任的情形:
- 强迫劝酒:如通过言语刺激、打赌等方式迫使他人过量饮酒。
- 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明知他人醉酒却未护送回家或通知家属,导致其在意识不清状态下发生意外 。
- 放任危险行为:允许醉酒者独自驾车、攀爬高处等 。
2. 无需担责的情形:若同饮者无劝酒行为,且已尽到提醒、劝阻及安全护送义务(如将醉酒者交由家属照顾),则不承担法律责任 。
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综合考虑饮酒过程、醉酒程度、现场环境等因素划分责任比例。例如,若同饮者未及时制止醉酒者的危险行为(如擅自开窗),可能被认定存在一定过错。
三、网络谣言的法律后果
事件发生后,部分网民编造“他杀”“霸凌”等阴谋论,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
1. 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 ,造谣者可能构成对逝者名誉权及家属隐私权的侵害,需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责任。例如,若谣言导致家属社会评价降低或精神损害,可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
2. 行政责任: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者,可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例如,微博平台已对60余个发布不实信息的账号采取禁言或关闭措施 。
3. 刑事责任:若造谣行为达到“情节严重”标准,可能触犯《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或第291条之一编造虚假信息罪。例如,同一谣言被转发超500次或点击量超5000次,或引发群体性事件,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 。此前,类似案件中编造“武汉小学生母亲获赔260万”谣言的当事人已被行政拘留。
四、家属的维权路径
1. 民事索赔:若家属认为同饮者存在过错,可依据《民法典》第1179条提起侵权之诉,主张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损失 。
2. 追究造谣者责任:家属可通过公证固定证据,向法院提起名誉权诉讼,同时要求平台提供造谣者信息。对于情节严重的刑事犯罪,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立案侦查。
3. 尸检与证据保全:根据公开报道,假如家属已申请尸检,此举有助于明确死因及酒精浓度对行为能力的影响,为后续法律主张提供科学依据。
五、法律对逝者权益的特殊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994条,死者的姓名、名誉、隐私等人格权益受法律保护。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例如,若造谣者虚构逝者生前隐私或诋毁其名誉,家属可直接提起诉讼维权 。
六、公众行为的法律指引
1. 理性对待公共事件:在官方通报未发布前,避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尤其涉及他人生命权、名誉权的敏感内容。
2. 尊重逝者与家属:通过合法渠道表达哀悼,避免对家属进行无端指责或骚扰。
3. 网络发言自律: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用户需对发布内容负责,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煽动对立 。
于朦胧事件再次提醒公众:饮酒需量力而行,同饮者应尽到合理照顾义务;网络并非法外之地,造谣传谣需承担法律后果。家属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社会各界应尊重事实,以法律为准绳,以理性为导向,共同营造清朗的法治环境。
来源:畅谈娱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