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罗永浩因为预制菜吵上热搜了,这事一发酵,大家突然都盯着酒店行业,咱们住酒店吃的菜,到底用没用预制菜?
最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罗永浩因为预制菜吵上热搜了,这事一发酵,大家突然都盯着酒店行业,咱们住酒店吃的菜,到底用没用预制菜?
能不能用?用了是赚了还是亏了?
今天咱不扯虚的,就掰开揉碎了聊这事儿,尽量客观,不带节奏。
这场“西罗之争”里,有个点特有意思,接近罗永浩的人跟记者说,“大家都觉得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菜都是预制菜”。
这话一出来我就愣了,这明显是把概念搞混了啊。
早在2024年3月,国家好几个部门一起发过个通知,专门说预制菜的范围。
里面写得明明白白,预制菜得是工业化预加工的,不添防腐剂,还得加热或熟制才能吃,最重要的是,连锁餐饮自己中央厨房做的菜,不算预制菜!
当时市场监管总局的人还特意强调了这一点,就是怕大家搞混。
本来想以为业内对预制菜分类挺统一,后来发现最早大家分四类:即配、即烹、即食、即热,但那通知出来后,即食和即配就被剔除了。
比如你买的卤味、洗好切好的生菜,这些都不算预制菜了,现在严格说就剩即烹和即热两类。
不光是接近罗永浩的人,我身边好多朋友也懵。
之前有个同事去酒店吃饭,看见后厨从包装里拿食材,就说“这是预制菜,不新鲜”,结果人师傅解释半天,那是中央厨房送来的净菜,不算预制菜。
如此看来,认知偏差这事,不光普通消费者有,有时候业内人也容易绕进去,这对酒店来说挺冤的,明明没违规,却容易被误会。
聊完定义,咱说说酒店到底咋跟预制菜扯上关系的,主要就两种情况,一种是卖预制菜,一种是自己餐饮用。
先说说卖预制菜的,金陵饭店这事就挺典型,2018年它就开始搞预制菜业务了,旗下有个专门的食品公司。
2025年半年报出来,那公司营收四千多万,还涨了不少,利润也比之前多了两百多万。
现在不少酒店都在试这条路,比如华住旗下的禧玥酒店,去年推了个“酒店招牌菜预制礼盒”,听说上线仨月就卖了上千万。
酒店有自己的厨师和配方,做预制菜其实有优势,就是把店里的好味道装盒卖,消费者也愿意买。
再说说更受关注的,酒店餐饮自己用预制菜。
我之前跟几个全服务酒店的总经理、总厨聊过,他们说大型宴席上,确实会用预制菜,但大多是即烹类的,还都是“AB包”模式。
A包是食材,B包是调好的料,厨师把食材加热,再放料包调味就行。
这种模式快是真快,婚宴几十桌,要是都现做,后厨根本忙不过来,但缺点也明显,食材新鲜度会差一点,锅气也少了。
本来想觉得这是偷工减料,后来跟师傅聊才知道,像小酥肉这种菜,基本都是用预制坯子。
新希望旗下有个“美好小酥肉”,早年就专供酒店和饭店,现在一年能卖几十亿,你想啊,酒店后厨现剁肉现炸,既慢又容易炸老,工业化做的反而口感稳定。
不过大家别把酒店用的预制菜和超市的混为一谈,超市里那种拆开加热就能吃的,大多是即热类,保质期长,添加剂也多。
酒店用的即烹类,定制化程度高,酒店能提要求,品质相对有保障。
别看酒店用预制菜有好处,其实难处不少,首先就是成本和价格的矛盾。
好多酒店坚持现炒现做,明厨明档,食材、人工标准都高,菜价自然就贵,但现在外面有不少做预制菜的餐厅,价格便宜,酒店餐饮的竞争力就弱了。
再就是舆情风险,现在消费者对预制菜情绪挺大,尤其怕添加剂。
去年有个四星酒店,用了即热预制菜没说,被客人发现后直接上了热搜,生意掉了一大截。
酒店也怕惹火上身,所以用预制菜都特谨慎。
还有个大问题,预制菜行业现在没国家标准。
虽然上海今年5月出了个酒店预制菜使用指引,要求菜单标注,不标还会罚款,但全国性的标准还没出来。
监管不到位,预制菜质量就有隐患,酒店是服务行业,一点小事故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所以对预制菜质量要求得更高。
我觉得关键是找平衡,一方面要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得让消费者清楚知道用了啥。
比如有些酒店自己研发预制菜,或者跟本地食材企业合作,保证口感和新鲜;还有的酒店会在菜单上标注哪些菜用了即烹预制菜,消费者有选择权。
最不待见的是那种标榜“现炒现做”,背地里用预制菜的酒店。
这不是诚信问题嘛,哪怕你说清楚用了预制菜,愿意接受的客人自然会来,玩猫腻反而砸自己招牌。
总的来说,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酒店用也不是不行,但得搞清楚定义、选对品类、做好透明。
等以后行业标准完善了,消费者认知也理性了,酒店说不定能把预制菜变成优势,既保证品质,又能控制成本,这样才能在现在的市场里站稳脚。
来源:念寒尘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