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夜两三点,宝宝突然哇哇大哭,怎么哄都不行,自己也跟着急得直掉眼泪?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半夜两三点,宝宝突然哇哇大哭,怎么哄都不行,自己也跟着急得直掉眼泪?
据儿科专家统计,超过80%的新手妈妈都遭遇过宝宝夜间哭闹的困扰,其中有近40%的宝宝会持续出现这种情况长达6个月之久。
很多妈妈以为宝宝夜里哭就是饿了或者拉了,其实远远不止这些。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夜间哭闹的原因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还在用同一种方法应对所有情况,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一个带过两个孩子的过来人,我深知宝宝夜哭给全家人带来的煎熬。
那种心疼又无助的感觉,真的让人崩溃。
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不同年龄宝宝夜哭的真正原因和有效应对方法。
刚出生到3个月的小宝宝,身体各个器官都还在适应外界环境。
这个阶段的夜哭,主要是生理原因导致的。
最常见的就是肠胀气了。
新生儿的胃特别小,就像一个小气球,而且是横着长的。
宝宝吃奶的时候,很容易把空气也吸进去。
这些空气在肚子里转来转去,宝宝当然不舒服啊!
我家老大刚出生那会儿,每天晚上都要哭上好几回。
后来才知道是肠胀气在作怪。
每次喂完奶,我都会把他竖着抱起来,让他趴在我肩膀上,然后轻轻拍背,直到听到他打嗝为止。
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叫肠绞痛。
大概有15%的宝宝会遇到这个问题。
宝宝会突然大哭大闹,小脸涨得通红,怎么哄都不行。
一般在宝宝2到4周大的时候开始,6周左右最严重。
遇到肠绞痛,妈妈们可以试试飞机抱。
就是让宝宝趴在你的前臂上,头靠在胳膊弯里。
这个姿势能给宝宝的肚子一点压力,帮助缓解疼痛。
另外,用温热的毛巾敷敷宝宝的小肚子,或者轻轻按摩,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记住,按摩要顺时针方向,这样能帮助排气。
当然,最基本的原因还是饿了、拉了、尿了。
小月龄的宝宝就是这么直接,不舒服了就哭。
建议晚上还是用纸尿裤,别舍不得,宝宝睡好觉比什么都重要。
3个月以后的宝宝,对周围环境更敏感了。这时候夜哭的原因就复杂一些了。
温度是个大问题。
很多老人怕孩子冷,给宝宝盖得厚厚的,结果宝宝热得难受,只能用哭来抗议。
还有些家长怕宝宝着凉,房间温度调得太高,宝宝也会不舒服。
一般来说,室温保持在22到24度比较合适。
给宝宝穿衣服的标准是,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够了。
摸摸宝宝的后脖颈,不出汗就说明温度刚好。
这个阶段的宝宝还容易缺钙。
缺钙的宝宝特别爱出汗,睡觉不踏实,容易惊醒。
如果你发现宝宝后脑勺的头发少了一圈,或者肋骨有点外翻,就要考虑是不是缺钙了。
儿科医生建议,宝宝出生两周后就可以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单位。
母乳喂养的妈妈自己也要注意补钙,这样宝宝通过母乳也能获得足够的钙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长牙。
6个月左右的宝宝开始长牙,牙龈又痒又疼,当然睡不好觉。
这时候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磨牙棒,或者用干净的纱布蘸点凉开水,轻轻擦擦宝宝的牙龈。
1岁以上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的小情绪,夜哭的原因就更多样化了。
白天玩得太兴奋是个常见原因。
有些宝宝白天看了刺激的动画片,或者去了新地方,晚上就容易做噩梦,半夜哭醒。
所以睡前一个小时,尽量让宝宝安静下来。
可以听听轻柔的音乐,看看简单的绘本,给宝宝营造一个平静的睡前环境。
积食也是个大问题。
现在的孩子好东西吃得多,消化系统容易负担过重。
宝宝积食了,肚子不舒服,自然睡不好。
判断宝宝是不是积食,可以看看这几个信号:口气重、舌苔厚、大便干燥或者很臭。
如果有这些情况,就要控制宝宝的饮食了,少吃肉类和油腻的东西,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除了针对具体原因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些通用的安抚技巧,效果都不错。
白噪音是个好东西。
可以播放一些海浪声、雨声,或者专门的白噪音音频。
这些声音能让宝宝感到安全,更容易入睡。
襁褓包裹也很有用,特别是对小月龄的宝宝。
用薄毯子把宝宝包起来,模拟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宝宝会更有安全感。
轻轻摇晃也能起到安抚作用。
注意一定要轻柔,幅度不要太大,频率大概每分钟60次左右,就像心跳的节奏。
虽然大多数宝宝夜哭都是正常现象,但有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宝宝哭声特别尖锐,持续时间很长,怎么安抚都不行,就要考虑是不是有疾病问题。
发烧、腹泻、呕吐这些症状,更要引起重视。
还有就是宝宝的哭声突然变了,比如原来哭声洪亮,突然变得微弱,这也可能是生病的信号。
面对宝宝夜哭,妈妈们首先要保持冷静。
宝宝能感受到你的情绪,如果你很焦虑,宝宝也会更不安。
记住,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个体。
别人家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家宝宝,需要多观察,多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不要一个人硬撑。
照顾宝宝是全家人的事,爸爸、奶奶、姥姥都可以帮忙。
妈妈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
宝宝夜哭确实让人头疼,但这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找对方法,就一定能帮宝宝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你家宝宝有过夜哭的经历吗?
你是怎么应对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让我们一起交流育儿心得,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来源:智慧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