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邳州这片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上,有一位被称为"编外兵"的传奇人物。他将30年光阴化作千万次善行,用滴滴汗水浇灌公益之花,用无疆大爱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他就是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苏省首届关心国防十佳公民李晓龙。
在邳州这片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上,有一位被称为"编外兵"的传奇人物。他将30年光阴化作千万次善行,用滴滴汗水浇灌公益之花,用无疆大爱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他就是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苏省首届关心国防十佳公民李晓龙。
一、红色基因铸就拥军情怀
李晓龙的拥军情结源自童年的耳濡目染。邳州作为王杰精神的发源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爷爷作为支前模范的勋章,父亲作为铁道兵的军旅故事,母亲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五保户的善行,共同构筑了他最初的精神坐标。17岁那年因体检落选军旅,却让他立下"不当军装里的兵,就做军徽外的守护者"的誓言。
1997年建军节,全国首支"拥军学雷锋车队"在邳州诞生。李晓龙将入队标准定为"日行一善,日捐一元",这个朴素的承诺一干就是26年。从抢救火灾中的工人,到跨省归还失主钱包;从向驻徐部队捐赠首台电脑,到开通全国首条拥军热线,他用行动诠释着"编外兵"的忠诚。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他连夜组织义卖筹集5万元善款;2020年抗疫斗争中,他带队慰问一线人员23次,用热血守护着岁月静好。
二、公益路上的"逆行人生"
李晓龙的公益之路充满了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他开着价值30万的新车跑滴滴,却住着50平米的老旧出租屋;他西装革履参加商务活动,却常穿25元的布鞋奔波在公益一线。在苏州组建爱心车队时,他自掏腰包购置绿植装饰车辆,将网约车打造成"移动的花园",只为给乘客带来片刻温馨。
面对亲友"等有钱再做公益"的劝说,他始终坚守"公益没有门槛"的信念。从超市老板到滴滴司机,从企业家到志愿者,无论身份如何转变,"每单捐一元"的承诺从未改变。30年来,他累计捐款捐物300余万元,足迹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资助对象涵盖退役军人、困难学子、残障人士等群体。在他的感召下,邳州雷锋精神协会发展成为拥有数千名会员的公益组织,累计开展活动万余次。
三、创新实践拓展公益维度
在传承雷锋精神的道路上,李晓龙始终保持着创新的活力。他创建全国首个"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交通岗",将文明出行与公益宣传有机结合;发起"振兴中华助力学子"计划,连续8年资助贫困学生;设立"精神文明建设基金",推动社会正能量传播。2024年,他创新性地打造"中国酒文化慈善博物馆",通过文化传播赋能公益事业。
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他积极拥抱互联网公益。在腾讯公益平台累计捐赠超万次,开通"拥军优属"微信公众号,用新媒体扩大公益影响力。当被问及未来目标时,他笑着说:"等腾讯公益捐赠破万次,我要去申报吉尼斯纪录,让世界看到中国志愿者的力量。"
从邳州大地到江南水乡,从黄海之滨到巴蜀灾区,李晓龙用三十载春秋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公益人生。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细水长流中彰显着人性的光辉。正如他在《我是一名"编外兵"》中所写:"即使成不了英雄,也要用爱心拥抱绿色军营。"这份执着与坚守,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大洲文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