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生平第4集,新办丧事留学日本,邂逅雪子家族衰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09:40 1

摘要: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故事,上集讲到李叔同和李苹香等人之间的交往因缘。时间来到1905年的二月初五日,李叔同的生母王凤玲因为肺痨病在城南草堂去世了,享年仅四十五岁。随后,李叔同就携带着家眷灵柩乘船返回天津去了。但是,当李叔同计划将灵

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故事,上集讲到李叔同和李苹香等人之间的交往因缘。时间来到1905年的二月初五日,李叔同的生母王凤玲因为肺痨病在城南草堂去世了,享年仅四十五岁。随后,李叔同就携带着家眷灵柩乘船返回天津去了。但是,当李叔同计划将灵柩移入宅内时,却遭到同父异母二哥李文熙的反对。因为按照当地的老规矩,“外丧”是不能进家门的,他们兄弟二人之间对此事意见不统一。后来,经过亲友们的一番调解,李文熙终于同意了李叔同,灵柩最终可以由正门出入。

那时的李叔同是一名新学的先锋,在处理后事上,他大胆摒弃了旧的葬礼仪式,改用了新式追悼会:实行致悼词、献花圈、行鞠躬礼的新方法。李叔同还亲自撰写了悼词,并且自弹钢琴演唱了一首《挽歌》寄托哀思之意。这件事情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天津的《大公报》对李叔同改革丧仪的举动进行了连日报道,并且刊登李叔同写得的哀歌,称其为“新世界的杰士”。李叔同以一个二十六岁青年在当时戊戌变法失败,封建势力仍然强大的社会背景下能够移风易俗,他的胆识和魄力确实难能可贵,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天津《大公报》除了记述追悼会实况外,还提及“到会者四百余人”,其中有奥工部官员柯某某,高等工业学堂顾问藤井先生,监督赵幼梅先生,学务处总办严范孙,以及各学校的校长教员等等,收到的挽联哀词有二百余首。有如此众多的社会名流和外宾参加,可见李叔同当时的交友很广名气很大。这则报道也为李叔同当时在天津社会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自从母亲去世之后,李叔同就感到人生越来越悲哀和愁苦。因此,他此时改名为李哀,字哀公,表示对他母亲的思念。李叔同后来曾经对他的学生丰子恺说:“他在城南草堂读书侍奉母亲,是在二十岁到二十六岁之间,这五六年是他平生最幸福的时光。此后就是不断的悲愁,一直到出家为止。”弘一大师出家之后斩断了一切尘缘,但是对他母亲的感情却从未割舍。他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中写道:“二月初五是我母亲的忌日,于是我提前两天就到虎跑寺去,诵读了三天的《地藏经》,为我的母亲回向。”此后每逢他母亲的冥诞,李叔同就会亲笔抄写《地藏经》,以此功德回向给母亲。

1930年的秋天,弘一大师从上虞白马湖到慈溪的金仙寺拜访亦幻大师。12月4日,天台宗的静权法师来此宣讲《地藏经》和《弥陀要解》,连续两个月听讲,弘一大师都没有缺席。有一天,当静权法师从经文的义理演绎到孝思父母的重要意义时,一向温文尔雅的弘一大师竟然当众痛哭,泪如滂沱。在座的众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一时之间目瞪口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被静权法师所讲内容感动了,却不知他之所以被感动,还有一个更深原因,就是因为那一年是他母亲的70寿辰。他是在听讲的同时,不由自主想起了自己的母亲。随后,他在白马湖畔亲手书成《华严集联三百》来纪念母亲。

李叔同自从其母王凤玲去世后,就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规划。19058月,他将妻儿安置在天津后,独自回到了上海,他要东渡扶桑留学日本。这幅照片是李叔同赴日前,在天津与二哥李文熙下围棋时的画面。李叔同赴日留学前,还填写了一首词《金缕曲》,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以此来抒发情感。”因为李叔同当时看到清朝的乱象,感觉启蒙教育才是一条救国之路,他要用艺术来开启民智。于是他选择了留学去日本专攻美术,辅修音乐。

李叔同一到日本,立刻就开始了西化行动,首先他就把辫子剪了,改为了三七分发型,并且脱掉长衫马褂,换上西装和尖头皮鞋。他的外表和精神面貌都变得焕然一新,完全一副新派人士的形象。1905年9月,李叔同考取了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开始学习水彩和油画。入学的时候,正值欧洲印象派画法传入日本,李叔同主要受到美术学校老师们的影响深刻,尤其是西画科黑田清辉教授之影响。李叔同在专攻西洋画的同时,他还去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并且向著名导演藤泽浅二郎学习西洋戏剧。他还独力编辑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寄回国内交给上海的朋友尤惜阴发行,内容包括音乐、绘画、杂感等等。

李叔同是一个善于探索新事物的人,他刚刚接触油画,就投入了极大学习热情,甚至画了一幅自画像,这幅画现在珍藏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作品人物采用中心构图,生动传神,色彩层次丰富,体现了作者娴熟的手法和高超艺术表现力。李叔同之所以留学日本,其实是我国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学习西方热潮,也是清末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清朝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始于1896年,又于1905年形成了第二次热潮,李叔同就赶上了这种潮流。因为日本明治维新所带来的成功,深刻震惊了当时国人,加上甲午海战的耻辱,中国开始了全面赴日留学热潮,李叔同就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

他虽然不是最早赴海外学油画的中国人,但他却是最早学成回国的。他在浙江一师做老师时,将西方艺术本土化。因此,李叔同是清末民初,我国美术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在李叔同留学的东京美术学校,他师从黑田清辉、中村胜治郎、源孝太郎等人。该校成立于1887年,位于上野公园,是当时日本最顶级的美术学校。李叔同留学期间十分用功,对于他的画作,黑田清辉老师很赞赏。1910年,李叔同还获得该校“精勤证书奖”。李叔同的同事姜丹书,曾经样评价他的油画风格:“上人于西画,为印象派之作风,近看一塌糊涂,远看则栩栩欲活,非有大天才,真功力者不能为也。”在李叔同的同学中,有与他同台演出话剧的曾孝谷,还有后来岭南画派的开山鼻祖高剑父等一大批名流。

李叔同到了日本后,醉心于艺术,全力汲取新鲜知识。他不仅学习油画,还涉猎西洋音乐,十分勤奋。总之,在日本的李叔同,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努力将平生所学尽力介绍到国内,流露出他心系家国的一种情怀,李叔同旅日五年成就斐然。后来李叔同的兴趣又转移到了话剧,他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了我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曾经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而享誉日本,开了我国话剧之先河。其实早在少年时代,李叔同就对演戏怀有浓厚兴趣,他经常去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还曾经粉墨登场。

在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的支持下,李叔同发起成立了“春柳社”,在日留学生唐肯、孙宗文、黄二南、谢抗白、李涛痕等人纷纷加入。据说,春柳社在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先生曾经到场观看。这张图是1907年,李叔同反串《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的剧照。该剧取材于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由唐肯饰演亚芒,曾孝谷饰演亚芒的父亲,李叔同则反串女主角。我们通过以上的记载来看,年轻的李叔同不愧为一位大才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他能沉下心来写诗词书法和篆刻,也能激情澎湃地弹琴演唱和表演话剧,他在艺术方面确实有过人天赋。

李叔同留学日本,除了学习美术和音乐之外还表演话剧,并且把门票收入寄回祖国,捐助给当时江苏省水灾地区的老百姓。在话剧《黑奴吁天录》之后,李叔同又和曾孝谷合演了独幕剧《天生相怜》,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登过台。春柳社的成员其实都是票友性质的留学生,能够取得很大反响,已经超出了他们预期。在李叔同的一生中,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在中国的话剧史上,却不经意间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正是由于他们开创性的活动,才使得中国话剧从无到有,逐渐壮大起来。1906年10月4日,日本东京的《国民新闻》以“清国人志于洋画”为题,发表了一篇采访李叔同的专题报道,并且配有李叔同的肖像照片和画稿。

报道中提到:“李叔同身材有五尺六寸,穿着讲究,一副绅士的打扮。墙壁上贴着很多图画作品,家中还有干活的佣人。”双方谈话中得知,李叔同认识当时有名的日本汉学诗人森槐南、永阪石埭 、本田种竹等人,记者称赞李叔同的画作笔致潇洒,等等。可见当时李叔同的生活条件很优越,在众多留学生中确实鹤立鸡群。这张图,就是当时东京《国民新闻》记者,采访李叔同时的文章和图片。

1906年10月17日,李叔同在日本乔迁新居时,曾经写了一封书信给“天涯五友”之一和盟兄许幻园,其中就有这张《国民新闻》的报纸,与之分享作为一个纪念。李叔同在上野美术学校跟着黑田清辉、中村胜治郎等著名教授,学习油画和水彩。他先从木炭画的画人面模型开始,并将其作为绘画基础。从这张李叔同木炭素描画《少女像》的照片来看,画中的人物长发垂肩,表情丰富,眼帘微启,若有所思,说明李叔同当时的素描技巧已经很娴熟了,用笔生动。西洋绘画很注重写实,进行人体写生练习是一项必修功课,所以寻找裸体绘画模特,就成了李叔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11月的一天,正在练习绘画的李叔同,见到了给他送饭的房东女儿雪子。他认为雪子也许可以作自己的模特,于是,李叔同就小心翼翼地提出了邀请和酬金,希望对方能当自己的模特。

这个要求让雪子感到很突然,毕竟除了艺术学校之外,这种把身体画在图画上,即便是在新风已开的日本也并不多见。但是,让李叔同没有想到的是雪子姑娘经过考虑之后,竟然答应了他的请求,理由是李叔同有惊人的才华和诚恳态度,打动了她。从此以后,雪子就成了李叔同的模特。每当画作完成时,李叔同都会让雪子评价一番。随着交往频繁,二人发现了很多共同的爱好,彼此又真诚相待。到了第二年樱花浪漫的季节,李叔同就和雪子在日本组建了新家庭,他的心情也变得开朗而愉悦。

由于李叔同对家庭的感情很含蓄,所以,关于这位雪子姑娘的文字记载很少,甚至世人无法知晓其真名。后人只能在关于李叔同的传说和传记里,隐约知道她的名字叫雪子、诚子或叶子,但是并没有真实依据。林子青在《弘一法师年谱》中记载:李叔同出家前,参加了一次为期十八天的断食,并留有《断食日志》,其中有两处提到“福基”。所以人们推测“福基”可能是雪子的真名,却也无法定论。其实清末留日学生中,中国人与日本女子交往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39岁的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横滨流亡时,遇到了大月素堂的女儿大月薰。 1906年,大月薰为孙中山诞下一女,起名富美子。郭沫若先生在国内有妻子的情况下,还在东京娶了医院护士佐藤富子。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娶了羽太信子等等。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一夫一妻的新风尚虽然已经吹动,但是纳妾的风气尚在延续,直到新中国才正式结束。李叔同于1911年学成回国,他将日籍夫人也带回了上海。虽然雪子一直都没有什么妻妾名分,但是李家后人也都承认和接纳了雪子,并称之为“日本奶奶”。李叔同的儿子李端先生在《家事琐记》中有一段叙述写道:“我还见过先父画的一张油画,是一位日本女人的头像,梳着高髻的大阪头,她就是父亲从日本带回上海的那位日籍夫人。”李叔同的同事姜丹书曾经说:“弘一大师出家刚入佛门时,那位日籍夫人曾来寺里悲伤痛哭,但是最终也没能挽留住李叔同。”

时间来到1911年,在日本学习生活已经五年半的李叔同终于毕业了。这张照片就是1911年3月,李叔同于东京上野美术学校毕业照的局部放大图。李叔同归国后首先抵达上海,将伴随而来的日籍夫人雪子安置妥当,然后独自北上,回到了天津老家。这一时期,无论是他的家族还是国家,都正在经历一场命运的急剧转折。因为1912年中华民国将要宣告成立,而“桐达李家”却面临着衰败破产命运。

刚一回国,李叔同就应早年金石之友,天津高等工业学堂的校长周啸麟聘请,去学校担任图画教员,后来又执教于直隶模范工业学堂。这短短一年时间里,是李叔同最后一次住在故乡。第二年春节前,他就离开了家乡天津去了上海,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这一时期的天津乃至全国,充满了各种动荡不安因素。金融业也陷入了动荡,天津李家在各地的钱庄相继倒闭,李叔同却是最后一个知道家境败落的人。此时的“桐达李家”早已今不如昔,其实早在10年前的1900年,经过八国联军的兵火洗劫,天津盐商就损失惨重。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此时作为大河的国家已经被列强榨干了,李家也难逃时代命运,很快就败落了。

1902年,李叔同的二哥李文熙,不得不将父亲传下来的河南内黄盐引地出让,李家从此也丧失了盐商身份。但是其名下的桐达钱铺仍是一家颇有地位的银号,勉强维持着津门富绅角色。随着天津商业活动日渐萧条,“桐达李家”这个老字号也入不敷出每况愈下。1911年,桐达钱铺终于无法再持续下去了,彻底歇业。此后,“桐达李家”正式踏入了破落贵族的行列。“天涯五友”之一的袁希濂于1911年任职于天津,曾经多次到过李家,目睹了李叔同家经济衰败的过程。他在《余与大师之关系》一文中写道:“师本为富贵公子,自幼即敬老怜贫,疏财仗义,……其家在天津某国租界,门首有进士及第的匾额,师之兄为天津名医,且富有资产,一倒于义善源票号五十余万元,再倒于源丰润票号亦数十万元,几乎破产,而百万家资荡然无存矣。”

这一年对于李家来说是多事之秋,对于风烛残年的清王朝来说更是如此,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1912年初,李叔同在上海应杨白民聘请,就职于城东女校,教授文学和音乐。于此同时,他又应叶楚伧、柳亚子、朱少屏等人约请,入盟了《太平洋报》社,被聘为主编之一,负责编辑副刊《太平洋画报》和整个报纸版面的美工、广告设计等工作。李叔同设计的版面、广告、图案,以其新颖独特风格开创了近代报刊美工新气象,引人注目。

他在《太平洋报》副刊上还连载了《西洋画法》一文,详细介绍了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和技巧。并且就木炭画、水彩画、油画等进行分章介绍,这也是李叔同早年在国内传播西洋艺术的重要记载。1912年8月,由于经费没有保障,创刊仅仅半年的《太平洋报》终因负债而闭馆了。

此时的李叔同尽管还可继续在城东女校执教,但是城东女学毕竟是一所社会办学性质学校,经济上并不富裕。而李叔同天津老家经济已经破产,难以依靠,此处教员的工资也难以满足他供养上海和天津两个家庭的日常开销,为了家庭能够得到基本保障,经过再三权衡,李叔同于1912年七月,向老朋友杨白民提出辞职,离开城东女校去了杭州,来到旧友经亨颐所主持的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担任图画音乐老师。好了,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来源:神话居士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