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爸妈的都知道,孩子从小就要补维生素D,这几乎成了育儿常识。可药店里总有声音说:"只吃D哪够!维生素AD一起补才全面!"刷手机时满屏广告推送,好像不买AD滴剂就亏待了孩子。新手爸妈站在药柜前,看着手里的小瓶子,内心反复纠结:到底该选哪一个?只补D会不会不够?A
当爸妈的都知道,孩子从小就要补维生素D,这几乎成了育儿常识。可药店里总有声音说:"只吃D哪够!维生素AD一起补才全面!"刷手机时满屏广告推送,好像不买AD滴剂就亏待了孩子。新手爸妈站在药柜前,看着手里的小瓶子,内心反复纠结:到底该选哪一个?只补D会不会不够?AD一起补,会不会补过头?这场A与D的较量,真是让人头大。
先说结论:维生素D,是所有宝宝都要重视的头等大事!
为啥非要补维生素D?简单说,它是宝宝身体里的"钙保镖"。它能死死抓住食物里的钙,塞进宝宝的小骨头里去,让小骨头结实有力。少了它,钙再多也是白吃,宝宝骨头软塌塌,甚至可能得佝偻病(俗称"软骨病"),影响身高甚至体态。
太阳公公也能免费帮我们制造维生素D。可惜啊,现代生活太"宅"了:
孩子天天闷在家里玩玩具、看动画片;就算出门,帽子、防晒霜、长袖长裤裹得严实;城市高楼林立,空气浑浊遮挡阳光;北方漫长的寒冬,根本晒不到多少太阳...至于食物?维生素D含量实在少得可怜!母乳营养虽好,偏偏维生素D含量极低;配方奶即使添加了,单靠喝奶也不容易达到宝宝每天所需量(一般推荐出生后不久开始,每天补充400IU)。
结论很干脆:从出生几天后开始,直到青少年时期,每天补充足量维生素D是科学共识,没得商量!
维生素A呢?情况就复杂点了。
维生素A确实是个"多面手":它保护宝宝的眼睛,尤其夜间视力(缺了可能夜盲);它维护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健康屏障(缺了可能容易反复感冒、拉肚子);它还默默支持着宝宝的免疫系统。
好消息是:对多数饮食均衡的现代宝宝,维生素A未必需要靠药片额外补。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只要宝宝正常吃辅食,维生素A的来源还是很丰富的:
动物食材: 猪肝、鸡肝(少量即可满足好几天的需求)、蛋黄、全脂奶;植物食材: 胡萝卜、红薯、南瓜、菠菜等深色蔬菜水果(含有β-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化成维A)。配方奶中通常也强化添加了维生素A。
不过注意!潜在风险并非完全不存在:
早期宝宝(尤其6个月前纯母乳喂养阶段): 母乳妈妈若自身饮食非常单调缺乏维A来源,母乳中的维A含量有可能不足。辅食添加困难或挑食宝宝: 长期拒绝吃肝类、蛋黄、胡萝卜南瓜等食物,摄入量可能不足。特殊健康状况: 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会影响维A吸收利用。某些地区: 在经济欠发达、营养普遍缺乏的地区,维A缺乏风险相对更高。缺乏维生素A时,孩子可能有这些表现:
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摸起来像鸡皮疙瘩);眼睛干涩、怕光,暗适应能力下降(晚上或在昏暗处看不清楚);抵抗力差,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那么,究竟怎么选?AD同补还是只补D?总结建议来了:
1岁以内小宝宝(尤其纯母乳喂养):更推荐选择维生素AD制剂(如常见的AD滴剂/胶囊)。 这是目前国内很多权威机构(如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的主流推荐,尤其考虑到维A缺乏在婴幼儿早期的潜在风险以及母乳妈妈营养状况的个体差异。这相当于买个"双保险"。奶粉喂养宝宝: 家长需注意计算配方奶里的维生素A含量是否足够。如果孩子一天奶量足够且配方奶维生素A含量充足(家长需留意奶粉罐营养成分表),可以只在医生建议下补充维生素D;如果不确定或存在挑食等问题,选择AD制剂也是稳妥的方案。1岁以上饮食逐渐丰富的宝宝:重点保证维生素D的每日足量补充(400-600IU)! 同时,评估饮食: 如果宝宝饮食均衡,每周能吃到肝类(1-2次,少量)、蛋黄、奶制品,以及富含胡萝卜素的深色蔬果(胡萝卜、南瓜、菠菜等),通常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A制剂。但如果宝宝严重挑食偏食,尤其抗拒上述富含维A的食物,或者在特定情况下(如反复感染),可以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阶段性补充维生素AD或单独维生素A。 日常饮食的记录与观察很重要。无论选哪种,剂量是关键! 务必看清产品标签,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或医嘱补充,切勿擅自加量! 维生素A和D都是脂溶性维生素,过量补充会在体内蓄积,反而可能引起中毒,有害健康!特殊情况遵医嘱: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有特殊健康状况的宝宝,补充方案可能不同,务必遵循医生的个性化指导。为人父母者,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每一份心思都凝结在细节里。维生素AD那点事说到底,D是刚需,A要评估。宝宝营养不只在那小小一滴补充剂里,更在精心搭配的每一餐饭食中。只要孩子吃得香、晒得够、发育好,您的心已足够安稳。
科学育儿,真不必被焦虑裹挟。
来源:孕育一些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