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材料AMAT:半导体设备龙头,为何缺席AI涨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1:49 1

摘要:美国的应用材料(AMAT),作为半导体设备领域的老大哥,成立快60年了,市值还稳在千亿美元以上,这会儿却没沾上AI的光,这事儿挺让人纳闷的,今天就来扒扒它到底咋回事。

现在半导体圈里,AI相关的公司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股价、业绩都往上冲,但有个大佬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美国的应用材料(AMAT),作为半导体设备领域的老大哥,成立快60年了,市值还稳在千亿美元以上,这会儿却没沾上AI的光,这事儿挺让人纳闷的,今天就来扒扒它到底咋回事。

应用材料能在行业里混这么久还不倒,首先得说它的管理层够“长情”,近50年就换了3任CEO,每一任都干满10年以上,不像有些公司,CEO换来换去,战略也跟着瞎折腾。

最早的CEOJames在70年代半导体低谷时,果断把晶圆制造业务砍了,一门心思做设备,后来又收购了做CMP设备和检测设备的公司,慢慢把产品线铺开。

中间的CEOSplinter主要是守好家业,还买了个离子注入设备的龙头企业,把这块业务做强。

现在的CEODickerson更懂技术,搞出了能集成三种薄膜沉积技术的平台,还砸50亿美元建研发中心,专盯最前沿的芯片技术。

光有稳定的“掌舵人”还不够,真能在行业里站稳脚,得看手里的“硬家伙”,应用材料的王牌是薄膜沉积设备和CMP设备。

薄膜沉积里的PVD设备,全球市场差不多八成都是它的,别人想抢都难。

就像给晶圆“镀金”,它家的技术最靠谱,专利就有一千多项,竞争对手只能在低端市场转悠。

CMP设备更狠,全球六成以上的份额攥在手里,台积电、三星这些大厂都认它家的,毕竟能把晶圆打磨得比镜子还平,后续工艺才能精准。

还有个关键点,它跟着半导体产业转移的节奏走得特别准,七八十年代日本半导体厉害,它的收入主要靠日本,九十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起来了,它又把重心移过去。

现在中国大陆晶圆厂建得多,它在大陆的收入占比已经超过三成,这种“跟着产能走”的思路,让它每次都能踩准赚钱的节奏。

应用材料的收入主要靠两部分:逻辑芯片厂和存储芯片厂,就像两个车轮一起转。

逻辑芯片厂比如台积电、中芯国际,买它的设备最多,占了七成收入,存储芯片厂像三星存储、海力士,占两三成。

本来这两个车轮转得挺稳,但AI来了之后,情况有点变,逻辑芯片厂这边,台积电因为要做AI芯片,2025年打算多花100亿美元买设备。

可其他厂比如英特尔、三星的晶圆代工部门,反而砍了不少开支,算下来,整个逻辑芯片厂的设备采购就涨了一点点。

更关键的是,AI芯片能用原来生产手机芯片的老产线,没必要买太多新设备,应用材料自然没分到多少红利。

存储芯片厂那边,因为AI需要高带宽内存(HBM),海力士、美光都打算大笔花钱扩产,2025年整个存储行业的设备采购可能涨一半。

但这波红利,应用材料也没吃到多少,为啥?因为存储设备领域,另一家公司LAM更厉害,它的刻蚀设备特别适合做HBM和3DNAND,应用材料在这方面技术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手赚钱。

搞不清的是,应用材料明明有“设备全家桶”,能给晶圆厂提供一整套设备,按说该很抢手,可到了AI时代,它的优势产品偏偏不是市场最急需的。

就像饭馆里菜很全,但客人现在就想吃特定几道菜,而这几道菜它做得一般,生意自然上不去。

现在半导体设备圈里,ASML靠光刻机、LAM靠刻蚀设备,都借着AI赚得盆满钵满,应用材料之所以没跟上,说白了就是它的“长板”没对上AI的“胃口”。

AI芯片需要先进制程,比如3nm、2nm,ASML的光刻机是刚需,应用材料在这方面根本不沾边。

而HBM存储芯片需要的刻蚀设备,又是LAM的天下,应用材料的刻蚀设备只能算“追随者”,技术上差了一截。

它最厉害的PVD和CMP设备,虽然是晶圆制造离不开的,但AI带来的新增需求里,这两类设备不是重点。

如此看来,应用材料更像个“周期股”,行业好的时候跟着涨,行业调整的时候就沉寂,AI这波热潮,对它来说更像是“隔靴搔痒”,没打到痛点上。

本来想夸它几十年稳扎稳打,是行业里的“常青树”,但细看AI这波,发现“稳”反而成了拖累,它的技术布局太偏向成熟领域,面对新需求反应慢了半拍。

不过话说回来,应用材料在行业里的地位短期内还很难被撼动,毕竟它的PVD、CMP设备仍是大厂刚需,“设备全家桶”也能绑定客户。

只是在AI这个新赛道上,它要是不赶紧补上刻蚀设备和先进制程沉积设备的短板,怕是要被对手越甩越远。

后续能不能跟上AI的节奏,就得看它那个50亿美元的研发中心,能不能搞出点真东西了。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