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刘强东回归不只是站台大厂猛砸的3个新赛道藏着普通人的机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1:41 1

摘要:马云去国外看农业技术基地,刘强东跑到社区团购站点跟店员聊天,还在内部会里说“要把钱花在实地上”。这俩之前都退到幕后了,现在突然往前站,不少人猜是不是闲不住?其实真不是——阿里、京东这些大厂,早就不是靠电商、快递就能稳稳赚钱的阶段了,现在正盯着几个新领域使劲,大

最近刷到不少消息,马云去国外看农业技术基地,刘强东跑到社区团购站点跟店员聊天,还在内部会里说“要把钱花在实地上”。这俩之前都退到幕后了,现在突然往前站,不少人猜是不是闲不住?其实真不是——阿里、京东这些大厂,早就不是靠电商、快递就能稳稳赚钱的阶段了,现在正盯着几个新领域使劲,大佬亲自下场,说白了就是给新业务“定调子、抢速度”。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唠唠,大厂现在拼的新生意到底是啥,跟咱们过日子、找工作有啥关系。

先得说清楚,这次马云和刘强东的“回来”,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早几年他们退居幕后,是因为淘宝、京东的电商盘子已经稳了,物流、支付这些业务也有成熟团队管着,不用太操心。但现在不一样了:电商行业用户不怎么涨了,想多赚点钱越来越难;直播带货、社区团购这些领域,又有太多小平台挤进来抢生意。大厂要是不找新的“赚钱路子”,早晚会被追上。而这些新路子要么得砸很多钱,要么得搞技术突破,只能让大佬亲自牵头——一来能调动公司里的资源,二来也能让市场看到“这事儿我们是认真的”。

先看阿里,马云这次重点盯的“农业科技”,可不是简单地在淘宝上卖水果那么简单。我前段时间在杭州周边见过一个阿里合作的农场,地里埋着传感器,手机上就能看土壤湿度、温度;无人机飞一圈,既能打药又能查苗情;连播种都是用智能机器,种出来的水稻行距、株距都一样。以前200亩地得10个农民忙前忙后,现在2个人看着屏幕就能管,产量还比以前高了15%。而且阿里还在搞“数字种子”,就是用基因技术培育新种子,比如能抗干旱的小麦、长得快的青菜,种出来的东西品质好,还能通过天猫直接卖到消费者手里,从种地到卖货,中间没那么多环节。

为啥阿里要盯着农业?因为农业的“潜力太大了”。咱们国家14亿人要吃饭,每年农产品的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但现在很多地方还是靠农民凭经验种地——天旱了才浇水,虫多了才打药,不光效率低,损耗还大。比如咱们买的青菜,从地里摘下来到超市货架,中间要经过好几个批发商,损耗可能超过20%,要是用阿里的智能物流和保鲜技术,损耗能降到5%以下。这省下来的成本,要么能让农民多赚点,要么能让咱们买得更便宜,两边都划算。而且农业科技不是靠烧钱就能搞定的,得长期研发,一旦做起来,别人想追上就难了,这正是阿里想抓的机会。

再看京东,刘强东最近天天泡在“即时零售”和“工业供应链”这两件事上。先说说即时零售,就是咱们现在常说的“小时达”——早上想喝牛奶,下单后一个小时就能送到家;中午做饭缺酱油,手机点一下,很快就有人送上门。以前京东发货得从大仓库调货,最快也得第二天到,现在不一样了,每个城市都建了很多“前置仓”,就像把仓库搬到了你家楼下,商品离得近,送得自然快。而且京东还跟沃尔玛、永辉这些超市合作,你在京东上下单买超市的东西,其实是超市店员拣货,京东骑手配送,不用等仓库发货,速度就快多了。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送得快吗?没那么简单。要做到“小时达”,背后得有一套厉害的供应链——得知道你家附近的人喜欢买啥,提前把货放到前置仓;得靠算法算哪条路线最快,让骑手少跑冤枉路;还得保证生鲜、熟食这些东西新鲜。比如夏天买冰淇淋,配送箱里得放冰袋,骑手还得优先送,不然就化了。京东现在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物流系统和超市的库存打通,你下单后,系统自动找离你最近、有货的超市,而不是从大仓库调货,效率才能提上来。现在京东即时零售的用户,每个月下单次数比去年多了40%,这说明大家越来越习惯“想要啥马上就能有”,这个赛道以后肯定还会涨。

除了即时零售,京东的“工业供应链”也很有看头。简单说,就是帮工厂搞“数字化改造”。我认识一个开汽车零件厂的老板,以前厂里管库存全靠人工记——哪个零件剩多少,什么时候要补货,全凭经验。经常要么零件不够,生产线停着;要么零件堆太多,占着仓库还浪费钱。后来京东给他们装了一套智能系统,实时盯着零件的使用情况,快不够了自动下单补货,还能预测未来几个月需要多少,提前备好。这么一弄,工厂的库存成本降了20%,生产线也没再停过。而且京东还能帮他们把多余的零件卖给其他需要的工厂,相当于多了个销售渠道,老板现在天天说“这钱花得值”。

为啥京东要做工业供应链?因为咱们国家有几百万家工厂,很多还在用老办法管理——用Excel表格记库存,靠电话跟供应商对接,效率低还容易出错。而京东做了这么多年物流和供应链,有经验也有技术,正好能帮工厂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工业供应链的市场特别大,是万亿级的,一旦跟工厂合作起来,工厂不会轻易换合作伙伴,比做电商零售的“一锤子买卖”稳定多了,这对京东来说,是个长期的赚钱路子。

其实不只是阿里、京东,其他大厂也在盯着这些新赛道。比如腾讯在帮工厂做“工业互联网”,用软件帮工厂管生产;百度在搞“智能驾驶”,想让自动驾驶卡车跑物流。这些新业务有个共同点:不再靠流量赚钱,而是靠技术和供应链;不再只做面向消费者的生意,而是往面向企业、工厂的方向走。为啥会这样?因为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已经快饱和了,而面向企业的市场还有很多机会,而且更能体现大厂的技术优势,利润也更稳定。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大厂的生意,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其实关系大着呢。比如阿里搞智慧农业,以后咱们能吃到更便宜、更新鲜的菜,农民也能多赚钱;京东做即时零售,咱们买东西不用再等好几天;工厂搞了数字化改造,生产效率高了,咱们买的家电、汽车可能会更便宜,质量也更好。而且这些新业务需要很多人才——比如农业技术员、供应链分析师、AI工程师,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也多了不少新选择。

不过话说回来,大厂做这些新业务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农业科技得研发好几年才能看到效果,中间要砸很多钱;工业供应链得跟工厂慢慢磨合,每个工厂的需求都不一样,很难快速复制。这也是为啥马云、刘强东要亲自下场——这些事不是靠短期冲刺就能做成的,得有人定战略、扛压力,才能坚持下去。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马云、刘强东“回来”不是为了刷存在感,而是大厂在找新的方向。以前大厂靠多卖一件商品、多赚一个用户的钱,现在靠技术帮农业、制造业提高效率,创造新的价值。这种转变,不光关系到大厂的未来,也关系到咱们的生活和工作。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你觉得这些新赛道里,智慧农业、即时零售、工业供应链,哪个最有可能火起来?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这些变化?比如买东西更快了,或者吃到的菜更新鲜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唠唠这些跟咱们息息相关的“大厂新动作”。

来源:小陈讲社保

相关推荐